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哈佛法學院教授揭秘《星球大戰》背後故事,每個星戰迷都該看!

哈佛法學院教授揭秘《星球大戰》背後故事,每個星戰迷都該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

作者:張力(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聖誕老人、莎士比亞、米老鼠和《聖經》,而後又有了《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當電影開幕,那些受人喜愛的金色字幕鋪滿銀幕,此時與一個年幼的孩子坐在一起,耳朵里充滿了約翰·威廉姆斯所創作的電影配樂的聲音,沒有什麼能夠與這種體驗相媲美。

你若是「星戰迷」或曾看過《星戰》系列電影,對偉大的法學家桑斯坦所營造的這一場景一定不會陌生,它不是「桑神」的想像,而是「桑神」與一雙兒女的親身體驗。這一場景也同樣出現在《星球大戰的世界》翻譯者張力副教授的童年記憶里,想必也出現在你的世界裡吧!

今天向大家推送的這篇文章是譯者張力為《星球大戰的世界》一書所寫的譯後記,讓我們看看他又是怎樣解讀「桑神」以及他的「星戰世界」。

跨界法學家桑斯坦及他的新作The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可謂是一個文藝復興式的學者,研究領域不僅橫跨憲法學、行政法學、法理學等法學學科,而且還將法學與經濟學、心理學、公共政策學乃至行為科學勾連起來。

早年,他是美國法學界研究公民共和主義的旗手,後來又成為規制理論研究的先鋒,並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人稱「規制沙皇」的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OIRA)主任一職。

桑斯坦寫作速度極快,擅長將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現象串聯起來,並放到某個特定的理論解釋框架之中。

誠然,在有的研究者眼裡,這種寫作方式不那麼「正式」,甚至還顯得有些稚氣或是「摻水」,但在我看來,這或許正是文藝復興時代大師級人物寫作的特徵之一:

瑣碎中暗藏對人類社會基礎性事物的觀察,觀察時充滿對人類根本命運的關切,看似信手拈來的概念術語實際上具有相當堅韌的彈性,並能吸引不同學科研究者的關注。

如今,桑斯坦又以一本《星球大戰的世界》踏入文化傳播與法學、行為科學的交叉領域,以細緻入微的考據、鞭辟入裡的分析和娓娓道來的筆觸,從《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出發,分別討論了文化傳播、宗教與救贖、父母與子女關係、自由意志、助推以及憲法與法律解釋話題。

為什麼選擇《星球大戰》?

法學院教授與《星球大戰》電影,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桑斯坦為什麼會選擇《星球大戰》作為寫作主題呢?

他自己給出的答案是世界上有三類人,分別是熱愛《星球大戰》、喜歡《星球大戰》以及對此沒有特別感覺的,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從喜歡到熱愛,尤其是在陪自己的兒子迪克蘭重溫了喬治·盧卡斯執導的前六部《星球大戰》電影后,便正式地從喜歡轉入熱愛之列。

不過,桑斯坦沒有說出,或者說在美國語境中不必說出的一點是,《星球大戰》可謂是從1970年代末以來美國人的全民記憶。它與《星際迷航》以及《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一樣,都屬於「太空歌劇」作品,並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追捧。

當68一代年輕人的左翼激情(反官僚、反權威)逐漸迷失在1970年代的重重危機當中,當西斯的黑暗陰影重新浮現(比如,桑斯坦轉述的盧卡斯對時任總統尼克松的憂慮),人們難免開始思考,作為主體的個人,其活動空間到底在哪裡;以及,如何去把握與體驗1979年法國人福柯在「生命政治」中所描述的那些「活生生的東西」。

藉助廣袤的宇宙空間和革命公社式的義軍聯盟,《星球大戰》電影無疑為此提供了一個新的想像空間:廣袤的宇宙總有帝國皇帝、官僚機構及其暴力機器無法完全觸及的角落,嚮往自由的個人則在彼此友愛的義軍聯盟中能夠重拾革命的理想。

因此,儘管桑斯坦本人沒有在書中挑明,但與《星球大戰》電影,尤其是正傳三部曲相伴隨的文化記憶與社會記憶想必牢牢印刻在其腦海里。

因此,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專攻憲法學的助理教授威廉·鮑德(William Baude)對本書的評價未免有些苛刻。

他是從純粹的《星球大戰》粉絲角度來評價本書的,認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內容質量日趨下滑,比如缺乏新意、忽視時空架構、忽視已經得到影迷認可的衍生作品等,因此僅僅用該系列電影作為討論對象可能不是一個真粉絲應有的態度。

鮑德的觀點或許有其道理,但恐怕沒有完全把握到桑斯坦寫作本書的一個隱秘目的,即通過一個跨越世代的文化作品,再現那些人類社會最為根本的東西。

如何講述《星球大戰》?

嚴格來說,本書對《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評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論」,因為桑斯坦沒有把談論的焦點放在其藝術價值或是對電影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上。

在桑斯坦的寫作框架中,《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本身不可或缺,但似乎又不那麼重要。在相當多的地方,桑斯坦對《星球大戰》電影本身的討論是點到為止的,這令讀者在閱讀每一個內容群落時,自然而然地會有一種重心後移的感覺。

試舉一例,當桑斯坦說可以用觀察《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方式來看待憲法時,他的重點並不是說這些電影當中有多少憲法學知識,儘管確實有一些內容可以跟憲法問題相關聯,比如政體問題,但桑斯坦顯然無意做這種「過度解讀」。

桑斯坦實際上是想通過《星球大戰》電影續集的創作邏輯,通過各部電影之間的關聯,以及通過盧卡斯與整個系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法律解釋的方法論,揭示斯卡利亞原旨主義方法論的荒唐,批評史蒂芬·布雷耶目的解釋方法的可笑,並隨手點出憲法必須是「活的憲法」。

或許有人會認為桑斯坦的這一做法只不過出現在其中的一章,而且是其知難而退,即知道不能牽強附會的結果,那麼,我們可以再來看看本書關於《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之所以成功的討論。

在這裡,桑斯坦以日本導演黑澤明拍攝《羅生門》的手法提出了三種似乎都很有道理的理論預設:品質、社會相互作用和時機。但細讀之下,讀者或許會很容易地發現,桑斯坦用旁徵博引的方式淡化了《星球大戰》的主題,這便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品質、社會相互作用和時機這三種解釋方法本身,進而在後文可以看到桑斯坦用這些方法去分析其他問題,比如,用跟社會相互作用相關的信息流瀑、聲譽流瀑等機制,去分析同樣從《星球大戰》故事情節中引申出來的恐怖主義問題。

在我看來,這恰是桑斯坦作品的魅力所在,即其討論的事例可能會過時,但運用的理論方法本身卻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延展性,並且能夠不斷吸引其他相關研究者的目光。

《星球大戰》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任何一部作品,無論是專業還是文藝作品,其主題都可能存在多元化的闡釋空間。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此意。

如前所述,桑斯坦嘗試用本書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與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之間架起一道橋樑。那麼,問題便是,桑斯坦眼中的電影主題到底是什麼?五個字:選擇的自由。

關於選擇的自由這個話題,其實任何一個稍微細緻一點的讀者都可以從書中摘出不下十處論述。比如,阿納金對黑暗面的選擇;比如,盧克對其父親達斯·維德的拒絕;再比如,是否選擇觀看《星球大戰》電影,等等。

包括本書在內,桑斯坦在研究助推理論過程中,所撰寫的若干部書籍都涉及自由意志與選擇的自由這一話題,看似矛盾的一點是,桑斯坦總是從行為科學角度詳細討論人類在認知乃至意志方面不自由的成因,尤其是天性方面的成因,但卻又時刻提醒人們:你們可以自由做出選擇。

比如,桑斯坦提及阿納金一直受到黑暗面的誘惑,這種誘惑表面上看來自皇帝帕爾帕廷,實質上是其天性中的憤怒、恐懼乃至對親人的愛所致,但又不止一次地強調阿納金與其他人一樣,始終是有選擇的,即便皇帝帕爾帕廷也明確告訴阿納金可以自己做出抉擇。

這便引申出一個有趣的矛盾:既然天性不可改變,那麼,所謂「選擇的自由」真的是一種自由嗎?如果換成更為學術一點的表達就是,既然助推勢必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認知與意志,那麼,桑斯坦一直堅持的「助推能夠保全自由」命題是否真的能夠成立呢?抑或只是一種對自由的重新解釋(比如,法蘭克福意義上的「二階自由」),甚至僅是一種自由的幻象?

或許,在桑斯坦眼中,「選擇的自由」這個話題乃是整個《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元話題」。信念與希望、父子關係、帝制與共和的關係、忠誠與背叛等其他話題都離不開對「選擇的自由」之思考,比如,你所持有的信念,對義軍聯盟事業(或帝國事業)的信念真的是你運用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嗎?抑或只是一場流瀑的結果?

對於這一問題,桑斯坦只是反覆告訴我們,選擇的自由始終存在,即便是阿納金變成邪惡的達斯·維德後,也還能選擇自我救贖,但並未告訴我們如何在規制帝國時代的生命政治中,真正實現個人的主體性。

《星球大戰》究竟意味著什麼?

「願原力與你同在。」這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一句經典台詞,也是具有跨文化溝通效果的一句話。

一方面,它像是一個暗語,能夠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許多人連結起來。桑斯坦說過,曾有俄羅斯高級官員親口跟他說,《星球大戰》電影在俄羅斯也廣受喜愛,而且,當你不知道跟初次見面的人聊什麼時,聊《星球大戰》往往比聊天氣更有效。

我個人的經驗是,在瑞士、美國還有我國的台灣地區,不論是跟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還是七八十歲的年長者,提起《星球大戰》經常能夠得到對方或多或少興奮的反饋。

如果英國人埃德蒙·柏克看到這一幕,一定會感到很欣慰,因為在這當中,人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延續,可以看到不同世代之間強有力的連結紐帶。夏蟲不可語冰,這將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不同世代乃至不同地區的人們將有可能被更為緊密地聯繫起來。

原力到底是什麼?人們眾說紛紜。但它與觀念的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需要人們的信仰。桑斯坦在2016年12月針對《俠盜一號》的評論文章中說道,這部《星球大戰》電影講述的不是絕地武士的故事,而是一小群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普通人絕望地緊緊握住原力這一信仰,而在那時,邪惡的西斯主宰著銀河帝國,導致作為信仰的原力,其力量在消亡。

桑斯坦的這番話給我們回過頭來看哈耶克的話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人們需要信仰某種觀念,唯有如此,人們才有勇氣和信念去對抗其對立面。反過來,也唯有如此,這種觀念才會慢慢變得強大起來。

有鑒於此,在今天這麼一個經濟不斷侵蝕政治,經濟計算慢慢取代公民美德的時代,政治的重新政治化或許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帶給我們的又一項啟示。

多餘的話

關於本書的翻譯,首先,要感謝閻天兄,他聯繫了原作者,我知道他也是「星戰迷」,但後來把翻譯的機會讓給了同為「星戰迷」的我(我沒有拿我的光劍威脅他這麼做)。

其次,要感謝田雷老師和劉海光編輯,感謝他們的信任,惠允我翻譯此書。此書是我單獨翻譯的第二部著作,也是我參與翻譯的第三部著作。在當前的學術評價環境中,每一個譯者都有一把「吃力不討好」的辛酸淚,但我在本書翻譯過程中,更多感覺到的還是愉悅,因為它讓我重溫了《星球大戰》的前六部電影,並讓我在翻譯過程中兩次潸然落淚(我不會告訴你們是哪兩處地方)。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親,因為我最早觀看《星球大戰》電影是在1990年前後。許多年之後,面對桑斯坦的這本書,我將會想起,我的父親在大學語音室備課時,帶我見識《星球大戰》電影錄像帶的那個下午。黑色的錄像帶被推入稜角分明的金屬錄像機,空氣中漸漸有一股塑料膠帶被微微加熱後的味道,隨後,銀幕亮起,伴隨著激昂的配樂,金色的片頭字幕向宇宙盡頭延伸……那年,我的父親剛走上講台不久,而我,六歲。

所以,桑斯坦在本書中有一句話說錯了,以某種奇特甚至魔幻的方式,中國人接觸《星球大戰》電影要早得多,不過,他有一句話說對了,《星球大戰》電影所用力講述的,同時也是一個父與子的故事。

快按以下規則參與互動

贏取粉絲福利大獎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別讓壞情緒,拉低你的生活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