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到醫院就醫,要克服四個不良習慣

到醫院就醫,要克服四個不良習慣

逢病必輸液的壞習慣

一般來說,醫院給病人輸液主要是針對以下三種情況:一為了給葯的需要,通過靜脈給葯將藥物輸人血管內,直接作用於病症;二是為 了給脫水病人補充身體水分;三是為了補充人體必須的物質如電解質 等,以維持電解質平衡。

但現實的情況是,輸液在城鄉很是流行,無論什麼疾病,只要到醫 院就是輸液,有的病人為了藥效快,甚至自己提出要輸液。臨床上用藥有個原則:能口服的不打針、能打肌肉的不用靜脈,有 專家統計,大約有70%用於醫療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過 口服途徑給葯代替的。

輸液一把雙刃劍,有的病症通過輸液可以使病情很快得到緩解,但輸液會對心臟造成壓力,而且藥液中肉眼觀察不到的小顆粒雜質很容 易進入人體,這種顆粒是不能被機體吸收的,在醫學上把它稱作「微粒 污染」。如果顆粒較大還可以引起血栓、靜脈炎、肺內肉芽腫、血小板減 少症和過敏反應。

以飲料或茶送葯的壞習慣

口服用藥應用白開水送葯,不提倡用茶水、果汁等其他水送葯。因 為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鹼等物質,屬於偏鹼性的水溶液,用它們來送葯,會與某些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的發揮。比如止痛藥是酸性 的,如果用茶水送服,就會使酸鹼中和,失去藥效。酸性的果汁可以使許 多葯提前溶解,不利於胃腸道的吸收。而果汁中的氧化還原劑維生素C 也會影響到部分藥效的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藥時要用足量的水,一般在200-300毫升, 因為增加飲水量能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較大藥物的血葯峰濃度,加快 達峰時間,從而提高這些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療效。如果幹吞會使藥物 黏附於食管壁,對食管造成損傷,如果只用一小口水,藥物不能充分溶 解,對藥效產生影響。

服藥時隨意加糖的壞習慣

很多人因為藥物味苦,特別是中藥苦澀難以下咽,服用時往往不管 藥性隨意加糖,這也是非常不好的。糖會影響某些藥物的藥效或干擾葯 物的吸收過程,如退熱葯、維生素、礦物質類藥物等,還有些健胃藥是靠 苦味刺激消化腺,達到促進消化腺分泌的目的,加糖服藥必然會降低其 應有的刺激作用。

中藥的成分更是比較複雜,其中的蛋白質、鞣酸與糖的物質起化學 反應,不但會影響藥效,還可能危害健康。

糖分為白糖和紅糖。紅糖為溫性,白糖為涼性。如果你對藥物的葯 性比較了解,適當加糖也是可以的,比如涼性的藥物可適當加一些白 糖,熱性的藥物可加適量的紅糖,如果對藥物的藥性不甚了解,最好不 要隨便加糖,以免影響吸收效果。

隨意停葯的壞習慣

用藥的目的是為了防治疾病,當達到預期療效後,一般都應及時停 葯,以防藥品的積蓄中毒、二重感染等。但對慢性病患者則需要適當地 延長服藥時間,以鞏固療效。有的人服用藥物一個療程,因為有了效果 就不再服,可能會引起病情複發,這是不可取的。比如在服用抗生素時, 一般應連續服5~7天,才能基本控制病菌感染。有的人在服用1~2天, 待發燒消退,其他癥狀緩解後便停葯,病菌就可能反覆發作,再次使用 同種抗生素,病菌會對這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有的病人如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人如果擅自停葯還會危及生命可樂定(即可樂寧、氯壓定)、甲多巴等藥物是針對高血壓病人的, 若長期應用後驟然中斷,會造成血壓劇升、心率加速,並伴有失眠、頭 痛、焦慮、噁心、多汗、震顫及面色潮紅等癥狀,甚至出現顱內出血。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強的松、去炎松、醋酸可的松、氫化可的 松及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長期地連續使用,病人體內垂體分泌的促 皮質素會逐漸減少或停止,而血液中的激素主要由藥物供給,致使腎上 腺皮質萎縮,功能減退。若貿然切斷外來激素的來源,便會發生頭昏、發 熱、噁心、嘔吐、乏力、腹痛、腹瀉、關節肌肉酸痛,以及低血糖,低血壓等,嚴重時可因休克而死亡。

抗心律失常葯如心得安具有多功能作用,常用於高血壓、心絞痛及 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的治療,但長期應用後一旦停服,可使交感神經 發生代償性反跳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依不舍 的精彩文章:

你了解多少健康小常識呢?25條健康科普知識整理學起來

TAG:醫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