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實版「竊聽風雲」,你怕了嗎?

現實版「竊聽風雲」,你怕了嗎?

16

Jan

今日頭條被曝出利用麥克風許可權「偷聽」隱私。

最近,移動互聯網關於隱私的問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不,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勾選服務協議還沒落幕,今日頭條又被曝出,利用麥克風許可權「偷聽」隱私。

1

比如,中國新聞社微博消息,有網友反映「和朋友聊天討論西餐廳,今日頭條馬上給你推送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1月3日,還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自己沒搜索和點擊過「草莓」,今日頭條卻推薦了草莓相關文章:

微博截圖

對此,今日頭條4日回應稱,用戶使用今日頭條(包括頭條旗下產品)進行視頻錄製時,需要用到手機麥克風。但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無論哪種手機機型,今日頭條都無法獲得麥克風許可權,無法收到用戶任何語音信號。

同時,今日頭條表示,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聲音信息技術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今日頭條也絕不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用戶隱私。

今日頭條回應微博截圖

這邊剛作出回應,互聯網的另一巨頭又因此被告上了法庭。

2017年12月11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今年1月2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

據江蘇省消保委消息,「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手機APP在消費者安裝前,未告知其所獲取的各種許可權及目的,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許可權。

不過,5日百度方面回應表示,媒體報道里提及的「監聽電話」,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這一許可權。

2

而隨著這次百度、螞蟻金服、頭條被工信部高調約談,「隱私保護」也從行業自律到了強力監管的拐點。

兩年前,百度搜索因為莆田系廣告,把品牌帶到了毀滅的邊緣,這個例子的背後,正是對用戶搜索記錄這一基本隱私的無底線玩弄。

2018年,所有的玩家,都必須審慎地面對用戶隱私這個話題,因為他們面對的將是覺醒的用戶、常態化的監管、更頻繁的媒體監督,還有《網路安全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三大制度緊箍咒。

這也意味著,不管是BAT,還是TMD,都將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加強用戶隱私保護,另一方面,他們還得解決層出不窮的內容低俗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日頭條。在流量的戰場尚未收尾之際,這些互聯網企業需要在兩個層面實現自律和轉型,可謂挑戰重重。但換個角度看,坐擁海量用戶和由此獲得的巨額利益,這也是他們必然承擔的社會責任,前不久360宣布關閉直播平台,正是基於此的一個現實選擇。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對藍鯨表示,很多安卓 app 都在過度申請許可權,比如一個閱讀類 app,許可權其實只需要聯網、讀寫存儲即可,但很多都要讀取通信錄、照片、位置信息,甚至還需要麥克風許可權。這些都是對用戶的隱私權造成很大的傷害。

「很多語音 app 確實需要麥克風許可權,但是更有一些 app 通過麥克風來進行所在環境語音的錄製和「監控」,他們的目的是綜合各方面的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推送更精確的內容或廣告。所以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關鍵是要判斷是否被用來濫用,實質上,濫用就是對用戶隱私權的極大傷害。

頭條還存在著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硬傷,另外,頭條、微博等很多平台還都存在著另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賬戶註銷障礙重重,這也是此次工信部點名批評三家的地方。

3

我們該如何「封鎖」自己的社交網路

「封鎖」其實是選擇性地展示自己的信息,只讓值得信賴的朋友看見

社交網路是個人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包括位置,生活習慣,朋友等等。你可以通過封鎖自己的社交網路,不允許公眾來訪問你的社交網路來做到保護你的隱私。現在支持封鎖個人信息的社交網路有很多,比如 QQ 空間、Facebook、Twitter 以及 Instagram 等等。

很多社交網路,包括微博、QQ 空間等,包括 QQ 群內的簽到都有分享位置的功能。如果你去旅遊的話,分享位置並無大礙。但是如果你只是在家裡發一條微博的話,分享位置顯得有些沒有必要,也會泄露自己的隱私。

如果你認為分享位置完全沒有必要的話,可以在手機內關閉應用對位置信息的訪問,這個關閉是系統級的,應用程序無法繞過,除非應用獲取了手機的最高許可權。

在 iOS 設備上,你可以打開「設置 - 隱私 - 定位服務」,然後根據每個應用具體設置。

世上沒有完美的防範個人隱私泄露的招數。文中所提到的方法也只能最大程度地保護我們的隱私不被侵害。但是我們仍然阻擋不了個人隱私泄露的風潮,比如現在的垃圾簡訊、垃圾電話等等。不管怎麼說,最重要的還是在我們自身加強隱私權的意識,做到一定的防範,才能保證自己平穩的生活不受侵害。

4

最後小編想到每次下載一個新的APP總是會自動或被動的獲取手機的各種許可權。APP獲取許可權越多,用戶信息被泄露的風險也就越大,而APP獲取的信息有可能會成為不法分子取得暴利的「商品」。在法律上,我國雖然有相關的管理規定,但是並沒有具體的懲治措施,在法律實踐中,也沒有APP因許可權越界問題被追責或處罰的例子。因此,加強監管,以及此方面的法律亟待進一步完善,以保障用戶的權益。

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用戶隱私安全,恐怕是互聯網領域最基本的底線。在隱私保護上,企業更需承擔社會責任。運用技術手段增強產品的安全性,切實保護好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

真正的好產品,應該不是靠監聽、獲取用戶隱私的方式去貼近用戶,走到用戶「心坎兒」里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早餐 的精彩文章:

就業問題成了去義大利的心腹大患,該怎麼辦?

TAG:財經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