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謎一樣的中國禪畫大師,被日本人奉為「國寶」!

謎一樣的中國禪畫大師,被日本人奉為「國寶」!

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_^

牧溪《布袋圖》局部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牧溪,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俗姓李,佛名法常,生卒年不詳,南宋末理宗、度宗時 ,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南宋滅亡後圓寂。

牧溪作品

禪宗有「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之說,牧溪如是,金庸《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亦如是。掃地僧的「神通」在於武功,而牧溪則於畫中體現其「妙用」。

牧溪《達摩大師圖》

他在中國滾滾歷史塵埃中,幾乎銷聲匿跡。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說得較多,可是,這本書在中國已亡佚,僅有日本保存手抄本。也不記載生卒年月,寥寥數語,不到兩百字:

「僧法常,蜀人,號牧溪。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蔗渣草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石具形似,荷蘆寫,俱有高致。一日造語傷賈似道,廣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所作甚多,惟三友帳為之絕品,後世變事釋,圓寂於至元間。江南士大夫家今存遺迹,竹差少,蘆雁木多贗本。今存遺像在武林長相寺中,有云:愛於此山。」

牧溪《蘆雁》

而這已經是牧溪在歷史裡留下的的全部痕迹。

再多一些的資料,都是對他畫作的批評。

「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元·湯垕著《畫鑒》

「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元·庄肅《畫繼補遺》

牧溪《蓮鳥圖》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籍籍無名甚至不受好評的畫僧,卻以其「清幽」、「簡當」、「不假妝飾」,在東瀛日本獲得了遠勝於故土的聲望、尊崇與知音。他的名字和宋徽宗寫在一起,與玉澗構成日本「禪餘畫派」的鼻祖之一,被稱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牧溪《芙蓉圖》 日本東京大德寺藏

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句話,用來形容牧溪的作品再恰當不過。

牧溪在禪風盛行的日本找到了他的知音。他們從他的水墨簡筆里流澤出來的靈悟,感受到了牧溪充滿禪機的思想。

川端康成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也曾滿懷深情地提到牧溪:

「牧溪是中國早期的禪僧,在中國並未受到重視。似乎是由於他的畫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幾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卻得到極大的尊崇。中國畫論並不怎麼推崇牧溪,這種觀點當然也隨著牧溪的作品一同來到了日本。雖然這樣的畫論進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視為最高。由此可以窺見中國與日本不同之一斑。」

牧溪《松猿圖》 日本東京大德寺藏

七百多年來,牧溪在我國本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在日本得到崇高的地位。當時的日本僧人把牧溪大量的作品帶到了日本,現在,他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日本。

當時日本幕府將收藏的中國畫按照上、中、下三等歸類,牧溪的畫被歸為上上品。

牧溪《叭叭鳥圖》 日本國立美術館藏

水墨皆禪,萬法唯心,對牧溪而言,他也許從未定義自己是個畫家,而首先是個僧人,是個禪師。繪畫於他而言,不過是以畫面取代文字傳達和記錄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畫被歸為禪畫的範疇,禪畫不同於文人畫,不拘泥於筆墨或氣韻,將生命的解脫視為最高存在意涵。畫中幽遠超然的留白,似乎天地之間,只剩你與他筆下的一隻蜻蜓、一顆蘿蔔、一隻小燕。生命原本就是這麼簡單。

枇杷

石榴

南瓜

他畫了一幅被世人公認為禪畫中的經典之作《六柿圖》,簡逸的筆法,分明的墨色,隨意排陳但不凌亂的柿子,留下一片簡約、樸拙,靜遠的禪思。信手拈來,無非是道,渾然天成,無跡可尋。

《六柿圖》

從這張《六柿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六個柿子隨機的擺設,用在每個柿子上不同的筆墨、虛實、陰陽、粗細間的靈活運用,作品呈現出靜物作品的「隨處皆真」的境界。

《瀟湘八景圖》

牧溪的《瀟湘八景圖》,如同無數璀璨瑰寶中一顆蒙塵的珍珠。瀟湘地區指瀟水與湘水交匯的湖南零陵至洞庭湖一帶。這裡水域寬闊,湖泊眾多,降水豐沛。牧溪便是以最為樸素的材料——水和墨,最大限度地利用二者所產生的變幻豐富的暈色,絕妙地展現了瀟湘地區的濕潤之氣與空濛之光。

然而在數百年的歷史風雲中,「八景」已各自分離成單獨的掛軸,且有四景遺失,僅存《煙寺晚鐘圖》、《漁村夕照圖》、《遠浦歸帆圖》、《平沙落雁圖》四幅真跡,且都在日本收藏。

牧溪 《煙寺晚鐘圖》

《煙寺晚鐘圖》,畫面的大部為淡墨表現的濃霧,左側有樹木叢生於濃霧之中,樹叢深處隱現著山間寺院的房檐,悠揚的鐘聲彷彿正穿透雲煙飄然而至。意在晚鐘卻不見鍾,僅有若隱若現的小小房檐以靜態展示著動態,以無聲傳遞著有聲。

牧溪 《漁村夕照圖》

《漁村夕照圖》同樣雲霧瀰漫,不同的是有三條光帶從密雲間隙傾瀉而下,左側是隱沒於險峻山巒之中的小小漁村,畫面正中搖蕩著寥寥幾筆勾出的一葉漁舟。

牧溪 《遠浦歸帆圖》

《遠浦歸帆圖》,雖然表現的是急風暴雨,但並沒有壓抑和窒息,還是霧蒙蒙,雨蒙蒙,充滿了機趣和平和。水面空闊,真有船子和尚所說的「終日江頭理棹間,忽然失濟若為還。灘急急,水潺潺,爭把浮生作等閑」的韻味。

牧溪 《平沙落雁圖》

《平沙落雁圖》在橫幅一米的寬闊畫面中,首先抓住人們視線的是遠方的雁群,依稀可見。仔細觀看,才發現近處有四羽大雁,形態各異,清晰生動——此為「平沙落雁」。

日本能樂大師世阿彌曾說,「隱藏著的才是真正的花。」在日本人的眼中,比起直接地畫一朵艷麗的花,他們更喜歡畫一片凋零的花瓣。所以當他們看到牧溪的《瀟湘八景圖》,被他筆下若真若幻的空濛境界震撼了。不過是最樸素的材料——水和墨,牧溪簡單幾筆就使之交融糅合,濃揮淡抹描繪出絕妙的空濛之光。

這份「無聲勝有聲」的大氣之美,才是牧溪隱藏著的真正的花。

牧溪《柳燕圖》

枯淡清幽,是牧溪和日本所崇尚的獨特的美,「無畫處皆成妙境」僅以點滴之水、咫尺之樹,表現江山萬里景象。這種空寂和清淡,是當時生活在富饒繁華的宋朝文人所感受不到的,要一直到400多年後的明末清初,看著國家衰敗破滅而避入空門的八大山人,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牧溪 《竹鶴圖》

而八百多年後的今天,再看牧溪的作品,我們會為之深深打動。因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從來都不分國界,更無關時間。

更多作品欣賞

- END -

圖文來源簽約作家或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可以在下面留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這幅小楷,優雅勝美人!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