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昇平署戲曲人物欣賞

昇平署戲曲人物欣賞

原標題:昇平署戲曲人物欣賞


《昇平署戲曲人物冊》絹底彩繪本。二冊,共九十七幅圖。每面高32.8厘米,寬23.6厘米。每圖高26.4厘米,寬21.1厘米。冊頁裝。



昇平署是清代宮廷專司戲班的機構。據考,昇平署前身為和聲署,道光七年(1827)改名為昇平署,故此畫冊當系清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宮廷畫師的作品。


此畫冊收集中國京劇人物扮相寫真圖繪製精細,色彩明麗,絲絹、顏料均屬上乘,當為帝後所用之「御賞物」。該譜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資料價值,是研究京劇早期服飾、臉譜的珍貴史料。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收集中國京劇人物扮相寫真圖。二冊中有《泗洲城》十二幅、《太平橋》八幅、《空城計》十幅、《玉玲瓏》六幅、《落馬湖》十幅、《普天樂》二十三幅、《千秋嶺》六幅、《蔡天化》十二幅以及《反西涼》十幅,共九十七幅。每一齣劇的劇中人名下邊皆有一行小楷:「穿戴臉兒俱照此樣」,應是從清宮流散以後,收賣者所加。故宮博物院所藏若干幅、梅蘭芳舊藏若干幅與此畫冊是同一來源。




畫譜所畫全部劇目屬於「亂彈」劇種,即京劇。清朝初年,崑曲在藝術上趨於精美、完善,當時士大夫、文人學士把它作為雅樂來欣賞,視為中國戲曲之正統,崑腔被稱為「雅部」。弋陽腔與其它梆子腔、秦腔等被稱為「花部」或「亂彈」。初始統治者推崇「雅部」,貶低「花部」。由於御用的結果,到清末時,崑腔內容日益僵化、衰落,失去其主導地位,而其它劇種則吸收其精華,獲得空前發展,京劇佔領了整個戲劇舞台。



此畫譜繪製非常精細,是屬於帝後所用之「御賞物」,而並不是作為演員以及管理戲箱人員的備忘錄,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資料價值,是研究京劇早期穿戴、臉譜的珍貴史料。


此處所選為第一冊的六幅畫。前四幅為《泗洲城》之「狀元」、「知州」、「孫悟空」與「水母」。


該劇的內容情節如下:泗州城附近之虹橋,有水母娘娘在水晶宮中,已修鍊千年,然貪戀紅塵,凡念未絕。一日,見泗州太守之子時廷芳風度翩翩,心愛之。廷芳赴京趕考,路過虹橋,水母施展法術,將時攝至水府,欲偕伉儷。廷芳懼禍臨身,假意應允。



後一夕,發現水母衣襟之上綴有避水珠一顆,乃向水母索取。水母以愛公子心誠,欣然相贈。公子遂將水母灌醉,懷珠而逃。及水母酒醒,不見公子,知已逃去,不禁怒火中燒,率領族眾,水淹泗州,勒令太守還珠並允與其子成親。


太守求觀世音相救,觀世音恐大水殃及百姓,召天神天將擒之。水母與之相抗。菩薩幻化一老嫗,哭於道旁。水母問故,老嫗言口中乾渴,心如火焚,是以啼哭。水母憐之,以桶中清水相贈。正飲時,水母發現老嫗形跡可疑,恐非凡人,急奪水桶。



觀世音亦復原形,雙方爭鬥。觀世音復化作賣面老媼伺侯道旁。水母與天神天將爭鬥良久,不意麵條化為鎖練,拴其肺腑,遂被擒。此劇源出於神話傳說,《檮杌閑評》載其事。元明雜劇有《泗州大聖淹水母》為京劇《泗州城》藍本。據《清代伶官傳》,此劇清咸豐十一年孫小六始演於內廷。



此二幅為《太平橋》之「朱溫」與「卞宜隨」(所題「卞宜隨」應指「卞應遂」)。


劇情大意:晉王李克用與梁王朱溫有宿怨。李克用巡視河南,朱溫命其弟朱義婉請李至汴梁赴宴,周德威諫阻,李不聽,竟偕部將史敬思欣然前往。甫入席,朱溫託辭轉入內室。朱妻王鑾英,原系皇室之女,朱溫初隋黃巢破京時據為己妻,鑾英因恨朱溫謀篡,將設伏謀害之事乘機向李透露。



史敬思聞之,疾保克用乘機逃走。朱溫據報立斬鑾英,並率從將追趕。史敬思護李克用至太平橋,不意伏兵四起,為梁將卞應遂所乘,被刺傷,史敬思立斬卞應遂,並裹傷再戰,因力不敵,遂自刎。克用敗走,幸遇李存孝送糧至,始得救。朱溫畏存孝之勇,追兵乃止。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計有《泗洲城》十二幅、《太平橋》八幅、《空城計》十幅、《玉玲瓏》六幅、《落馬湖》十幅、《普天樂》二十三幅、《千秋嶺》六幅、《蔡天化》十二幅以及《反西涼》十幅,共九十七幅。 選四十六幅,除以上六幅別處皆隨意排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聞黎明:龍雲與西南聯大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