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中東政策「失算」 歐盟須承認巴勒斯坦

美中東政策「失算」 歐盟須承認巴勒斯坦

歐盟必須承認巴勒斯坦國

文/哈維爾·索拉納

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北約前秘書長,西班牙前外交部長,現任ESADE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主席,布魯金斯學會傑出研究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一次採取了單方面外交政策,他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這一次,特朗普算錯了中東的現實。他的最新舉動顛覆了70多年來的國際共識,可能導致地區局勢迅速惡化,對此,歐盟必須站出來。

資料圖:巴勒斯坦民眾在位於Al-Baqaa的難民營內,觀看特朗普發表公告的直播畫面,美國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特朗普政府中東政策的基礎是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重新確立的聯盟關係。自肯尼迪以來,歷任美國總統履新後的第一次出訪目的地都是墨西哥、加拿大或歐洲。而特朗普不是,他徑直飛去了利雅得,在那裡和54個穆斯林多數國家召開峰會,發表了一篇詆毀伊朗的煽動性演說。

在沙烏地阿拉伯之後,特朗普又訪問了以色列,在那裡再次拋出火力十足的反伊朗言論。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但都是美國的盟國,並且都反對伊朗。2017年11月,以色列國防軍首腦、陸軍中將艾森克特(Gadi Eisenkot)甚至表達了與沙烏地阿拉伯開放共享情報以遏制伊朗的意思。艾森克特對沙特媒體Elaph說,「與特朗普總統合作,有機會形成新的域內國際聯盟。」

沙烏地阿拉伯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BS)也在力推沙特-以色列恢復邦交,他在追求內政和外交的現代化,據說MBS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利於以色列的以巴和平計劃,但美國和沙特政府隨後都否認了這一報道。

無論如何,特朗普顯然想要利用這些環境因素實現外交「政變」。但他的耶路撒冷決定迫使沙特面臨一個困境:是以捍衛巴勒斯坦人的事業為重,還是以實現對以關係正常化以遏制伊朗為重。

一些沙特人似乎更希望看到後者,他們提出將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人的地位這些棘手問題擱置不顧。特朗普也試圖解釋他的政策的微妙之處,說他的立場並不是具體劃定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主權邊界,並且美國大使館不必立即搬離特拉維夫。特朗普話音剛落,中東街頭就爆發了示威遊行,這就是這一現實的體現,儘管一些人擔心的大規模暴力事件尚未發生。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在伊斯坦布爾舉行了一次特別峰會,其成員國重申了「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目中的核心地位」,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首都,並強烈譴責特朗普的舉動。

看起來,沒有穆斯林會忘記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第三聖地阿克薩清真寺所在地。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在警告特朗普對耶路撒冷的決定的危險性時也提到了這座清真寺。在特朗普最終宣布了這一決定時, 薩勒曼批評這是「不公平和不負責的」。

簡單的事實是,沙烏地阿拉伯無法棄巴勒斯坦問題於不顧,讓土耳其甚至伊朗等其他國家領銜。這將重蹈幾個月前與卡達斷交的策略的覆轍。讓沙特猛然之間去支持一項嚴重偏離「阿拉伯和平倡議」的計劃也十分困難,甚至不可能,這項倡議又被稱為「沙特倡議」——它在2002年被批准,並在2017年再次贏得阿拉伯聯盟的支持。

因此,特朗普夢想的情景,即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一起施壓巴勒斯坦人來創造和平,這是不會實現的。首先,沙烏地阿拉伯不會放棄阿拉伯對耶路撒冷的主張;其次,剝奪巴勒斯坦人對自己以及耶路撒冷命運的話語權的戰略永遠不會成功;第三,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被委任負責美國在阿拉伯-以色列和平進程中的角色,庫什納最近指出,特朗普政府由商人而不是政客充任,但耶路撒冷以及更廣義的以巴衝突問題非常複雜,不能像商業交易那樣對待它們。

儘管特朗普並未排除兩國方案,但他或許已經釘下了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了。唯一拯救兩國方案的辦法,甚或唯一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回到談判桌前的辦法,是致力於形成更加公平的環境。在這方面,歐盟必須起到領導作用,釋放出應有的強硬信號,立即承認巴勒斯坦國——就像70%多的聯合國成員國已經做到的那樣。

兩國方案是聯合國承認的,通往兩國方案之路應該從阿拉伯和平倡議開始,該倡議規定阿拉伯聯盟將在以色列撤回1967年前邊界的情況下承認以色列,但也可以考慮漸進性的替代方案。根據兩國方案,以色列可以保持其猶太和民主性,並應該保證巴勒斯坦國的可行性,該方案仍是打破阿拉伯-以色列僵局的最可信的方法。但如果我們想要實現拉賓在20世紀90年代所設想的「出於尊重的分離」,就決不能再浪費時間:每過一天,我們距離不歸路就近了一步。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漫畫:「塑料袋」的前世今生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