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對抗T-34大軍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對抗T-34大軍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

GIF

戰德國裝甲部隊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坦克

二戰中盟國能夠取勝,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功不可沒,東有T-34,西有謝爾曼,兩股的鋼鐵洪流衝垮了德軍的一道道防線,儘管德軍的「虎豹」悍勇,戰力超群以一敵百,怎奈數量太少,好漢難敵四手,最終落敗。以今人的視角看,德軍是不是一定抵擋不住盟軍的坦克暴兵,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至少有那麼一件武器,假如「元首」早一些認識到它的價值,數量足夠多的話,就將會是比虎豹鼠、二三四更為高效的反坦克裝備,抗住盟軍的鋼鐵洪流依然會有希望,這就是源自38t坦克的殲擊車——「追獵者」。

「追獵者」的故事還要從捷克說起,二戰之前的捷克(實際上應該是捷克斯洛伐克,為簡便起見,就簡稱捷克了)擁有著與其個頭不相稱的工業實力(世界第六大工業國),究其原因,乃是獨立之前統治捷克的奧匈帝國一直把捷克當做工業區來經營,自然實力雄厚,只是奧匈帝國在一戰中敗北,捷克獲得獨立,繼承了這份沉甸甸的家當,但同時也讓自己變成了一塊肥肉。就像日本覬覦富饒的東三省一樣,後來崛起的納粹德國同樣對捷克垂涎三尺,處於四戰之地的捷克為求自保不得不在兵器上多下功夫。

▲LT-35後來也為德軍採用,

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 35(t)

但結構較為複雜

1935年,捷克企業?KD(?eskomoravská Kolben-Daněk 捷克摩拉維亞-科爾本公司,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打算開發一款新型坦克來代替之前的LT-35,因為這種坦克結構比較複雜,可靠性欠缺,如果開發出更好的新產品,就很可能獲得軍方訂單或者用於出口。?KD的主業是汽車,開發軍品的經驗不夠,於是找上了更加專業的斯柯達(?koda)合作,推出了大尺寸負重輪和片狀彈簧懸掛的設計。

▲塗上了「鐵十字」的PZ.38(t)

這種坦克被捷克軍方採用,命名為LT-38,在捷克被納米德國吞併後,LT-38也就成了德軍的裝備。經過對LT-38的考察,德軍認為這是一種優秀的坦克,綜合性能超過了德國一號和二號坦克,與三號坦克相當,在射程和可靠性上還超過了三號坦克。於是,心滿意足的德軍給予了LT-38一個新編號PZ.38(t),並且編入了第七和第八裝甲師。

與其它坦克相比,PZ.38(t)的最大優點是結構簡單,可靠性好,機動性強,曾經有能裝備一個團的PZ.38(t)坦克直接從工廠開往前線,用兩多的時間走完了以前需要一星期才能走完的路程,還沒有發生任何故障。德軍PZ.38(t)車組對自己座駕的評價也很高,認為這是一種發動機、變速箱、懸掛裝置能夠完美協調的坦克。這種個頭不大,足夠靈活可靠的坦克在戰爭初期極其適合德軍的閃電戰,在法國戰役中,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就是使用PZ.38(t)長驅直入,攆得英法軍隊東逃西竄。

▲直接在38(t)的底盤上改裝出來的戰車

直到1942年,PZ.38(t)一直被德軍當做主力坦克使用,王牌車長卡爾烏斯最早就是PZ.38(t)上的裝填手。PZ.38(t)共生產了1411輛,只是在東線遇到了那些皮糙肉厚的蘇聯坦克後,德軍才感覺這種小坦克確實不能再在一線使用了,變成了二線裝備,用於訓練、警戒、清剿游擊隊之用。但這種小車成熟可靠,就這樣退居二線實在可惜,於是德軍又在其底盤基礎上發展出了多種變型,軍迷們所熟知的「蟋蟀」、「黃鼠狼」就是這麼來的,此外還有搶救車、偵察坦克、防空車等各種各樣的形式。

但要說PZ.38(t)最著名的衍生型號,恐怕要非「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莫屬了。時間到了1943年,納粹德國的裝甲部隊已經漸露窘境,整體轉入戰略防守,前線急需補上因坦克損失太多而喪失的戰鬥力。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被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鬥全重為13噸的38(t)輕型突擊炮」,並且明確規定,這種輕型突擊炮和38(t)坦克零部件的通用性要達到80%,由捷克斯柯達公司負責研製。

▲「追獵者」雖小,卻是元首親自關心的武器

要說斯柯達的效率還是不錯的,只花了1個月就拿出了樣車,1944年6月19日,被正式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追獵者」這個名字並不符合德國對裝甲車輛的命名法則,究竟怎麼來的到現在也不大清楚,一般認為是來自前線部隊,或是研製時因為和E-10搞混了的原因。

不管名字叫什麼,這種形狀獨特的殲擊車一眼就能被認出來——無論從前後左右哪個方向觀察,看到的都是大傾角的輪廓,這使它在裝甲沒那麼厚的前提下具備了較好的防護性能,低矮的外形(1.84米,加頂置機槍2.1米)使中彈概率進一步降低,這樣一來,在生存性上就沒有付出太多的代價。

「追獵者」的主炮為四號坦克殲擊車的75mm Pak39炮,被固定在前裝甲上的炮座中,位置偏右,所以左右轉動角度不同,向左轉5度,右轉11度,偏右放置的主炮也導致右邊的懸掛比左邊多承重55公斤。輔助武器包括一門頂置的全方位(Rundumsfeuer)遙控機槍,由裝填手通過車內的潛望鏡(3倍倍率,8度視野)和扳機控制,倒有些「遙控武器站」的意思,只是重新裝填需要打開艙門操作,有一些安全上的隱憂。

▲《坦克世界》中38(t)和「追獵者」的對比

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但「追獵者」的

負重輪更大,導向輪也有區別

「追獵者」的動力裝置為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160馬力, 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戰鬥全重16噸,油箱滿載時可在公路上行駛180公里或野地130公里。最高時速40公里。實戰證明,這種小車扛大炮的方案還是非常實用的。

▲一人高的「追獵者」的尺寸確實很小

四名乘員顯得有些擠,裝彈也有些彆扭

但都還可以克服

「追獵者」的Pak39火炮精度和威力都不錯,甚至可在1500米的距離上擊毀多數盟軍裝甲車輛,越野能力比大多數盟軍坦克都好,實戰中的戰法主要是伏擊,訓練有素的車組在發現目標15秒內就完成開火,不過戰爭後期德軍損失了很多老手,訓練幾周就上陣的新車組往往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即便如此,「追獵者」也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反坦克兵器。

▲低矮的外形使「追獵者」更容易隱蔽

在灌木和樹林中打伏擊

阿登戰役中,裝備「追獵者」的18個戰車連和741營(1944年9月組建),共295輛戰車秘密到達前線,到12月30日為止,德軍還有16個連,計190輛「追獵者」,其中131輛還能作戰,741營還剩2個連,67輛,其中38輛還能動彈。考慮到盟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以及盟軍裝甲部隊的絕對數量優勢,這個損失率算是很低了,大致反映了「追獵者」不錯的戰場生存能力。

到了1945年3月,東線的51個反坦克連仍有529輛「追獵者」,其中359輛可動。而西線的26個反坦克連還有236輛,其中137輛是能開動的。德軍在4月的最後一次報告顯示,東線仍有661輛「追獵者」,其中489輛可動,而西線有101輛「追獵者」,其中79輛可動。義大利方向有76輛,其中64輛可動。這些報告顯示出「追獵者」具有相當高的出勤率,可靠性和生存性。

▲除了反坦克,「追獵者」也可以充當

突擊炮支援步兵

即使在戰爭晚期,「追獵者」的表現依然出色,德軍的報告顯示了一線官兵對它的喜愛——「……它的性能已經在實戰中得到檢驗,其乘員為它感到自豪,跟隨作戰的步兵也相信它的能力。尤其是其頂置的機槍更是大受稱讚,強大的火炮,低矮的外型,流暢的斜面裝甲保證了它既能與敵軍作戰又能很好的支援步兵進攻和防守……」

德軍的戰報還顯示出「追獵者」的戰績不俗,東線某個德軍部隊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個連就摧毀了20輛敵軍坦克,而自身沒有任何損失。有一個營摧毀了57輛坦克,其中包括在800米距離上摧毀了2輛JS-122。沒有一輛殲擊車被敵方火力擊穿,這個營為了到達指定地點,一天之內運動了160公里而沒有一輛出現機械故障……」

仔細分析「追獵者」的實戰表現,就會發現它正好和德軍那些堅甲利炮的「虎」「豹」相反。盾重炮狠的「虎」「豹」雖然常令盟軍坦克徒呼奈何,避之不及,卻因為複雜的結構、高昂的成本和過長的工時而產量有限,在戰場上也經常因為機械故障多發而被迫拋棄,雖有戰績,但細賬一算,還是很划不來的。反倒是「追獵者」這種類型的殲擊車,能夠達到成本、可靠性、防護和威力的平衡,戰場生存性較佳,實戰效果也更好。

▲「追獵者」的成本只摺合當時的兩萬多美元

而虎式則接近16萬美元

當然,無論從道義還是實力上講,憑軸心國的家當,要想打贏二戰是很困難的,「追獵者」因為投產太晚也最終沒有起到特別大的作用。不過,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如果德軍能更早地把思維轉過彎來,一開始就多搞一些「追獵者」殲擊車這樣的高效費比武器,把追獵者當成德意志的裝甲中堅力量,而不是一味強調單個裝備的高性能,就能把的有限資源用到極致。也就可以避免戰爭後期裝甲部隊幾近全滅,最後要全靠「鐵拳」來抵抗盟國坦克大軍的慘狀了。如果戰爭一開始就裝備的話,蘇聯的裝甲部隊或許根本就吃不消,也許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到了21世紀,瑞士仍然有保存完好

能開動的「追獵者」

表面上看,「追獵者」是德國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搞的一個應急產品,卻在戰後卻得到西方軍史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有可能幫希特勒力挽狂瀾的兵器,而且這個武器在戰後竟然還在生產——被解放的捷克繼續製造這種價廉物美的殲擊車,並且出口了100多輛到瑞士,被一直用到70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這個無恥國家,被德國七周滅國,戰後卻以報復德軍的女人撒氣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