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石門頌

石門頌

《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石門頌》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縱261厘米,橫205厘米。全文共655字。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全稱《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楊孟文頌碑》、《楊厥碑》。

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摩崖漢隸,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洒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

《石門頌》原刻於陝西省褒城縣(今漢中市漢台區褒河鎮)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此處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稱褒斜棧道。由於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0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現保存於漢中市博物館。

該石刻刻於東漢永平九年,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佔據首位的刻石。

《石門頌》摩崖是我國著名漢刻之一,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石門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對後來的書法藝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力弱者不能學也。」

解放前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海》封面「辭海」二字,就取自於《石門頌》。 該刻被稱為草隸鼻祖和楷模,大氣磅礴,揮灑自如,既整齊規範,又富於變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繩墨,筆勢縱放,奇趣橫生,筆畫粗細雖區別不大,但每一筆畫卻變化多端,用筆揮灑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畫瘦硬,結構疏朗,飄逸有致,筆隸中帶篆、帶草、帶行,被書家稱為「隸中之草」。

《石門頌》字跡放浪形骸,天真自然。楊守敬稱其:「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云:「命字垂筆長過一二字者,因石理剝裂不中接書而垂下耳,非可以律隸法也。」此說不一定確切,因除「命」字之外,「升」、「誦」的末一個垂筆都相當長,其實這是漢代竹簡帛書的作風。

試看漢磚、漢瓦中的刻字,這樣的筆姿都極多。體現了漢人結字大膽放縱,具飄逸新奇的風韻。《石門頌》字多用一分筆,提按粗細變化的幅度也不大,只是初學者筆力不夠,容易流於纖細油滑,失卻漢隸凝重渾厚的風采。

此摩崖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

《石門頌》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後世書家所珍愛。

《石門頌》為隸書成熟時期縱逸奔放書風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漢隸的典型風格,字形扁方,轉折、波磔較為明顯,反映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由篆而隸的嬗變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符號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裝飾意味及用筆上的抒情與誇張——節奏感、運動感的強化,體現了書刻者書法表現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石門頌》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潔性用筆,以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富於變化.起筆逆鋒,含蓄蘊藉;中間運筆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回鋒,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勢。

筆畫圓勁流暢、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毫無矜持做作。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洒脫自如,意趣橫生。

從碑文的布局來看,《石門頌》與眾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數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縱有行,橫則不一定成列的錯落格局。

《石門頌》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隨意發揮的藝術氣質為後人所稱頌。正是由於《石門頌》這種自由的書寫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廣泛使用。

《石門頌》稱為草隸,始於康有為,他認為,漢隸有「篆、楷、行三體,《郙閣》、《夏承》等為隸中之篆;《張遷》、《孔彪》等為隸中之楷;《楊孟文》(即《石門頌》)等為隸中之草。」可見漢隸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更趨成熟。同時,也可從此碑中看出這時的書法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的時代過度特點。

漢朝時,中原與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線是褒斜道,褒斜道陡險崎嶇,時斷時通。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門洞,這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據《石門頌》記載,石門開鑿於公元1世紀,之後時通時塞,歷次修復。漢永平四年(61年),明帝曾下詔修褒斜道,鑿通北褒谷中的石門。安帝時(107-125年),橋樑斷絕。順帝時,身為司隸校尉的楊渙,奏請重開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並將舊道進一步開拓擴大。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武陽人王升(王升是楊孟之同鄉)於石門石壁上刻文,推序本原,頌揚楊渙開鑿石門之功。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石門洞淹在水庫中。石門石刻被鑿遷至漢中,保存於漢中市博物館。

楊渙,字孟文,東漢犍為郡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生卒年月不詳,以清秀博雅著稱,先後任過台郎(尚書台的尚書郎)、相(相當於縣令的候國的相)、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中郎(皇帝的近待官)、司隸校尉(掌察舉百官並負責監察京師附近各郡的監察官)。《華陽國志》贊他「孟文傑出,政績卓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云:「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這是有關《石門頌》的最早記載。酈道元精於古歷史地理之研究,為世所公認,但疏漏失察之處,也在所難免。以上記載中就有兩處失實:

一是頌文中因有「楊君厥字孟文」一語,酈氏便誤以為這位楊君名厥字孟文。後世不少學者沿襲酈說,不加深究,遂致以訛傳訛。如宋歐陽修《集古錄》即從酈說,趙明誠《金石錄》更將《石門頌》徑稱為《楊厥碑》了。經過宋代洪适《隸釋》一書的考證,才弄清此處的「厥」字,實際是語助詞,也可解釋為「其」或「他的」的意思,並不是這位楊先生的名字。洪氏引《華陽國志》所載,楊君實名渙,字孟文。

二是酈道元及其以後的許多人,以為古石門是楊孟文開鑿的,這也與史實不符。 開鑿石門之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代就開始了,只是沒有完成。據石門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明確記載,東漢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漢中太守鄐君最後完成了開通褒斜、石門的任務。後因安帝初年屢遭戰亂毀壞,石門阻塞不通。順帝初年,經楊孟文再三奏請,才重新修復。因此,楊孟文與石門之首次開通,沒有直接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應化身成道後開始度眾生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