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哥聊畫之:油畫的前世今生(中)

五哥聊畫之:油畫的前世今生(中)

原標題:五哥聊畫之:油畫的前世今生(中)


五哥聊畫之油畫的前世今生(中)


敏五



敏五,山東沂蒙山人,祖籍北京,客居上海。本科學的是工藝美術,研究生讀的是美術學。做過影視廣告,當過教師,搞過網站,炒過畫家,一不留神進入了金融圈廝混至今,圈裡人評論為:藝術家混金融也是一奇蹟。骨子裡純真,善良,好交友,好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目前是元潤雅信藝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宏鷹資本藝術類投資項目顧問,璟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股東。除文化藝術以外,與浙商產融、睿銀盛嘉分別有教育產業投資、不良資產項目合作和地產類項目合作關係。愛好漢畫像石,喜研究古玩字畫及多類雜項,刨根問底不敢存疑,敬畏文化!

上回書說到艾爾.格列柯是基督教藝術的最後一個大師,轉眼歷史的車輪就駛進了十七世紀,歐洲進入了新的國家興起老的國家衰落有的國家戰亂的年代。藝術的中心地帶總是隨著政體的興衰而游弋,由於教皇正從新教改革的打擊中復原,羅馬再度成為偉大的藝術中心。即使如此,歐洲繪畫藝術還是不可避免的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興旺之勢,藝術家自然是群雄並起,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出大師的時代,藝術大家卻比比皆是,我們只能從中找出最優秀的那幾個。


阿尼拔?卡拉契(1560-1609)歐洲繪畫藝術理想主義風格創造者。他將繪畫從樣式主義的困境中解救出來,西斯廷的天頂畫是卡拉契法爾內塞宮天頂濕壁畫的靈感源泉之一,但是他將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架構合理化,將現實各層次之間的分際明朗化,裝飾性的架構是以幻象的手法繪成,以灰泥、銅質圓形浮雕男子形象柱子為裝飾,技巧的使用前縮法,光線看似是從底部真正的光源照射上去。描繪愛的神聖力量的敘述性場景,似乎像是放在裝飾性結構之前的畫框畫作。這種光線均勻、遵循古典構圖將人物與平面平行處理的風格,也受到拉斐爾和古代雕塑的影響。阿尼拔?卡拉契不是理論家,但是他的作品被稱讚為闡述16世紀美學理論的典範。


卡拉瓦喬(1571-1610)歐洲繪畫藝術自然主義風格的創造者。卡拉瓦喬的作品《聖保羅的改教》中,寫實主義已經徹底取代舊有宗教繪畫中的象徵主義,在畫中已經找不到16世紀中期樣式主義的畫家所喜用的誇張對比與風格化的藝術符號。畫中的幻覺化的技巧顯示出粗狂的特徵,雖然尚不能稱為一幅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品。



卡拉瓦喬,《聖保羅的改教》,1601年,畫板油畫,230*175厘米,羅馬人民聖母教堂


魯本斯(1577-1640)一個地位可以和16世紀的提香媲美的偉大的畫家,一個勤奮的博採眾長的貴族畫家。以他的著名作品《劫持魯西波斯的女兒》為例,他的部分靈感就來自於提香的《劫持歐羅巴》,而在絲綢褶皺的處理上又能見到委羅內塞的影子,在風景的處理上又得益於勃魯蓋爾的教益。


他吸收了眾家之所長,卻又完全創造出充滿個人理想的女性形象:豐胸、粗腰,血色而豐滿,豐腴而無知。他筆下的女性多是以珍珠般半透明的色彩描繪,肌膚光滑和溫暖,技巧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


無論是畫神話題材或是宗教題材,魯本斯都關注於人物形象的活力和肉體的表現。他許多的作品都是為耶穌會所作,其中《聖方濟各薩維耶的奇蹟》可以與拉斐爾的《基督變容》相媲美。他主要的成就是將這幅5.2米的構圖與在後襯以天空、穿著黑衣的聖者和侍從附近環繞的漩渦統一起來,觀者的視線、心靈跟隨其後,隨著盲人的摸索前行,來到右下角,接著是一個從死里復活的人,經過病懨懨的印度人,沿著照亮宮殿的光線,到達一個擬人化的信仰的天堂。



魯本斯,《劫持魯西波斯的女兒》,1616-1617,畫布油畫,222*209厘米,慕尼黑古代美術館

迭戈?德?委拉斯開茲(1599—1660)17世紀中葉羅馬的訪問藝術家委拉斯開茲開始為年輕的國王菲利普四世服務,之前他受卡拉瓦喬的寫實主義影響,在馬德里皇宮見識到了燦爛的威尼斯繪畫大師提香的作品,這無疑影響了委拉斯開茲。


他的巔峰作品《菲利普四世一家》(《宮女》)是高度自覺的作品,展示出繪畫所能呈現的極限,可能是畫板畫所能達到的最佳註解。在17世紀末期,一位義大利藝術家稱之為繪畫的神學,這是幅史無前例的畫作,在通常為正式肖像畫和歷史畫所使用的畫板上,記錄了宮廷生活中不經意,且無重大意義的事件。


《宮女》展示了畫家讓時間靜止在某一瞬間的獨特能力,將生活場景再現。這有些像後來出現的攝影技術的效果,事實上,只有偉大和精湛的技巧,才可能創造出如此令人信服的幻覺。畫中鏡子的模糊反射襯托出人物的自然主義成分。委拉斯開茲在創作此畫時,非常注重畫家本身的藝術地位,因為當時關於藝術家和工匠的身份問題非常敏感,為此藝術是否屬於自由藝術的問題顯得相當重要,或許畫家可以晉陞為貴族階級,那麼顯然會帶來一定社會地位和實際的好處,如免除兵役。


果不其然,兩年後委拉斯開茲成為了西班牙的貴族階級,而仔細看他的這幅畫作,腰間的鑰匙其實是當時官階的體現,他提前兩年就畫上去了。



委拉斯開茲,《宮女》,1656年,畫布油畫,323*276厘米,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委拉斯開茲,《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141cm × 119 cm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委拉斯開茲,《塞維利亞的賣水人》1617-1619年 106 cm×82 cm 威靈頓博物館

在17世紀的歐洲,荷蘭共和國是一個新興起的國家,荷蘭的繁榮奠基於家庭式的自由企業以及全球性的航海貿易,是個具有沉思自由的國度,銀行家、商人、航運家和製造業者等共同形成了社會的上層階層,在他們的贊助下,世俗的繪畫空前的興盛。


1640年一位到阿姆斯特丹遊覽的英國人這樣寫道:「每個人都盡全力裝飾房子,所費不貲,尤其是臨外或街道上的房子,肉店和麵包店也多遑不讓,布置的美輪美奐;常常在鐵匠的熔鐵爐和補鞋匠的攤位上也可以看見畫作,這就是這個國家的居民對繪畫的普遍看法、愛好和樂趣。」-----(《彼得?孟代的歐亞紀行:1608年至1667年》)。


當時在荷蘭,架上繪畫各種不同畫類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如風景畫、海景畫、肖像畫、通俗生活場景畫、靜物畫等。可以說,17世紀的荷蘭繪畫是歐洲藝術上的奇葩,此時幾乎沒有祭壇畫的需求或其他大型的祈願繪畫或是宏偉的建築和雕刻的作品。


哈爾斯(1581—1666)被公認為荷蘭畫派的建立者,他擅長肖像畫,肖像畫的主角通常是哈倫市民,既有單人像也有群像。哈爾斯是一個能夠自由發揮自我風格的肖像畫家,他不僅僅局限於對於人物表情和性格的研究,例如他的畫作《快樂的飲酒人》,畫中人物雙頰微紅,眼神閃爍,欲言又止,撲朔迷離。作者通過自由的筆法創造出的除了形象的再現還有隱含的寓意,他曾說過一句話耐人尋味:「放進他的筆跡,句子就變得有意義。」



法蘭斯?哈爾斯《快樂的飲酒人》,1628-1630,畫布,81*66.5厘米,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



哈爾斯《彈曼陀鈴的小丑》


如果說哈爾斯是荷蘭畫派的建立者,那麼倫勃朗就是荷蘭畫派的集大成者。倫勃朗?哈門斯?凡?萊恩(1609-1669)研究過魯本斯、卡拉瓦喬、莫卧兒等歐洲和非歐洲的藝術大家的風格,並吸收轉化為他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夜巡》被視為倫勃朗的登峰之作,他戲劇性的解決了眾多人物整合在畫面的構圖問題,這使得他可以將不重要的事件以歷史場景的形式表現出來。畫中人物尺寸大小如真人尺寸,畫面充滿節奏忙亂的場景,倫勃朗利用光線和陰影,明亮和暗黑的色彩對比,不同的人物姿勢和表情,對比創造出使人激動地氣氛,並在複雜的空間中,引領觀者的視線曲折的前進或後退。

他從17世紀20年代開始留下了數百張自畫像,包括油畫和蝕刻畫。可以說自戀莫如倫勃朗,當然這或許曲解了他的本意,因為在除了他將自己畫為畫家之外,他大都將自己扮作了各種角色,如反抗的青年、中產階級公民,武裝騎士,縱酒狂歡者,聖人和賢者。



倫勃朗,《夜巡》,1642年,370*445厘米,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倫勃朗《自畫像》1660年,畫布油畫,114.3*96.5厘米,伊維遺贈,倫敦肯伍德


荷蘭有倫勃朗的肖像畫還有揚?凡?戈因的風景畫。揚?凡?戈因(1596-1656)留下了1200多件風景作品,他也是17世紀前半葉的風景畫家中最具有天賦,也最多產的一位。他的作品《雷南的風景》是歐洲油畫史中可以說是最傑出的作品。


雷南地處烏特勒支東南方、萊茵河北岸,畫中船舶在航行,前景逆流的平底船上有三個男人,右邊有徒步旅行者,一個坐在馬背上的男人驅趕四輪馬車前進。所有的元素具有中古風格,畫面和諧安寧,三分之二的空間留給了明亮的天空,簡潔的教堂塔樓將地平線分為兩邊,具有荷蘭風景畫的獨特視角。



揚?凡?戈因《雷南的風景》畫布油畫


上面我們提到了風景畫,現在再說說靜物畫。靜物畫的代表人物我選擇了威廉?卡爾夫(1619-1693),他確實是一位靜物畫家中最具天分的藝術家之一。威廉?卡爾夫幾乎都是描繪奢華的物品,如銀制大酒壺、土耳其地毯、以及盛有橙子、檸檬的中國瓷碗。

他對構圖的判斷與表現的技巧都相當優秀,在形狀色彩質感反射和透明感方面創造出豪華而寧靜的和諧。即使到現在,中國的一些靜物畫家還是對於他的這種構圖選擇十分的推崇。



威廉?卡爾夫《靜物》畫布油畫



威廉?卡爾夫《靜物》畫布油畫



威廉?卡爾夫《靜物》畫布油畫



威廉?卡爾夫《靜物》畫布油畫


18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安托萬?華托(1684-1721)來自宮廷畫家的藝術圈之外,同時也是不注重理論的畫家。華托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包括宗教圖畫、肖像畫、軍事場景以及神話故事。

他的巔峰作品《舞會》(後來被譯為《威尼斯節慶》)描繪的是一個庭院典型的場景,人工作品和自然景色被他呈現出一種和諧平衡的美,作品中人物的姿態伴隨著整體構圖中的氣氛,透著一股理想文明又不拘禮節的戶外享樂的景象。當時的理論批評家們認為華托的性格中有一種深層諷刺的素質----「他生性苛刻」。而正是這種感覺,賦予了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尖銳感,時而糅合著悲傷與感性。


這幅畫中所創作出來的精緻理想世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在繪畫領域,還包括了瓷器、漆器、織物、琺琅、銀器甚至是金制鼻煙盒。他的影響力還不僅於此,他的油畫和素描在印刷出版後普及整個歐洲,影響了一大批藝術家。所以,我們國內一些開始涉足歐洲藝術品收藏的藏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你收藏的此類物件都會有他的影子,他就是華托。



華托,《威尼斯的節日》1717-1718,畫布油彩,54.6*45厘米,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華托《西泰爾島的巡禮》畫布油畫



華托,《梳妝》畫布油畫



華托,《義大利喜劇演員》畫布油畫


華托,《熱爾森畫店》畫布油畫


同樣和這個西班牙人具有理想文明生活的法國人讓?弗朗索瓦?德特洛瓦(1679-1752)則從另一個側面詮釋了這種思想。《朗讀莫里哀的作品》是從一部小說或者是戲劇場景而來,在一個舉行讀書會的房間里光線充足,裝飾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優雅不俗,人物特徵都非常敏銳,他們彼此相互流轉交換眼神的方向就和對比色和筆觸一樣豐富。顯現出一種無拘無束和時髦的當代性。


有畫貴族的就有畫中下階層的畫家,讓?西梅翁?夏爾丹就是一個中產階級畫家,但他所描繪的道德禮法卻同時被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所頌揚,出現在他的筆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在小康家庭中處理家務的傭人,但夏爾丹亦是訴諸於他對繪畫的掌控能力和近乎神奇的力量召起物體的實在感。18世紀最敏銳的藝術批評家狄德羅於1763年寫到:「啊!夏爾丹!你在調色盤上調混的顏色不是紅色,不是白色和黑色,而是物體的實質;你用筆尖畫出並固定在畫布上的是空氣和光線。」



讓-西梅翁?夏爾丹,《家庭女教師》,1739年,畫布油彩,46.7*37.5厘米,渥太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夏爾丹,《飯前的祈禱》畫布油畫



夏爾丹,《鰩魚》畫布油畫


夏爾丹《獵物》畫布油畫


18世紀末有一幅最深刻動人的畫作問世,或許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性繪畫,它就是《馬拉之死》,作者查克?路易?大衛。大衛在18世紀中葉初露畫壇,他是法國教育系統的產物。他就學於巴黎的學院,之後從1775年至1780年待在位於羅馬的法國學院。


他於1784年創作了首幅大作《賀加斯兄弟的誓言》,這幅畫是為法國國王所作,是數幅企圖透過視覺藝術提升公眾道德的說教性繪畫,並於1789年攻陷巴士底獄數周后在沙龍展出。而在這之後,大衛作出了一個選擇,他決定與激進的雅各賓派人生死與共,贊成處死國王。在這期間,大衛發現他之前為描繪古代美德所鍛鍊出來的風格,可以完美的用來表現紀念大革命烈士的繪畫,《馬拉之死》是他這些作品中最偉大的畫作。畫面上大衛用了最少的細節描繪,呈現了死亡定局的荒涼意象。其中,堅定嚴峻的水平構圖只有被右臂的下垂姿勢所打破,似乎是要否定任何來自上方的挽救希望。


畫面的上半部是一片毫無界限無意義的虛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圖像,一個世俗版的聖殤圖,他使馬拉永恆長存於他的同胞的記憶中,如此的深刻,永不泯滅。



樂藝會資料



雅克?路易?大衛《賀加斯兄弟的宣誓》1784-1785,畫布油彩,427*335厘米,巴黎盧浮宮樂藝會資料


查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1793年,畫布油彩,160*125厘米,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浪漫主義是19世紀初形勢的反映。浪漫這一個詞最早使用在中世紀,用以區別法國本土和拉丁歌曲。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們追隨著非個人的清晰風格,致力於表現普遍永恆的真理,而浪漫主義者則藉由各種形式,一心尋求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康斯太勃爾說到,繪畫對他而言只是情感的同義詞;弗里德里希則說藝術家的唯一法則便是他的情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戈雅與大衛幾乎是同時代的畫家,他在18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西班牙的領導畫家。


戈雅(1746-1828)的兩幅大作《1808年5月2日》以及《1808年5月3日》可以看做是對大衛《賀加斯兄弟的宣誓》中的斯多噶英雄主義作出的冷靜評論。戈雅的法國士兵們重複著賀加斯兄弟的姿勢,但他們卻是對著一群手無寸鐵的人民射擊,當時由於西班牙興起反抗拿破崙的統治,法國軍隊因此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手段。



戈雅,《1808年5月2日》



戈雅,《1808年5月3日》,1814年,油畫,2.6*3.45米,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與戈雅同時期的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里還有幾個大衛的學生,一個是德拉維葉(婚後被稱為貝努瓦斯特夫人)一位是格羅,還有一個是安格爾。德拉維葉的作品《黑人婦女肖像》被看做是黑人奴隸制廢除與婦女解放的呼喊。


格羅的《拿破崙在雅法的瘟疫病院》作品中審慎思考的表現使它與18世紀末的道德勸喻畫產生了聯繫。不過,在這幅歌頌個人榮耀的畫作中,要求觀者的並非仿效而是尊崇,因此宣傳的意味取代了原本的教化主義。



格羅,《拿破崙在雅法的瘟疫病院》1804年,油畫,5.32*7.30米,巴黎盧浮宮


在安格爾(1780-1867)漫長的繪畫生涯中,他畫了許多肉感與情慾的作品,如《土耳其宮女》、《土耳其宮女與一名奴隸》《土耳其浴室》等,這位老兄認為女人的天地就在宮闈之中。一直到他的作品《莫特西耶夫人》,這位高貴的夫人被安格爾認為有著驚人的美,和深不可測的女神氣質。


安格爾筆下的莫特西耶夫人佩戴金鏈首飾,圓潤的肩膀和豐滿的手臂,身穿蕾絲頭戴玫瑰絹網,站在紫羅蘭色的綢緞、絲絨和牆紙前。整個場景散發出溫室般的奢華。



安格爾,《土耳其浴室》1862年,畫布油畫,法國巴黎盧浮宮藏



安格爾《莫特西耶夫人》1856年,畫布油畫,120×92厘米,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接下來浪漫主義大師偉大的德拉克洛瓦要登場了。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安格爾的強勁對手,年齡上說他比安格爾年輕一代。德拉克洛瓦在學生時代被另一位浪漫主義畫家籍里柯的藝術創作感動,尤其是他的成名作《美杜莎之筏》。



籍里柯《美杜莎之筏》,1819年,油畫,4.91*7.16米,巴黎盧浮宮


德拉克洛瓦研習米開朗基羅和魯本斯的傳統,喜愛繪製氣度宏偉的大型歷史畫,先後創作的著名畫作有《但丁之舟》《薩達納巴爾之死》等作品,尤其是後者的問世,宣告了藝術的自由性和浪漫主義的信念,藝術家是藝術與生命的創造者和毀滅者。


而為了紀念1830年七月革命所做的《7月28日:自由領導人民》,則達到了浪漫主義的頂峰。這裡我摘抄一段德國詩人海涅評德拉克洛瓦的《7月28日:自由領導人民》:「這幅畫呈現了「七月」革命期間的一群人,在中央,幾乎像個寓言人物般大膽地站立著一名頭戴紅色自由帽的女子,一手拿槍,一手持三色旗。她跨越地上的屍體,呼喚人們作戰---她赤裸及腰、具有美麗熱情的肉體、輪廓鮮明的臉龐,容貌間帶著一股昂然受難的神情-----形成一種佛里吉亞人、漁婦及自由女神的奇異融合。畫中並未清楚顯示藝術家想要強調最後一點,反而呈現出人民的粗蠻力量,使他們掙脫了難以忍受的重擔------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這種偉大的思想使這些貧窮百姓,這群烏合之眾變得尊貴而聖潔,並再度喚醒了他們靈魂中沉睡的尊嚴。」



德拉克洛瓦《但丁之舟》油畫



德拉克洛瓦《薩達納巴爾之死》,1828年,油畫,3.92*4.96米,巴黎盧浮宮



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1830年,油畫,2.59*3.25米,巴黎盧浮宮


下面說點輕鬆點的浪漫主義吧,革命的浪漫主義還是過於沉重。與法國海峽之隔的英國,浪漫主義的思想向來就不缺乏,在東盎格里亞平原上,一個富裕的地主的兒子面對著自家的土地上優美的風景就動起了浪漫的心思:「磨坊水閘等傾瀉的水聲、柳樹、腐朽的木板、泥濘的樁柱和磚房,我愛死這類東西了。只要我還在畫畫,我就不會停止畫這些地方。」這個人就是浪漫主義風景畫大師康斯太勃爾(1776-1837)。


康斯太勃爾為家鄉德漢谷繪製了最美的畫作,記錄了他心中的聖地,菜地上閃爍的露珠,樹梢上耀眼的陽光,高大的榆樹形體挺拔,灌木叢迷人的交織,農民在辛勤的工作,堆肥使土地肥沃,磨坊碾磨著穀物,船隻運輸著糧食,一切都在物質世界的神聖和諧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康斯太勃爾對英國風景的幻象描繪在七幅大型畫組中達到了頂峰,他稱之為「六尺畫布」,風景是如此平凡但卻萬物和諧。



康斯太勃爾《風景》油畫



和康斯太勃爾同時代的的另一個大師特納(1775-1851)也同樣具有迷人的個人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後者更接近一名自然觀察者。特納較少沉思,較多衝動,也比較關心視覺外貌,特別是光線的瞬間效果。


由於他驚人的天分,1799年特納獲選英國皇家學院非正式院士,1802年轉正。而康斯太勃爾直到1829年才成為正式院士。特納最著名的畫作《奴隸船》至今仍保持它的震撼力,它成為所有關於大西洋奴隸交易的視覺形象中最令人不安的一幅,桅杆脆弱的船隻剩下一絲魅影,它淹沒在憤怒的暴風雲層之中,在原始的混沌中掙扎。


特納的注意力集中在奴隸交易而非奴隸制度上,這是他的局限。特納在1802年首次歐陸之旅後畫了一幅大型水彩《夏莫尼的阿威倫冰川和泉源》,代表了18世紀浪漫風景畫的開始。



特納《奴隸船》1840年,油畫,90.8*122.6厘米波士頓美術館


同時期的法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還有柯羅(1796-1875),他畫了許多義大利及法國風景的小畫,並以飽滿的筆觸自由的揮毫,這一切顯示出柯羅具有的獨特的敏感度,能夠察覺光線和大氣的不同特性以及最微妙的分層色調。色調比線條和色彩更能點明形式、暗示距離,並能將風景的不同元素融合成一個藝術整體,他說:「儘可能誠摯的重現出我眼前所看見的世界。」柯羅為以後的印象派奠下了基礎。



柯羅《風景》



柯羅《風景》


(未完待續)


盧浮宮油畫藝術欣賞 (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











參考文獻:


1、昂納(英),弗萊明(英)著,吳介禎等譯,《世界藝術史》,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2、 劉淳 著,《西方油畫名作100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3、 希穆涅克(捷)著,《美學與藝術總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4、朱伯雄主編,《世界美術史》,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5、 雅克德比奇(波)讓?弗蘭索瓦?法弗爾(法)特里奇?格魯納瓦爾德(德)安東尼奧?菲利浦?皮芒代爾(葡)著,許慶平譯,《西方藝術史》,海南出版社。2014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樂藝會資料有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金枝玉葉,朕心甚慰:廣儲司造辦處領賞!故宮首飾大賞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