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挑起「龍象之爭」說印度四大頑症

從挑起「龍象之爭」說印度四大頑症

印度為何對渲染「中國威脅論」樂此不疲,其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心態?

在洞朗對峙危機逐漸降溫、中印關係乍暖還寒之際,剛步入2018年,印度就又開始折騰了。

今天,《印度時報》發表文章表示,印度政府16日批准了一項價值354.7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5.59億元)的緊急採購槍支計劃,將採購共計16萬支突擊步槍和近距離作戰卡賓槍,並將其提供給「前線士兵」。

報道中所指的「前線士兵」正是駐守在中印邊界及印巴邊界的士兵。

而在幾天前的1月12日,印度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在記者會上公開宣稱,印度需要將其軍事重點從與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邊境轉移到與中國接壤的北部邊境,呼籲與鄰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遏制」中國。

而印度媒體也像吃了槍葯般大呼「中國威脅論」,不僅對中國與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等國的正常經貿合作項目橫加指責,而且還大肆渲染印方將邀請東盟10國參加印度國慶日的消息,呼籲擴大印度在東盟的影響力以對抗中國。

而伴隨著印度頻頻熱炒「中印對抗論」,印度軍方卻有一連串不爭氣的表現:

備受矚目的新型地空導彈和K-4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先後失敗,米格-29艦載機新年起飛摔出「狗吃屎」,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因「人為失誤受損,癱瘓半年」……

K-4潛射彈道導彈

如此密集高發的嚴重事故對印度朝野各方的「胡亂」表態是極大的諷刺。

印度雖熱炒「龍象之爭」,但在其背後卻暴露了印度政略、戰略頂層設計上的一系列缺陷和弊病。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戰略都是基於自身實力的現實判斷,而印度恰恰不是這樣,其國家戰略帶有很大程度的想像成分。

自立國以來,印度戰略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印度中心論」。

1949年10月,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提出要使印度成為亞洲的中心,他在寫給各邦首席部長的信中聲稱:「今天全世界都公認亞洲的未來將強烈地由印度的未來所決定,印度越來越成為亞洲的中心。」

「印度中心論」為印度歷屆政府繼承英國殖民主義遺產、推行民族主義、區域擴張主義與強權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礎,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確立的,這也為今天印度人罔顧自身實力、做出錯誤選擇埋下了禍根。


與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睦鄰友好」的對外戰略不同,印度對外戰略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非常現實的利己主義思維,養成了「只佔便宜不吃虧」的奇特習慣。

西方人說,印度喜歡搞「外交實用主義」和「政治折中主義」。

對中國,歷屆印度政府都推行「兩面政策」,一面對華友好,不斷改善關係,一面戒備和防範中國。

尼赫魯時代的印度,一方面在外交上支持中國重返大國外交舞台,另一方面又在中印邊境推行蠶食政策,最終引發了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不可一世的印軍遭遇慘敗。

被俘的印軍官兵

冷戰後期,面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勢頭,印度領導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和強盛「孤立」和「包圍」了印度,於是,印度開始追求與中國的「核對等」地位。

而這也成為印度發展戰略核武器的重要借口——1998年印核試驗後,印度領導人瓦傑帕伊曾致信美國總統,稱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威脅迫使印度進行核試驗以自衛。

1998年5月20日,時任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問地下核爆炸試驗場。

時至今日,面對全世界都關注的中國經濟騰飛奇蹟,印度人既羨慕又憂慮,一方面既想搭上中國經濟、外交便車,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會議上蹭熱點,一方面又通過投靠美國、拉攏日本,從而牽制中國,特別是美國對其示好,表示願意拿出更多先進武器給印度之後,印度對華姿態變得更加咄咄逼人。

這種挾強自重、以利為重的平衡做法,儘管讓印度贏得了一時的蠅頭小利,但也意味著印度短時間內難成大器。


印度是南亞地區的第一大國,其地緣戰略觀卻非常狹隘,向來把南亞視為自己的自留地,以「變印度洋為印度之洋」作為長期海洋戰略。

這是印度繼承自英國殖民主義的戰略思想,也是印度歷代戰略家不斷重溫和嚮往的國家目標。

印度曾經公開宣稱,不能容忍外來勢力干涉任何南亞國家的內部衝突,任何南亞國家不得接受具有反印傾向的外來軍事援助。

2017年1月26日,印度在新德里舉行大閱兵,慶祝共和國日。

為了確保南亞次大陸的安全,印度必須將大國的影響全部排出南亞。然而,南亞大部分國家與印度存在領土、領海、河水、民族、宗教等矛盾,對印度的做法疑懼和不滿,對印度抱有離心主義傾向。

越是這樣,印度越是擔心外來勢力插手,特別害怕喜馬拉雅山區諸國不聽印度的「招呼」,使印度的「安全圈」遭到破壞。

現任總理莫迪在本質上繼承了尼赫魯的外交遺產,在某種程度上不願平視南亞鄰國,他曾經說過「如有需要,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採取強硬立場和措施」。

2015年9月,尼泊爾發生憲法危機,印度就對尼實施了長達135天的「禁運」。而這些無疑會激起南亞國家的強烈反感與抵觸。

這種情況下,印度養成了草木皆兵的「被害妄想症」,經常把中國海軍對南亞國家的友好訪問說成是染指印度洋,中國與南亞國家的正常經貿、軍貿合作更是被印度視為插手其後院的侵入和挑釁。

這種戰略誤判是印方先入為主而又根深蒂固的,怎麼解釋也消除不了印度人的過敏心態,中國在印度媒體那裡頻遭「躺槍」也就在所難免了。


印度戰略設計最大的短板,來自於自身實力的弱小。

儘管印度在航天等部分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綜合國力發展不均衡、國家結構不正常、基礎建設不紮實、民族不平等等問題依然突出存在。

正如一幅漫畫所諷刺的那樣,印度實際上是「一頭帶著進口火箭發動機的大象」,其戰略雄心屢屢遭到實力落後的瘋狂打臉。

在國內問題上,21世紀的今天,印度境內各邦仍有著不同的法律,東北部地區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等地,長期有著強烈的分離主義傾向,大規模騷亂時常爆發。

印度火車外掛人、隨地大小便、歧視女性等問題,更是成為國際社會屢屢爆料的現代「奇觀」,僅「外掛火車」就導致印度每年至少有3000人死於通勤意外。

印度軍工企業製造的LCA「光輝」戰機、「阿瓊」坦克、「阿卡什」防空導彈更是淪為出了名的「爛尾」工程。

在國際上,印度自詡南亞盟主、宣稱要成為「全球領導大國」的同時,卻連南亞國家需要的經濟發展機遇和公共安全產品都提供不了。

一位尼泊爾網友最近在臉書上提醒,印度參與的SAARC(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簡稱「南盟」)至今已經成立33年了,但如今「半死不活」,毫無生氣。

這與印度自視過高卻實力不濟不無關係。

反觀中國,已經在南亞地區投資建立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加深了與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為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甚至希望中國能夠加入南亞聯盟。

菲律賓常駐聯合國代表洛欽曾就公開對印度的「東向政策」提出了質疑。他表示,只要提到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軍事聯盟以應對中國問題的可能性,菲律賓和其他國家的反應一般都是厭惡——「我們不想捲入任何涉及中國與印度的爭吵中,與印度聯繫在一起實際上是在找麻煩。」

在戰略實力差距面前,印度政府和媒體只能在口舌上下功夫,而渲染中國威脅,不過是其轉移民眾視線的招數而已。

撰文 / 石留風(雲南財經大學「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新華社亞太智庫研究員)

編輯 / 未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萬庄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TAG:百萬庄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