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經》會飛的魚,能變成石頭,在南海真實存在

《山海經》會飛的魚,能變成石頭,在南海真實存在

《山海經》中的魚類,算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論是能忘憂的鯈魚,還是我們今天講的這隻會飛的文鰩魚,對它們不可思議的記載卻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原型。

《山海經》文鰩魚/將軍的小卒 繪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

(觀水)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山海經》文鰩魚/謝佳昕 繪

由此來看,文鰩魚生長在觀水中,樣子和普通的鯉魚差不多,但是長了一對鳥的翅膀。渾身布滿蒼色的花紋,它的頭是白色的,紅色的嘴,在西海行走,在東海遊動,夜晚飛行。

《山海經》文鰩魚

和《山海經》中其他很多神獸一樣,文鰩魚的肉可以入葯,用原文的話說就是「食之已狂」,吃了它可以治療癲狂病,雖然這種魚的味道有點酸。

文鰩魚的出現是一種祥瑞的徵兆,因為它會預示著天下五穀豐登。關於這一特點,和《山海經》中的當康是一樣的。

《山海經》文鰩魚

除了《山海經》,還有一則關於文鰩魚的傳說:

在歙州赤嶺有條溪流,當地人因地制宜造了一條橫溪。橫溪建成之後,文鰩魚因為無法游過去,只能在半夜從此嶺飛過。

《山海經》文鰩魚

於是,當地人就開始張網捕捉文鰩魚,穿過網的魚就飛走了,沒有穿過網的,則很神奇地變成了石頭。直到今天,每逢下雨的時候,那些石頭就會變成紅色,赤嶺由此得名。

《山海經》文鰩魚

和《山海經》套路相仿的《神異經》也同樣記載了文鰩魚。不過,這裡的文鰩魚出現在東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海上。這種情景想來都很壯觀。

燕鰩魚

在我國南海有一種會飛的燕鰩魚,可以保持距離海面1米左右的空中滑翔數十米甚至百米以上,被認為是《山海經》中文鰩魚的現實原型。

巧合的是,就文鰩魚藥用價值而言,《山海經》說它可以治癲狂病,《本草拾遺》中說「令易產、治痔」,也就是可以治療婦女難產和痔瘡等疾病。

《山海經》文鰩魚

而現實存在的燕鰩魚,具有催產、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難產、胃痛、乳瘡、痔瘡等。由此不難看出,療效方面與古籍記載基本一致。

【往期閱讀】

山海經神獸鹿首鳥身,從忠臣變風神

龍和哪些神獸生九子?原來這麼回事

山海經中的九尾神獸,都是有哪些?

彩色圖解山海經

¥17.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葯 的精彩文章:

《山海經》神獸鹿首鳥身,如何從忠臣變成了風神?

TAG:讀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