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練功習拳的階段層次

練功習拳的階段層次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陳雄

編輯 | 鹿鳴

清溪潺流

巫娜

00:00/00:00

練習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又永無止境的過程。一層功一層理,一層技藝一層練法,功夫練明白了,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太極拳明師鄧聲韻在《隨榮華豐老師學推手》文中說:「在同一個層次上,功力越深功夫越強;層次不同時,功力雖深但卻吃力不討好……我用你沒法理解的層次和勁道,我天天練而你一下也沒練過,一搭手你肯定輸。」,我認同上述看法。練到了一定的層次,就會遇到階段性的「坎」。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邁過這道阻礙進步的「坎」;有些人則被「坎」卡住而過不去了,這就需要明師或高人的引導或言傳身教。

楊式太極拳明師石明經常強調:「太極拳非常奇特的一點是,練什麼扔什麼。練著扔著,練勁扔勁,練意扔意。從有形到無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極拳的真諦。」 有個別太極名師說:有形的柔不是太極拳的真柔,有形的剛不是太極拳的真剛。我不大認可這種看法,用辯證的觀點來談這個問題才比較客觀,有形的柔未必不是太極拳的真柔,有形的剛未必不是太極拳的真剛,只不過階段層次不同而已。

心靜體松是太極拳技藝較為重要的追求之一,心靜無為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還會帶來拳味的靈氣與智慧,練拳首要心靜。而穩則是靜的形體基礎,形體不穩身心豈能靜。心不守舍,則行拳紊亂,練功散漫,一無是處了。所以體松之前首先是通過調心把心態調整到有位內家拳名師說的「安靜、平靜、寧靜、定靜、虛靜、空靜、明靜、靈靜」之狀態,這也是個修鍊層次的問題。看心靜細分出八種心靜之法,真有那麼講究嗎?

其實從推手實踐就可看出來了,與技藝功夫低於自己之人推手尚能心靜的去放鬆推,倘若與技藝功夫平於自己之人推手,還能心靜的去放鬆推嗎?倘若與技藝功夫高於自己之人推手,還能心靜的去放鬆推嗎?倘若與比自己身高體重力大之人推手,還能心靜的去放鬆推嗎?如果都能心靜的去放鬆推,那才是真真切切的心靜啊!以上所述八大心靜的有關意思和培養訓練方法,單純靠功法修為是不夠的,還涉及到心性德行。倘若與人推手是橫氣填胸的爭強好勝,這樣緊張的心理狀態怎能心靜的去放鬆推出「捨己從人則活」呢?

在練習基本功當中,抻筋拔骨是伸筋拔骨的進階練法。骨是人之架,筋是骨之束。筋縮而骨節粘,筋拔而骨節開。通過伸筋拔骨能將骨架周圍的韌帶拉開,同時保證了筋的彈性,可以使骨架周圍的血循環改善和暢通,骨架能得到充分的營養;同時,可使椎骨周圍的神經舒展不受壓迫,骨架舒展靈活,為學練太極拳打下相應基礎。抻筋拔骨表面上鍛煉的是筋骨,實際上也能起到護養肝腎的作用。

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功能被激發.對身體與筋骨的健壯當然是非常積極的因素。「抻」(拼音:chēn)的基本字義是扯、拉長的意思;抻筋拔骨,不是硬性拉伸,要有意識地放長,鬆開關節。「伸」(拼音:shēn)是舒展開的意思。所以在練法上「抻」與「伸」是有階段層次的差別。

有一位資深的拳師道出練松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知松,要麼僵,要麼懈,說得多了你有了一點體會,但還是不會松。第二個階段是不敢松,有放鬆的意識了,但腿上沒勁,想鬆鬆不了,一開步松沉腿直發抖也松不下來。第三個階段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時間,腿上有勁了,也知道松的好處和怎樣鬆了,但細節做不好。第四個階段是整體松,身知體悟到肢體節節貫串鬆開的目的是為了讓全身各部位協調起來,更好地重新整合。

松沉功夫是太極拳的入門功夫,松是在沉的基礎上放鬆,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實,松沉有三個階段層次:初始階段是形體松沉的層次,在形體上做到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塌胯、尾閭下垂,使之兩足有力、下盤穩固。進階是丹氣松沉的層次,氣沉丹田,身體重心下降,使下盤更加穩固。再進階是內氣松沉的層次,內氣在意念引導之下像水流、氣流一樣從上往下經全身慢慢流到腳底,身體是松靜的內外沉塌。

有一位太極明師談到練松階段時說:「第一個層次——初得內氣。打拳一段時間產生內氣後,行拳時感覺就像汽車掛上了檔位,打拳有阻力感,這是得勁的標誌。如果沒有練出內氣,行拳就像汽車掛空擋,油門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無東西。在這個階段感覺主要是前臂發沉,感覺骨頭髮重,有堅硬之感。第二個層次——內氣積累。在初得內氣後,除了手上的感覺,接下來就是感覺到小腿發沉,再然後是脊椎骨發重,自己覺得走路旁若兩人,感覺身體飽滿,精、氣、神比以前要好。第三個層次——肉骨分離(這位老練家稱「骨肉分離」,我認為不如「肉骨分離」好聽一些,故作字間調換的改動)。這個階段最大的感覺是能感覺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肉骨分離之感。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感覺沉穩有餘而不夠流暢。所謂肉骨分離,就是放鬆的情況下,肌肉開始往下掉,骨骼支撐著。第四個層次——骨骼下沉。肉骨分離到了後期,在放鬆的情況下,上邊的骨骼往下掉,有疼痛之感。由於放鬆到腿部的原因,這個階段還會感覺到腳底發虛,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會失去平衡,猶如水中行走。第五個層次——骨骼拉牽。再往後,行拳時能感覺全身各關節、各部分之間似乎有很多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彈性很足。感覺全身筋被繃緊,而肌肉放鬆。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規中矩,有些隨意,感覺好像沒什麼膨勁,似乎很輕鬆,實則不然。這個階段隨著合勁質量的提高,外形越隨意輕鬆,合勁越飽滿。階段六:骨粘——我沒有到這個階段,只是偶爾有點感覺。到了這個階段,感覺到骨頭之間像有強力黏膠一樣被粘著,感覺奇妙極了。練完之後,有時會感覺象剛練過舉重一樣,出現筋骨酸漲的感覺(與肌肉酸脹不同),特別是背部兩根大筋,還有一些大穴,如肩井穴、手三里、足三里等等會酸脹。」

站樁是練腳下有根、下盤穩固的功夫。先練松沉到腳底的「落地生根」功夫,後練進階的「去除己根」而「無根之根」功夫,說白了,就是活樁、行樁的功夫。從「有根勝無根」進階到「無根勝有根」,需要一段練功的過程。依本人愚見,部分人練了多年太極拳而「腳下無根」,這樣何以接勁、化勁、發勁?是練法不對;但是練了多年太極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會有不自覺、或多或少的犯僵滯頂抗的拳病,進不了階,乃是練法跟不上所致。太極技擊名家楊少侯先生說:練樁不扎樁,實腿能轉,虛腿能走、能踢,不要誤解樁功之根。傳授我楊氏快拳架的老師說:「練時有根,用時無根。」具體一點的說:站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等練出「落地生根」功夫,是初始階段層次的功課。進階是步樁合一的層次,把樁功溶入到前進太極步、後退太極步、橫走太極步去練。再進階是拳架樁功合一的層次,把樁功溶入拳架裡面去練,做到勢中有樁,樁中含勢 ,無處不是樁。再進階是推手樁功合一的層次,其實推樁、守樁、推手都是練活樁的功課。再進階是散手樁功合一的層次,是練行樁的功課,行走坐卧始終處於樁態。再進階是化樁的層次,我聽師父說:全身任何一點皆具八面支撐和八面轉換的勁力,練拳者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太極拳陰陽轉換的哲理中進行,大可無外,小可無內,無形無象,只有神意猶存,初步接近後天返先天的境界。

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談到學練拳架的三個階段:「1、在初學拳時,就須對於對教者的每個手勢動作及神氣,要切實注意,並須仔細地體會自身上的感覺,以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宜貪多學快。如這樣子學法,能學一年,了解一年,雖是學的慢,但在實際上卻是很快的。融會貫通,而且要仔細的體會自己身上的感覺,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要貪多求快。這種方法,看起來慢,實際上卻是快的,這一點學者必須注意。2、在一套拳學完之後,還不能就算會了,尚須反覆地多練些日子,細細體會其味道,並須要將它連貫起來,使其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心神意氣成為一個整體,然後身心就會感到愉快,這才算是學會一趟拳。但這也只是大體上會了。學無止境,不能就此滿足。3、有了以上的基礎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的學習行功運氣的功夫。這種功夫,就是在練拳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心意來牽動著氣息做深長的呼吸,以鼓盪著身體來做拳勢動作,一切開合的動作,使其如長江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絕之勢,又要有抽絲掛線,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之形,還要邁步如貓行,舉動輕靈,圓滿無缺。」

楊氏太極拳名家董英傑先生談到學練小乘層次的拳架有四個階段:一、初學拳時,少理論。但聽先生所教,首須不用力。全身放鬆軟。每日一兩式,不可過多。三個月後,可以學完全套。二、再三個月,練習與校正姿勢。三、再學三個月。學轉動路線及太極之意義。四、再三個月,學太極拳之勁氣。開始窺視太極拳門徑。期約一年,然非高明老師教授,不能達到目的。

全國錦標賽太極推手「五連冠」傅能斌(陳式太極拳名家陳正雷的得意弟子)是與我相好的拳友,聊拳時他告訴我:陳式太極拳把學練拳架分為六個階段,在學練時要弄清楚每個階段需要掌握什麼內容,需要糾正那些問題,明白自己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程度。第一階段是學架子,了解規律,熟練套路。第二階段是正架子,掌握要求,體現特點。第三階段是捏架子,調整姿勢,準確到位。第四階段是順架子,順隨自然,突出風格。第五階段是拆架子,用法明確,變化自如。第六階段是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練自成。

練功習拳有著從不累到累再到不累的過程,起初練拳不累是松沉不了又拳勢動作不到位,過了一段時間練拳累了是能松沉了又拳勢動作比前一段時間到位了,但動作不協調或內外放鬆和虛實轉換之功尚未跟上也會累的。再過了一段時間能棄拙力換勁了,動作協調得更好了,筋骨強度與氣血流量提高了,那是自然感到不累了。修鍊太極拳的功夫是分層次的,以上現象亦屬正常。

有些太極拳愛好者對習練推手貪多學快,幾個月就把定步平圓立圓單推手、定步平圓立圓雙推手、定步開合推手、定步四正推手、活步四正推手學完了,殊不知這種不分階段層次的學練還真的帶來不好之處,鄧聲韻在《隨榮華豐老師學推手》文中說:「在你沒有真正推手推出一定的功夫之前,你就練四正手,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時你只是練了一個假手,碰到亂來的你就傻眼了,不會推手的你也制服不了他。但是,在你什麼角度的推手都嘗試過之後,再來到四正手裡面找規矩,那就不同了。因為此時你的功夫已經出來了,什麼手你都見過了,你也不必什麼手都去適應了,你只要在四正手裡面練功就行了,在這裡面細心雕琢細心體會就行了。因為你已經從複雜回到了簡單。怕就怕,你一開始就是一個簡單的手,到最後還是簡單的手,你根本就不曾複雜過,那就完了。」董英傑談到學練小乘層次的推手分為四個階段:一、學拳六個月後就可學推手初步練習。第一個月亦是不用力,先學兩人粘黏打圈。二、第二個月,學掤、捋、擠、按四個方法。三、第三個月學化勁。先學肘化,次學腰化。再學兩肩化,更要有柔軟圓滑。然後學隨機應變全身化。四、後再三個月,學掤、捋、擠、按之用法。然後再學運化勁帶打法。以上為期一年。

太極拳有「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等說法和練法,其實,是對中、高階而言。凡學習,皆如上台階,需先達而後進高也,這是常理。習練太極拳的過程,應是一個先練外形、再形意兼練、進而形神合一的過程。初始階段是「用意不用力」的層次,進階是「重意不重形」的層次,再進階是「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的層次。

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將太極拳功夫從勁的角度分五級: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又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 其中僵柔勁就是會柔了,但是僵勁又沒去完,所以叫僵柔勁。輕靈勁在松沉的基礎上練出來,沒有了松沉功夫的基礎,這個輕靈勁就算練出也是假的。

聽勁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是骨感聽之的層次,何謂骨感?骨感是之初學者皮感不靈,待拿、擠、按受制時,才知自己已經被動,方才緊急應變。進階是皮感聽之的層次,何謂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為統率,以沾、粘、連、隨為根本,以肌膚為主導,在推手時,以肌膚感觸覺察彼之左旋右轉、上起下落及輕重變化。帶拳練到相當高級階段時,內氣非常充足,能體現出周身空靈,周身各處皮感相當靈敏。此時與人交手,定是先有毫感傳至皮感,在毫感傳到皮感的一瞬間,已能做出極端靈敏準確的反應。再進階是毫感聽之的層次。所謂毫感,就是工夫達到五陰無陽(陰陽相等)的境界時,周身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身心進入遺篇靈境、化境,那時毫毛皆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之勁初觸我毫毛,我之勁以如彼之骨髓,所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常見有兩種拿法和拿勁。一種是在粘的基礎上用手拿住對方臂、肘、腕、指關節處,使之進入死角,因不能轉動關節而被制服,或拿采結合見機發放,這種拿法和拿勁多被陳式太極拳愛好者使用。另一種拿法和拿勁為跟蹤控制對方變化之勁力,出手接觸對方身軀的某一部位,對方為擺脫被動,不斷變換身形、步伐,改變著力點反抗力的方向和大小,我則跟蹤對方變化的力,使其始終在我控制之下,這種拿法和拿勁多被楊式太極拳愛好者使用。太極拳名家於志鈞把拿的水平可以表現為三個層次:「初級、中級和高級。拿勁全憑功力深厚,初級水平拿對方身軀中軸線,對方尚能左右轉動;中級水平拿對方的腰樞紐,對方尚能後退;高級水平拿對方足根,對方不能進退。發揮拿的效果,全在推手雙方功力水平的較大差距,對於水平相差不大的對手是難以取得拿的理想效果。拿勁的關鍵是聽勁,即通過雙方接觸的力點查覺對方勁的方向和大小,掌握對方的勁欲發而未發、欲變而未變的時機,我發勁跟蹤。」

按發放擊打用勁而言:初始階段是長勁的層次,長勁作用於人體身上可將人彈發出去,但對方身體不會覺得疼痛。所謂長勁,是發勁的路線比較長,一是接觸點作用時間長,二是重心在兩腳間變換、移動距離長。長勁又再分兩個層次:初始階段是手腰腿的長勁層次,以腰腿摧手發勁,伸手較長。進階是腰胯丹田氣的長勁層次,以松腰沉胯整合丹田氣摧手發勁,未見明顯伸手就把對方彈發出去了。長勁熟練了,進階是鞭勁的層次,可傷人表皮,如同軟鞭作用在人身上,打得皮肉辣痛。再進階是短勁的層次,也稱寸勁,勁力透到了對方身體內部而受損受傷,但皮肉不會辣痛。所謂短勁,是發勁的路線短,一是發勁時人體重心不變,一般在單腳圈內,二是接觸點作用時間短,一觸即發。再進階是可控短勁的層次,是擊發自如的短勁,就是打入對方身體內有多深、有多重的勁力可由自己意念引導控制。再進階是透勁的層次,松透勁的種類分為柔性透勁和剛性透勁。我師兄王建業訓練時把掌握太極松透勁者分為三層,功夫中者:手臂擊打碰撞時響聲較大,其勁能透入對手皮里、骨膜,能使對手的皮肉當場見紅腫。功夫高者:手臂擊打碰撞時響聲沉悶不大,其勁能透入對手皮里入骨髓,碰撞處當時不見對手的皮肉紅腫,一般二、三天、一周後從骨里散發出烏血到皮肉表面,慢慢擴大。若此透勁進入內臟,外表不見青紅傷,但已成內傷、內痛。功夫低者:手臂擊打著時,雖然兩臂同時接觸,總感到如同打在棉花堆上,打不實在,其勁只能到對手的皮里膜外。再進階是貼身按勁的層次,就是用手貼住對方身體按擊,勁力入內透里。

太極拳名師李萬斌 、李文晶在《談太極拳技擊功夫層次及其訓練階段》文中把太極拳功夫計分十層。一至三層功夫是化僵硬勁階段,是進行「不受制於人」的訓練。「不受制於人」即「捨己從人」,「人剛我柔」,「隨人而動」,這是入門功夫,它是在拳架已初步練到使形體比較輕柔、圓活的情況下開始進行的訓練,要求和人推手時處處不和對方發生頂撞或脫離的現象,自己根據對方接觸點上力量的大小、方向、速率的虛實變換而變換,使對方的力始終不要落到我的身體重心上。四至六層功夫開始逐漸「控制人」。所謂「控制人」就是指和對方推手時,在不受力的基礎上,時時處處用心通過雙方的接觸點,尋找對方的重心點,控制對方的重心變化。它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意念處處在對方之先,他一動我就找到他的重心,通過接觸點能始終將對方的力源或重心支撐腿的腳根控制住。這一時期的拳架練習已具備了輕靈、圓滿、均勻的渾圓感,形體轉動更為靈活、敏捷,意念想怎麼控制對方形體就自然能做得出來,並且協調而自如。至四層功夫以上,則是拳經上所謂「是時功夫一日,技進一日」階段,也是「功夫無息法自修」的開始。是時「入門引路需口授」階段已基本結束,即使不推手,個人單練仍能增加技擊功夫。六層功夫是「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階段,是太極拳已登堂入室,運用自如,左右逢源,開始步入隨心所欲階段。到了「豁然貫通」,就能一通百通。七層功夫是太極拳技擊功夫修鍊的關鍵階段,也是由中乘功夫進入上乘功夫的過渡階段,無處不柔,無處不剛,處處能化,處處能發,挨著何處何處擊,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並通過鬆緊轉換,培養了整體的彈勁,渾身都是手,無處不彈發,搭上就放,接觸就發。同時,自己的拳架已練到周身一家,形體完全具備了極好的整體勁力。此時,意有所思,形有所動,為從推手步入散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基本達到使「犯者應手即仆」的境界。此時內勁非常充足,全身形成的體系比較鞏固,神經系統的靈活性提高,身體每一塊肌肉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反應,體現出一種混元整體爆發力,所發出的勁極速極猛、一觸即發,與對手練習時,雙方兩手一接觸對方立即跌出。在推手技擊上,一至三層是外圈化,四至五層是內圈化,六層功夫是貼身化,可以將對方力點引向自身泄力而轉化發出。至七層功夫時即是無圈打法,即不僅具有一般打法,而且可以將對方勁引向自身不化而發。此時在推手中,立不擺架,打不露形,沾著即打,一點之處有化有發,變化莫測。八至十層功夫是謂上乘功夫。是時太極拳已入化境,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拳法已登峰造極。機體的反應,由有意識變為高級的無意識,即「下意識」,只要與敵稍接觸即能使敵飛出,已形成自然的本能反應,即使是突然刺激也不會破壞這種協調關係。此時,拳術上甚至不練外形,而只鍊氣養神煉意,講求悟「道」。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起式難,收式更難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