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到底是怎麼蹦出來的?

區塊鏈到底是怎麼蹦出來的?

昨日各類幣大跌,跌得那叫一個酸爽……

以三大最具代表性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和瑞波幣為例。

2010年50美分1萬個、2013年1美元1個的比特幣,不久前漲到了1.9萬美元,現在跌到了1.1萬美元——

嗯,跌得太多太多了!

2014年以太幣ICO(世界上第一個ICO項目)眾籌到31529.36個比特幣,售出60102216個以太幣,算下來,1個比特幣等於1906個以太幣,按當時比特幣的價格算,1個以太幣大約0.3美元,最高漲到1400美元,現在跌到960美元——

嗯,跌得太多太多了!

2017年12月12日的瑞波幣,價格還只有0.25美元一個,2008年1月4日就漲到了3.5美元,20天漲了14倍,現在跌到1美元——

嗯,跌得太多太多了!

你一定想要了解,這些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到底是怎麼來的。

區塊鏈技術到底是什麼玩意兒,為什麼引得眾人如此追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區塊鏈技術也不是一下子蹦出來的。

1982年,一個叫萊斯利-蘭伯特的計算機科學家(Leslie Lamport,2013年圖靈獎得主),對點對點通信中信息丟失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提了個問題,如果信息傳輸者本人不夠可靠,那麼有沒有可能讓所有人得到一致的信息?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形象地列舉了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failures)。

拜占庭帝國國土遼闊,每一支軍隊都分隔很遠,將軍與將軍之間只能靠信差傳遞消息,如果一場戰爭需要將軍們一致行動,那麼要求絕大多數將軍得到的信息必須完全一致。

然而,由於信差可能叛變,傳遞虛假信息,如何在有成員謀反的情況下,其餘忠誠的將軍在不受叛徒的信息影響下達成一致協議?

這就是拜占庭將軍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在大家互不信任的情況下,達成一致協議並實現合作。

接下來要解決的,是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私密性問題

——用人話說,就是信息傳輸中的加密和解密。

下圖是一個典型的密碼系統。

用數學公式表示:

C = EK1(P),通過加密方法E,用密鑰K1對信息明文P進行加密,然後得到密文C。

P = DK2(C),通過解密方法D,用解密密鑰K2對密文C進行解密,然後得到明文P。

傳統加密系統通常稱之為「對稱加密」,因為加密和解密密鑰可以互相推算——這叫可逆性。

對稱加密很快就出現了標準演算法,被稱之為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DES速度較快,適用於加密大量數據的場合,但加密強度也一般;

後來又出現了3DES(Triple DES)演算法,其含義是基於DES,對一塊數據用3個不同的密鑰進行三次加密,強度更高;

後來又出現了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準,是下一代的加密演算法標準,速度快,安全級別高。

但不管怎麼加密,對稱加密的最大問題是——指定一個密鑰,還得把密鑰分發給需要解密的人。而只要分發密鑰,就存在著泄密的可能,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

為了應對這個矛盾,1976年,兩位密碼學大師Diffie和Helman提出了一種新的密碼系統概念:非對稱密碼演算法

啥意思呢?就是說,非對稱密碼演算法的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完全不同,從加密密鑰推算出解密密鑰基本不可能。

有牛人提出想法,就有牛人開始向這個方向努力——很快的,RSA、ElGamal、Rabin、Pohlig-Hellman、McEliece等演算法(數學不好的話,你也不用管是什麼演算法)都冒了出來。

有了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很多私密消息就可以放心交給信差傳遞了。

舉例來說,財主想讓很多美女妹妹給我寫情書,但我不希望其他任何人看到內容,我就可以用非對稱密碼演算法生成一對密鑰BK1和BK2,我隨意選擇一個密鑰比如BK1公布給所有人,這個就被稱為「公鑰」,但保留BK2不告訴任何人,這個就是「私鑰」——BK1加密的東西,只有BK2能打開。

這樣一來,妹妹A看到我的公鑰BK1之後,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給我寫情書了,用公鑰BK1把情書文件加密之後發給我,只有我的私鑰BK2才能打開,即使誰把這個情書給劫走了也沒法閱讀……

非對稱加密方法好不好?

當然好!路財主從此都可以背著大家天天在家讀情書了……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所有的公鑰演算法都有一個問題:速度太慢。

而且,密鑰越長(意味著越安全),計算速度更是急劇變慢。

1985年,又有兩個牛人提出了橢圓曲線密碼學(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ECC),首次將橢圓曲線用於密碼學,建立了公開密鑰的加密演算法——相較於RSA演算法,採用ECC好處在於可用較短的金鑰,達到相同的安全強度。

1990年,David Chaum嘗試著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一套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就是後來的eCash,不過當時的eCash並非去中心化系統。

同年,提出「拜占庭將軍」問題的Leslie Lamport,提出了具有高容錯性的分散式一致性演算法Paxos協議——這是一個精巧而又強大的演算法協議,它可以讓參與分散式處理的每個參與者逐步達成一致意見。

解釋起來比較複雜,Lamport假定有一個叫做Paxos的希臘城邦,採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決定某個提議或進程,但沒有哪個城邦居民能夠花全部精力和時間來參與投票和決議,Paxos演算法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在個別人缺席的情況下,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就某個議題達成一致意見。

1991年,StuartHaber與W. Scott Stornetta提出,用時間戳(就是事情發生時的準確時間)就可以確保數位文件安全的協議;1992年,ScottVanstone等提出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ECDSA),為文件簽名的匿名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新的標準。

1995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公布安全雜湊標準(Secure Hash Standard),被稱為「FIPS PUB 180」,但這個加密系統很快就被發現有漏洞而遭到破解,所以被國家安全局撤回;1995年,FIPS重新發布了修訂版本FIPS PUB 180-1,這就是通常所說的SHA-1,被稱為哈希(Hash)演算法。

哈希計算的含義:

對任意一個數字消息(現代計算機能把任何信息轉化為二進位編碼),均能計算出一個固定長度的字元串(俗稱「消息摘要」),而且可以保證,只要原始內容不同,Hash輸出的內容也不會相同——簡單說就是,輸入信息與Hash結果一一對應。

特彆強調的是,哈希過程不可逆——也就是說,由消息可得到唯一對應的字元串,但由這個字元串無法推算出「消息」到底是什麼。

2002年,Adam Back發表論文,發明了Hashcash(散列現金)技術,它依賴於哈希計算來生成一種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因為哈希計算的不可逆特性,Hashcash就實現了容易被驗證、基本不能被破解和偽造的特性。

至此,區塊鏈的核心基礎技術已經全部出現。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候了。

敬請關注本公號下一篇文章「奇蹟出現:比特幣與區塊鏈的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都胖成這樣了,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心裡沒點數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