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Après nous,le déluge."

在我之後,將洪水泛濫。

這是法國在羅斯巴赫會戰戰敗後,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所說的一句話。

若干年後,這句話被一個名叫安德魯·庫南安的普通男孩,寫在自己的畢業冊上。

又是不多年過去,庫南安的名字撼動了整個時尚帝國。

天才設計師詹尼·范思哲,倒在了庫南安的槍口下。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美國犯罪故事》第二季舊事重提,這樁疑點重重的謀殺案距離今天已經過去整整20年

西方殺手

從人類的歷史有記載以來,就有了殺手行刺的記錄。

西方歷史上第一位見於文字的殺手,是一個女人。

希伯來聖經士師記中,記載了一段外邦人的妻子雅億,暗殺迦南王耶賓的軍長西西拉的故事。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雅億伸手拿著帳棚的橛子,伸右手拿著匠人的鎚子,擊打西西拉,打傷他的頭,把他的鬢角打破穿通」

暗殺就像神話里懸停在王座上方,隨時都會墜落的利劍,給太多偉人的千秋功業籠罩上一層揮之不去的、噩夢般的陰影。

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死於臣子暗殺;

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死於妻子暗殺;

古羅馬愷撒大帝,死於元老院成員暗殺。

「殺手」一詞的英文Assassin,來自古阿拉伯語Hashshashin,指的是專門執行暗殺的阿薩辛派。

這是中古時期活躍於阿富汗至敘利亞地區的一個異端教派,教徒專門對阿拔斯王朝的精英執行政治性暗殺。

不知道算不算不是傳統的傳統,西方殺手執行的暗殺任務,往往都成為政治風雲中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一步。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遭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殺手開槍的一刻,連他自己大約不會想到,這場暗殺竟然引發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

整個歐洲大陸生靈塗炭,戰火波及15億民眾,3000萬條生命為一場帝國間的不義之戰淪為陪葬。

20年後,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在法國遇刺。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亞歷山大一世在馬賽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一名殺手穿過封鎖線,對其連開數槍,亞歷山大一世當場身亡

這也成為第一樁被影像資料記錄在案的暗殺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狂徒阿道夫·希特勒的人頭,令太多殺手趨之若鶩。

據不完全統計,僅1934年到1944年這10年間,付諸實施的刺殺希特勒行動就有將近30次。

希特勒也是導演們最想在銀幕上「殺死」的人。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雖然昆汀很想把希特勒打成篩子,但還是排隊吧,希特勒在電影里「死」過不知道多少回了

早在1941年6月,20世紀福斯出品,關於刺殺希特勒的電影[萬里追蹤]上映。

1941年12月美國才對德宣戰,沃爾特·皮金飾演的男主角,在大銀幕上已經把「殺」字宣之於口。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儘管一度遭遇美國政府與福斯高層對其可能引發的外交爭端產生質疑,但[萬里追蹤]依舊如期上映

僅在40年代,關於刺殺希特勒的影片,就包括[希特勒:生死之謎]、[希特勒的離奇死亡]等數部。

甚至連動畫片達菲鴨都專門有一集來講刺殺希特勒的行動。

直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才將好萊塢影人的注意力轉移到這起真實發生且充滿陰謀的暗殺。

與大銀幕上人人喊殺的希特勒不同,關於肯尼迪遇刺的影片雖然同樣不在少數,但人們更多將關注放在這起暗殺背後的疑竇叢生。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奧利佛·斯通執導的[刺殺肯尼迪],就把關於這起案件的質疑悉數擺在桌面上

影片尾聲,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檢察官吉姆·加里森有一段台詞:

「近年來,肯尼迪、馬丁路德金凡是想改革想和平的人,都是那些嚮往戰爭權貴們的眼中釘。」

「這些人也同樣被瘋狂、孤獨的個人殺害。」

「這些毫無意義的個人愚蠢行為使我們毫無內疚之感。我們都成了哈姆雷特認賊作父,而兇手同樣佔據著皇位。」

在這些攪弄政治風雲的暗殺中,殺手縱然舉起槍,終結了時代的巨人,卻也淪為政治遊戲真正玩家手中的棋子。

東方刺客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說的是東方殺手。

在東方的暗殺事件中,殺手本人往往比被殺的人,更容易被記住。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開個玩笑,就連[東方快車謀殺案],不也是殺手比死者戲份多得多

東方殺手一般被叫作刺客。

「客」是門客,春秋戰國的公子貴胄以善招聚門客著稱,三教九流但凡有點本事的,都可以跟著家主混口飯吃。

博學慎思的門客,靠才華吃飯;仰賴一身俊俏功夫的,就要靠賣命了。

殺人為業的門客,也就是刺客。

司馬遷著《史記》,專門有《刺客列傳》一篇,記下五位先秦刺客或成或敗的暗殺行動。

幾位刺客中最有名的一個人叫荊軻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荊軻刺秦王]是陳凱歌對荊軻本事的演繹(圖為影片日版海報)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東方刺客行刺,往往非常有儀式感。

荊軻刺秦王,「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勝雪」是儀式感;

《書劍恩仇錄》中江南十四俠行刺乾隆皇帝,千里接龍頭,也是儀式感。

有了儀式感,刺客還是那個刺客,卻多了一股「士」的任俠氣質。

但既然成了「俠」,也就不再是普通殺手,普通殺手拿人錢財,替人辦事。

刺客不一樣,刺客行刺,是為家主盡忠,也是「為知己者死」。

為了知己者,殺人為業的刺客也可以「不殺」。

唐《傳奇》里那個「使刺鷹隼,無不中」的奇女子聶隱娘,就被自己「行動目標」的一身坦蕩所打動,放下了匕首。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刺客聶隱娘]里宛若冰山的隱娘,為了「不殺」不惜違背師命

張藝謀的[英雄],刺客不僅不再是殺人機器,更成了心懷家國天下的無名大俠。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英雄]中的刺客無名,為了天下,可以不殺

一個「武」字,可以被拆解為「止戈」。

殺人是本領,不殺則是境界。

留給殺手的路

不是所有殺手都像東方武俠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摘花飛葉皆可傷人。

甚至他們中的大多數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就像[類人猿行動]里刺殺「納粹斬首官」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的兩名捷克傘兵,在執行任務前只受過簡單訓練。

刺客傳說《美國犯罪故事:范思哲》殺人還是誅心

▲面對殺人的任務,即使再訓練有素的殺手,也無法預知現場的種種狀況

何況大多數時候,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你可以殺掉一個惡魔,卻難以讓整座地獄坍塌。

殺一人而救天下,只是小說中才會存在的烏托邦。

每一個殺手在舉槍之前,都應該預知到,一旦利刃離鞘,子彈出膛,自己的生命也多半進入了倒計時。

在范思哲遇害一周後,殺手安德魯·庫南安被發現在一艘遊艇中自殺。

在雙手沾滿鮮血後,殺手的最後一顆子彈,或許早就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美國體壇最大丑聞,看得我莫名爽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