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聚·杭州一群老知青的30年

重聚·杭州一群老知青的30年

臧賢臣當年住的房子(老照片翻拍)如今已經變成了三層小樓。(採訪對象供圖)

繞城村。黃小星攝

浙江在線1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黃小星)人群陸陸續續到來:有人端著保溫杯,有人兜來自家新炒的花生,一位腦中風後行動不便的老人,被他的老夥計們小心翼翼攙扶進包廂。看上去,這些老人衣著樸素,但精神矍鑠。大家相互用杭州話問好,場面活躍而熱絡……2017年末,一場知青聚會在西湖邊一家老飯店舉行。他們都是老杭州,曾於上世紀「上山下鄉」的特殊歷史時期,先後到當時的餘杭縣三墩鄉雙橋公社紅福大隊(現西湖區三墩鎮繞城村)插隊。

上世紀70年代,陸續回城後,他們聯絡上彼此。懷著共同情結,自1986年起,他們開始聚會,30多年來不曾間斷。聚會上,他們笑逐顏開,似乎看不到風霜的影子。曾被時代洪流裹挾的他們,如今逐漸衰老。而當年那段知青經歷,是他們這代人無法磨滅的烙印。

當年最怕的就是「雙搶」

「如果當時有兩條路,我們選了其中一條,那肯定多少有些後悔,可是所有人就只有一條路好走,沒得選擇,」聚會上,一邊剝著花生,一位女知青的話,引開大家的話匣子。上世紀60年代,大多初中畢業的他們沒有升學深造的機會,響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號召,到農村接受鍛煉。據不完全統計,從1964年到1976年間,到雙橋公社插隊的知青,有1000多人。

當時家住杭州望江門的臧賢臣一家,是時代的典型縮影。他家兄弟姐妹四個,除了老大臧賢臣,一個妹妹去了黑龍江插隊、一個妹妹去了喬司建設兵團。兄妹的「犧牲」,成全了最小的弟弟,他得以留在杭州民生藥廠做工。

在農村,臧賢臣從頭學起。他搖著船,從三墩出發,沿著彎彎繞繞的水系,一直開到賣魚橋,運送淤泥回來,給田裡增肥。一個冬天,天空飄起雪子,他挑著近180斤的淤泥,過跳板時腳下一滑,連人帶扁擔一齊掉進運河裡。雖然會游泳,但河水冰冷刺骨,還是讓臧賢臣生了一場病。

在知青何財良的記憶里,當時的三墩鄉雙橋公社,水田間穿插低矮農房,生活拮据而單調。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純天然無污染」的自然環境:早起,稻田裡升起薄霧,水鳥翩翩飛翔,水田裡滿是青蛙、黃鱔、泥鰍,有時還會突然竄出一條蛇,把女知青嚇得哇哇大叫。

「苦」是這群知青的共同記憶。農業靠天吃飯,他們最怕每年「雙搶(搶收早稻搶種晚稻)」。何財良說,每天起早摸黑地插秧、掘田、翻耕、收割,一天要干12小時以上,待收工回家,還要自己做飯。有天,累了一天回來,掀開冰冷的爐灶,他竟哭了出來。割稻子時,何財良弄傷腿,沒有聲張,自己扎了布條止血,第二天,公社大喇叭里傳出他的名字,讚揚他「輕傷不下火線」。至今談起來,何財良仍覺得臉上有榮光。

也有從沒幹過家務的女知青鬧出笑話。何財良說,她們想煮兩斤米飯,就老老實實地舀了兩斤生米下鍋,結果煮出一大鍋飯,幾口人好多天才吃光。

有的返城,有的留了下來

上世紀70年代,知青們陸續返城。也有人選擇了另一條路:同樣參加聚會的沈雲祥和臧賢臣在同一街道長大,也在同一天下鄉。高中畢業的他一到村裡,就被相中做老師。他所在的農戶家有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和他日久生情愫,他們結婚了。此後,沈雲祥在三墩教了一輩子書,也把家安在這裡。

回城的知青,大多被分配進杭州各家工廠,暫時安穩下來。「我們當知青時,就只有很簡單的願望,有個穩定的飯碗,有個安定的住所,」知青陳浩說。

下鄉鍛煉了他們的自強能力。陳浩說,回城後,他們個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自己做飯、縫衣服,全都會,」由此,他們成了「最吃苦耐勞,最無怨無悔」的一代人。當然,也有遺憾。1977年恢復高考,陳浩也想參加。初中時,他平均成績能達到97分,物理和俄語最拿手。但其時他已成家,兒子一歲了。也有和陳浩一起下鄉的熟人,為了改變命運,拋妻棄子,決然參加考試。如今,那位熟人已是一家知名高校的教授。

通過上世紀80年代尚不發達的通信條件,他們把散落的彼此一個個聯繫起來。知青們的聚會,像是時代的晴雨表。1986年,朝陽飯店,來了5桌人。當時,這些知青大多40歲出頭,正值壯年,有人還穿著中山裝,有人已換上新派西服;到了90年代,有人來參加聚會時愁眉不展,一問,是下崗了;2014年,萬松嶺,雙橋公社知青大聚會,來了200多人。此時,大多數人已經退休,拿著智能手機,他們建立起名為「五十多年知青情」的微信群。

那些打撈記憶的人

「知青上山下鄉這段歷史值得記錄和保存,使後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杭州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鄭建平說。2015年開始,他們發起並組織實施《杭州知青名錄》徵集和編製工作,計劃用二至三年時間徵集杭州市屬各中學畢業赴黑龍江、內蒙、寧夏兵團、農場、林場以及浙江建設兵團、浙江農村插隊的知青的基本信息資料。鄭建平估計,13年間,杭州市有20餘萬名知青響應政府號召,上山下鄉、支援邊疆。

如今,臧賢臣也成了打撈記憶的人。7年多前,他生了重病,為了留住記憶,他開始在杭州一家本地論壇書寫他的知青歲月,迄今一共寫了300多篇文章。

1月4日,臧賢臣前往繞城村,尋訪他當年插隊所在的農戶高家。昔日的三墩鄉雙橋公社,如今變成了「美麗鄉村」繞城村。低矮的平房,被整齊劃一的三層小樓取代,他曾經撐船運泥的小河邊,修起休閑親水步道,油菜花和紫雲英等待破土而出。

村支書陸彬順接待了臧賢臣,帶他去看村裡新修的長廊、涼亭、拱橋,根據規劃,這裡還將引入台灣一家公司的產業布局,發展花卉種植基地、農家樂、親子游等。高家也被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典型登上報紙:幾米開外,就是村裡小公園的荷塘,河岸緊貼著高家院子,親水平台宛如是他家的私家花園。臧賢臣拿手機不停拍下照片,在知青群里「直播」,誘惑群友常迴繞城村看看。

雖然頂著「知青」名頭,似乎還和「青年」有著天然聯繫,這群老知青,如今大多已經年逾花甲。這些年,他們也相繼送走十多位夥伴。每次聚會,他們都會定一個主題,有時是豐富老年生活,有時趕上家庭困難的知青生重病,主題就定為「幫困扶貧」。

2017年末的這場聚會,他們謀劃著,新年再組織一場規模更大的相聚。

「到了我們這個年齡,聚會真是聚一次少一次,我們現在就是不要爭,不要比,不要斗,要比就比誰的身體好、比誰更開心,」陳浩的話引來一片喝彩。

有人舉起酒杯,有人舉起熱氣騰騰的玉米汁,一道道菜肴端上桌來,歡樂的筵席開始了。

凡注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浙江在線",並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非洲小哥帶腊味出境被阻?蕭山機場來闢謠了

TAG:溫州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