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開疆擴土戰「鐵騎」:武器的更迭

開疆擴土戰「鐵騎」:武器的更迭

現在大部分人對於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的印象往往是過於直觀和簡單化,普遍認為這些武器裝備在幾千年的時間內變化有限,並不存在很明顯的性能差距。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冷兵器時代的武器裝備仍然存在著「代差」,其主要差距在於兵器的材料、形制等方面。而在這一點上,漢家王朝幾乎從頭至尾都比較穩定地佔據著對游牧民族相當的優勢。最早的武器裝備是從生產工具發展而來的,或者說乾脆就是使用生產工具進行戰鬥。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和軍隊的不斷專業化,武器裝備才成為一種專門類別的戰爭工具。從一般的觀點來說,按照冷兵器時代主要兵器的材料而言,經歷了石制兵器、銅製兵器和鐵質兵器三個階段。而漢族及其前身在這三個階段之間的轉換時期都掌握了先機,從而佔有了穩定的優勢。

開疆擴土戰「鐵騎」:武器的更迭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通過從自然界尋找現成的材料製造工具。當時可供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材、動物的骨骼和角,以及石頭。這些材料中石頭的質地最為堅硬,且可以大量就地取材,甚至製造其它材質的工具時都必須使用石質工具。這樣一來,石質工具或者說石質兵器就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兵器。後來,人們又根據觀察動物身上的特點和搏鬥動作,製作了與獸角類似的矛、仿鳥啄的戈以及仿蟲殼的甲等武器裝備。經過新石器時代的磨製,其作為冷兵器的基本要素——尖、刃、重三個方面逐步成型,達到了作戰的基本要求。應該說,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漢族的祖先還是游牧民族的祖先,其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並不是很明顯的,至多有兵器製作精細度方面的某些差距,而不會有質的區別。

但到了中國的商、周時期,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漢族及其祖先在掌握了制陶工藝後(《太平御覽》引用《周書》佚文中有「神農耕而作陶」的記載),很快就將其高達1
000度左右的高溫應用於青銅冶煉方面。一種叫孔雀石的銅礦石,只要使用木炭燃燒到1
000度稍高一些就能夠煉出銅來。這也使得青銅相對於溫度要求更高的鐵和質地很軟的金銀而言,更適合用於當時的兵器製造。夏、商、周三代是青銅兵器的盛行時期,當時青銅鑄造水平已經非常高,能夠製作眾多極為精美的青銅器,包括我們都知道的青銅重器——司母戊方鼎(現已正式改名為「後母戊方鼎」)。但夏朝時期,青銅鑄造業雖然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有大批奴隸從事這一行業,但主要產品仍局限於為國王和貴族鑄造生活用品,而不是製作兵器用於大批量裝備軍隊。當時,只有夏國王的侍衛部隊和貴族軍官才有資格使用青銅兵器,而佔大多數的普通士兵仍然使用石制和木製兵器。

開疆擴土戰「鐵騎」:武器的更迭

到了商代,青銅鑄造業更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後,青銅兵器才開始大量裝備軍隊。西周和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業更是大規模發展起來,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位於湖北大冶的銅綠山古銅礦內,發現了約40萬噸的廢爐渣,估計至少已煉銅4萬噸,成為當時強楚的重要兵器材料來源。後來,這一地區的喪失也大大加速了楚國的衰落,並且迫使其開始轉而採用性能更好但製造工藝更為複雜的鐵質兵器。不僅如此,漢族的祖先還總結出了以銅為主的適應不同兵器的合金配方。如砸擊類的斧鉞等兵器,銅佔六分之五,錫(及鉛)佔六分之一;製造刺、啄類兵器時,銅佔五分之四,錫(及鉛)佔五分之一;製造斬劈類兵器時,銅佔四分之三,錫(及鉛)佔四分之一;製造箭簇時,銅佔七分之五,錫(及鉛)佔七分之二等。這樣的比例保證了銅合金不同的機械性能,如青銅含錫1
7 % ~ 2
0%時最為堅固鋒利,用於製造斧鉞和戈類武器更為合適,而製造劍、箭簇時要求硬度更高,含錫量也要進一步增加。此時,青銅兵器已經成為漢族軍隊的主要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開疆擴土戰「鐵騎」:金屬兵器的優勢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