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妖貓傳》,說說佛緣深厚的白居易!

《妖貓傳》,說說佛緣深厚的白居易!

D佛法就是活法

佛法丨人物丨生活

剛上映的時候,就想去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但一直沒有時間,今天終於看了。《妖貓傳》改編自原著《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作者是夢枕貘,有著深厚的佛學素養。搬到大熒幕,雖然改了一些情節,但主要內容還在,主要是講日本空海法師到大唐求法的奇幻經歷,影片中也處處滲透著佛法的精神。

電影中有一句台詞,讓我挺難忘的:「人心這麼黑暗,我想找一個不再痛苦的秘密。」因為這部電影,也因為這句話,然後就出現了很多解讀,什麼是不再痛苦的秘密?什麼是「無上密」?其實簡單一點說,能悟得本來面目,修得清凈圓滿的佛性,方能認識虛幻人生中的真相,遠離虛幻、執著,便能遠離痛苦,這也是佛法說的「不再痛苦的秘密」,也可以說是「無上密」。

看完這部電影,關於佛法的解讀倒是其次,我更想寫寫的是關於其中的一個角色,他也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就是:佛緣深厚的白居易。可以說,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又一豐碑式人物,當之無愧的唐代詩歌「第三極」。他的詩,既有李白的浪漫主義色彩,比如《長恨歌》,又有杜甫那樣關心民間疾苦的情懷,比如《賣炭翁》、《琵琶行》。

《琵琶行》這首詩我很是喜愛,這首詩之所以能創作出來,原因是當時朝廷有兩個政府高官被殺害,但殺害高官的背後卻牽扯太多的利益集團,因此當時朝中百官沒有人敢接手審查這件命案,只有兩個人有這個伸張正義的膽量,其中一個就是白居易。

就因為此事,他受到了利益集團人士的打壓,加上很多人嫉妒他的才華,紛紛落井下石,所以後來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到了那個地方,遇見了彈奏技藝高超的琵琶女,也因此得知她背後不幸冤屈的經歷,所以就有了這首千古不朽的《琵琶行》。

其中有幾句相信很多師兄都熟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這樣的詩,都是反映其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和情懷,不然是寫不出來的,白居易對底層勞動人民很同情,這也是我敬佩他的地方之一,而他同情勞動人民,很大程度也和他的出身有關。

他小時候因避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5歲的時候就寫下「故園望斷欲如何?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這樣情真意切的詩句。

他的父親早年離世,母親更是常年卧病在床,家裡的生活常常難以為繼,沒有辦法,他和弟弟只能向鄰居乞討維持生計。所以說早年生活的貧苦,將心比心,讓他和當時受苦難的底層百姓有感情上的共鳴,哀民生之多艱,於是用詩作來記錄人民的疾苦,替百姓發聲。

因此,白居易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什麼意思呢?是說他看到了人間疾苦,鬱郁何所為,怎麼辦才好呢,哭有用嗎?並沒有用,所以他只好把這些情況寫下來,目的就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讓皇帝,讓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知道才行,才有改變的可能啊...

白居易可不是只會寫詩、舞文弄墨,他干過很多利益民生的實事。比如在杭州任職時,他看到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影響,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於是他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百姓去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從而解決了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所以以後如果有師兄去西湖旅遊,看到風光秀麗的斷橋和白堤時,要記起這是白居易的功勞。

其實,白居易不僅是偉大的詩人,有作為的政府官員,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自稱:香山居士。在唐朝的文人中,白居易可以說是與僧侶來往最為密切的人了。

學佛的師兄都聽過這個典故,當年白居易參訪鳥巢禪師,請教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三歲孩子都知道。禪師說,三歲孩子懂的道理,但是八十老翁未必做得到。

關於和鳥巢禪師的對話,還不止這個,當時白居易看到鳥巢禪師的住處在樹上,於是說:禪師住處甚為危險啊。禪師卻說:太守的處境比我還危險哪。白居易聽了就不懂了,我任一州太守,住鎮江州,何險之有?禪師笑說:你身居官場,明爭暗鬥,又怎麼會沒有危險呢?白居易聽後方茅塞頓開。

有一天,白居易又來以詩來請教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扣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禪師聽了也用詩來回說: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白居易聽了,讚嘆不已。

在白居易的詩句中,也寫了很多關於佛法的詩句,其中有關於放生的,像《放旅雁》、《放魚》、《贖雞》,都能看到他慈悲物命的文字,所以他當時也大力提倡放生,曾寫道:「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魚豚,見茲生惻隱,贖放雙林園。」晚年時的白居易,喜歡幽靜的山林,尤其鍾愛香山寺,因此便寫道:

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複還。

家醖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愛風岸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雲泉浩緣境,他生當此作山僧。

作山僧只能希冀他生了,此生起碼是一個詩僧,也是值得快慰之事,所以他寫了這首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繩床閑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從中可見,白居易是醉心於佛法的,不僅醉心鑽研,而且還是有修證的,從而得到些體驗感悟,所以在《閑吟》一詩中故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

可是, 再銷盡平生種種心,也未能除盡凡情,對於人世間的情誼,他是很不舍的,也放不下。他活了75歲,在那個時代,算是長壽老人了。晚年的他,眾多親友都紛紛離他而去。

他的摯友元稹先他而去,他為好友寫的墓志銘;摯友劉禹錫先他而去,也是他寫的墓志銘;他生前四個最好的朋友都先他而去,所以他寫:「四人先去我在後,命長感舊多悲心」。

再後來,他的幾個弟弟妹妹也都先他而去,只剩他一個人了……有時候,長壽也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對一位老人來說,雖然學佛,可凡情尚在,興許在這紅塵世間,沒有比這個更讓人孤獨傷感的事了。

緣聚緣散,人世間總歸是夢幻泡影。所以白居易離世前四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合三萬兩俸銀請人按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彩繪大型西方極樂世界圖及西方三聖像、彌勒像,日日焚香虔誠頂禮,並且迴向眾生離苦得樂、共登蓮城。

那時,他寫了一首《念佛偈》,流傳廣遠,至今仍膾炙人口。本文的最後,就以這首《念佛偈》作為結束吧: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

普觀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PS:看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嗎?不知為什麼,邊聽著琵琶行,邊敲打這些文字,我卻有些淡淡的傷感,又不知從何說起。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珍惜我們這短暫的一生,好好修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法就是活法 的精彩文章:

當你傲慢、被人辱罵時,就想想這位菩薩……

TAG:佛法就是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