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篇古詩文背誦,一篇一名句都在這裡,你還記得幾句?(一)
背誦全文
自2018年9月起,高中新課標推薦背誦古詩文從14篇增至72篇,小編為大家帶來了72篇古詩文的名句集錦。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節選論語十二章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屈原列傳》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長橋卧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杜牧——《阿房宮賦》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蘇洵《六國論》
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二)選擇性必修(10篇)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李密《陳情表》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潛《歸去來兮辭(並序)》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序》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姚鼐《登泰山記》
(三)選修(12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節選《老子》八章中的一章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一則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遊》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蘭亭集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古代文論選段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曹丕《典論·論文》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詩,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鍾嶸《詩品序》
與元九書(感人心者……華生,實義)——白居易
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鄭 燮《題畫》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人間詞話》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