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射干麻黃湯醫案解析
筆者有幸跟隨經方名家馮世綸教授抄方以來,受益頗多,從中摘取射干麻黃湯案三則,以饗讀者。
醫案
案一:張某某,男,56歲。咳喘1月,乾咳無痰,喘息,受涼或下午喘重,喘時汗出,側卧可眠,口中和,有哮鳴音,小便可,夜尿3~4行,苔白膩,脈細弦,左反關。
處方:麻黃10克,射干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5克,細辛6克,姜半夏15克,炙甘草6克。7劑。服後咳喘愈,未再服藥。
按:咳喘上氣,喉中痰鳴,受涼喘重並喘時汗出,微兼有表,正合射干麻黃湯證。
案二:林某,男,54歲。2015年6月22日初診:心悸10餘天,常失眠,2014年底雙股骨頭轉換術後,既往有哮喘史,近常咳喘,痰多,色白而黏,每日用氣霧劑2~3次,習慣高枕卧,用藥後可平卧,飲水多,汗出多,盜汗,不惡寒,納差,大便不成形,苔白根膩,脈細數弦。
處方:射干10克,麻黃10克,姜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6克,細辛6克,陳皮30克,生石膏4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7劑。
二診:2015年7月3日:咳喘減,痰量減少,每日只用氣霧劑一次,口乾,大便不成形,飲水少。苔白根膩輕,脈細弦。上方增細辛至10克,7劑。
按:咳喘痰多納差便溏為飲甚,痰色白而黏為寒不甚,飲水多有內熱,自汗盜汗為表寒里熱之症,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射干麻黃湯方證,加石膏清熱,陳皮化痰。其雖有表證較小青龍湯輕,痰飲又較半夏厚朴湯重,雖無喉中水雞聲,亦可用之取效。
案三:於某某,女,77歲。2015年9月28日:一年來腰髖關節痛,雙肩痛,汗出多,乏力,勞作則胸悶,喘,納可,晚上口乾,咯黃白痰,苔白根膩脈弦細。
處方:射干10克,麻黃10克,姜半夏15克,桂枝10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6克,細辛6克,生石膏4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7劑。服後咳喘減,髖痛肩痛減。
按:咳喘、黃白痰、胸悶乏力為里飲作祟,腰髖關節痛肩痛,表證明顯,晚上口乾痰黃白黏為飲已化熱,納可示里虛寒不甚。證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故棄小青龍而用射干麻黃湯,另加桂枝甘草以增強解表,加石膏清里熱。
方劑組成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胡希恕注「表不解則氣不得旁通,壅逆於肺,故咳而上氣,若復有痰飲與氣相擊於喉中,則聲嘶如蛙鳴也,射干麻黃湯主之」。
馮世綸常用量:射干10克,麻黃10克,姜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細辛6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大棗4枚,生薑3片。馮世綸指出「本方證為外邪里飲化熱,故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夾飲」。
類方鑒別
首先,以外邪里飲咳喘為目標,與小青龍湯鑒別。共同藥味有麻黃、大棗、五味子、半夏、細辛。共同病機為外邪里飲,皆主治咳喘。不同藥味,小青龍湯有桂枝、白芍、乾薑、甘草,射干麻黃湯有射干、紫菀、款冬花、生薑;故小青龍湯表證重,里虛寒亦甚,而射干麻黃湯相對於小青龍則虛寒輕,或微有上熱,有痰鳴或咽喉不利為主要特點。
其次,以咽喉不利為目標,與半夏厚朴湯鑒別。二方共同方根為小半夏湯,故皆主咽喉不利,嘔惡,皆治外邪里飲證。而半夏厚朴湯在小半夏湯基礎上加厚朴、蘇子、茯苓。用厚朴、蘇子可治療氣滯,如腹脹或精神癥狀,用茯苓治療小便不利、心悸煩。而射干麻黃湯在小半夏湯基礎上加了麻黃,故解表力稍勝,復加射干、大棗、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細辛,大隊祛痰飲之葯則祛飲力量顯增,並射干、款冬花二物皆主咽喉不利,故主治喉中痰鳴。
綜上所述,射干麻黃湯六經當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外邪里飲,飲逆結於咽喉,里虛寒不甚或微有熱者。臨床運用目標:1.咳喘而痰鳴上氣,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者。2.外邪里飲,痰飲較半夏厚朴湯重,外邪較小青龍湯輕,里虛寒不甚或微有熱者。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