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臘月、浴佛及臘八粥

「臘」、臘月、浴佛及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為什麼叫「臘月」呢?這要先說說「臘」的來歷。

「臘」的來歷

「臘」起源於中國古代,反映了年終祭祀天地百神的國政民情。在一年將終的冬藏季節,感謝上天、神靈的賜福,天子要準備豐盛精緻的祭品,肅穆誠敬,以享祀天、地及各方的神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反映東漢時祭祀日期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當落在冬至後三十日內,剛好接近小寒、大寒交節之際。

不過,中國古代歲末臘祭祭典,起初並無固定日期。《風俗通義.祀典》記錄夏、商、周三代臘祭名稱和目的:

謹按《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就是天子和氏族祭神、祭祖為來年祈福,時間大致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因此這個月也就稱為「臘月」。

《禮記.月令》有這樣的記載,在各宗族的宗祠和鄉里大門口都擺上田獵取得的犧牲祭品,以祭祖和祭祀五位神祉,稱「祭祖五祀」。「五祀」有不同的說法,《左傳》稱「五祀」尊奉的是主掌東西南北中五方的「 五官之神」--句芒、蓐收、玄冥、祝融和后土。《白虎通德論》則說是「門、戶、井、灶、中霤」等家中的五神。

佛教文化融入

東漢時,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之際,佛教中的「臘八」浴佛法會和施粥風氣盛行於中土。於是,中國傳統臘月的祭祀就和佛教儀式發生了混合,臘月初八日成了固定的祭祀日。

然而,「臘八」是專屬於宗教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是稱「臘日」或「臘節」。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錄:「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晉朝裴秀有一首〈大臘〉詩,敘述當時盛大的臘祀,虔誠感謝「天」之賜福 。北齊文學家魏收則有以「臘節」為題的詩,反應三代臘祭的史故。

臘八粥養生

小寒節氣之後大寒節氣之前的食俗,以去寒就溫、暖胃納氣的食補為主。如果年中沒有置閏,「臘八」一般落在小寒節氣中(今年因閏六月,「臘八」落在大寒節氣中),吃「臘八粥」隨著南北朝時代佛教的施粥習俗而流傳久遠,化入民間成了應景的食俗。

《燕京歲時記》中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紅棗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乾以作點染。」

當然,實際生活中的臘八粥食材並沒有一定的品樣,一般集合當地特產糧、豆、果品之大成,原料多種多樣。 其中常見的材料,如糯米、粳米都有補胃的作用。當然,過猶不及,糯米黏滯,難於消化,需要適度食用為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成功案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