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蓮教軍攻入定遠縣

白蓮教軍攻入定遠縣

清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冉天元所部轉戰武勝縣境。

冉天元,通江人,嘉慶元年(1796年)十二月隨冉文儔在四川通江王家寨起義。嘉慶三年(1798年),首領冉文儔在麻壩寨突圍時戰死。年僅19歲的侄兒冉天元被推舉為元帥,繼續高舉義旗,招集殘部,堅持反清鬥爭。嘉慶四年(1799年)末,起義軍在蒼溪境內打糧,清軍元帥、三省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率領精銳馬隊來襲。一場激戰,義軍奮勇衝殺,當場擊斃清軍副將24名,清軍主力受挫,義軍勝利突圍。號稱八面威風的「常勝將軍」竟敗在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手裡。

冉天元率部突圍後,士氣旺盛,軍威大振,立即乘勝揮師南下,奇襲嘉陵江畔的石盤坨。當時,這裡是重慶、達州通往順慶的水陸要道,是清軍重兵設防的渡口。因為川北等地白蓮教起義軍縱橫馳騁,活動頻繁。新任四川總督魁侖駐節順慶府(今南充),重慶、達州(今達縣)方面常有貼著雞毛的緊急公文須經由石盤渡江投送總督衙門。所以清軍特派勇武幹練的把總項世惠坐鎮龍女寺,指揮戰卒鄉勇千餘名,晝夜巡防嘉陵江。項世惠有恃無恐、驕橫自大,自以為義軍一旦來犯,上有順慶支援,下有定遠接應,守備萬無一失,可保無慮。

冉天元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初,先進兵岳池溪口,再轉戰合川石龍場、肖家場,派人在嘉陵江沿岸仔細偵察地形,了解分析敵情,決定出奇兵以巧取,誘敵而不強攻,從石盤沱偷渡,攻佔龍女寺。

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新修武勝縣誌》記載, 「嘉慶五年正月,賊趙麻花、汪贏(均為冉天元部將)竄如岳池縣之大溪口、石龍場、肖家場、18日,由定遠縣石盤坨偷渡嘉陵江西岸,不下萬人,騎馬者尚有千人,賊勢甚為囂張。」

冉天元佔領龍女、石盤後,打富濟貧,開倉放糧,廣泛發動群眾,參加起義軍。四鄉貧苦農民,沿江兩岸船工、縴夫等不堪長期忍受清吏、地主豪紳的壓迫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彙集在白蓮教義旗下。起義軍兵員劇增,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當時清軍一位統帥曾寫道,「嘉陵失守賊夜渡,裹走咕匪不知數。」白蓮教起義軍的聲威之大,已可見一斑。

冉天元部在石盤、龍女稍事整休後,補充兵員,備足糧草,旋即揮戈西進,連連奏捷。相繼攻佔了青岩、萬善、興隆以及合川的三廟、萬古、二郎、龍鳳等地。隊伍越戰越勇,越戰越多,迅速擴充到數萬人之眾。他們在武勝縱橫馳聘、南征北戰,雖為時不足1月,但義軍足跡卻遍布大半個縣。不久,冉天元又攻陷了鹽亭、射洪、三台等地。所到之處,銳不可擋,官軍望風披靡。川西大部地區也逐漸落入義軍之手,眼看成都已指日可下。清政府驚恐萬狀,惶惶不可終日,四川總督魁侖只落得引咎自刎。

白蓮教起義,自嘉慶元年發難至嘉慶九年被清政府鎮壓而失敗,連續堅持戰鬥達9年之久。先後參加起義軍的農民達數10萬之眾,其聲勢之壯闊,播及四川、湖北、陝西、甘肅、河南等五個省區。當時由於各路義軍缺乏統一組織和集中指揮,各自為戰,致使力量分散,終於被清軍各個擊破,最後遭受失敗。然而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軍卻付出了巨大代價,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消耗白銀達2億兩之多,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從而走向了由盛而衰之路。

相關內容鏈接

編輯:趙倩

審核:姚毅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武勝 的精彩文章:

TAG:i武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