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日常生活達此境界,曾是孔子一生所求

日常生活達此境界,曾是孔子一生所求

日常生活達此境界,曾是孔子一生所求

《論語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講他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的生命意義。

《論語先進篇》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晚年孔子跟他的學生對話講到,他要學生講:你們有什麼志向,可以講一講啊!有的人要做官,有的要在祭典的時候做一個「相」等等,孔子都不以為然,「夫子哂之」。

《論語先進篇》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輪到了曾點時,他說:「不好意思,他沒什麼志向,他只是希望莫春時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他讚賞曾點的志向。

這一場對話可以有各種角度的解讀,其中一種角度就是,前面那幾位曾點的同學,他的生命狀態是外賓士的,他要獲得一個位子,獲得一個職務等等;那麼曾點是「往內深思」的,也許孔子的讚賞是有鑒於這一點,這樣的一種境界是「以自我的覺醒,而不是被外在的名聞利養拉著跑」。

日常生活達此境界,曾是孔子一生所求

自孔子以降,東亞地區的儒家學者,他們不談怪力亂神,不講死後世界,他們畢生致力於「體神化不測之妙,於人倫日用之間」。意思是抽象的、高遠的境界就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間,像是對父母恭敬,孝友於兄弟,在孔子看來「是亦為政」,這個重要性跟「從政」差不多。

在猶太基督宗教裡面,我們看舊約有一個故事是說,上帝的信徒「亞伯拉罕」聽到上帝的指示,說某月某日你要帶著你的唯一個兒子「艾薩克」到一個山上,然後你把他殺了。這個指示是非常奇怪的,但是他還是按照這樣來做,到了最危險的那一刻,天使出現說道:「亞伯拉罕,你不能這樣做」。這一段故事也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讀,它告訴我們,在猶太基督宗教裡面,人要成為神的僕人,他必須完全徹底解構他的自我,完全服從神的指示。

日常生活達此境界,曾是孔子一生所求

《論語述而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東方智慧不是走的這一個思考路徑,孔子認為:「我欲仁,斯仁至矣」。你的自我是行動方向、行動方案的「決定者」。「為仁由己而由人乎?」你要做一個仁者,或是一個不仁的人,是由你自己自由意志決定的。別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師長,你的同學不能代替你做決定。

我們可以說儒家雖不是宗教,但是儒家有深厚的宗教感,表現在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之上,但是天命不是一神教為「人」所下的指令,要人徹底解構自己來服從祂,相反的,人要更深入自己內心深處,你愈能夠了解天命,你愈了解天命,你愈能夠了解你自己;因此天命與自我之間,恆處於一個「相互解釋的循環性關係」。

孔子要我們安頓在此世,安頓在日用常行,而不是把我們的生命寄托在外層空間,寄托在一個不可知的來世。這是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文化的深刻智慧,而表現在孔子和歷代儒家思想家。也許這個精神世界是我們21世紀應該追求的精神的原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易經》:若有所得,必有所失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