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晚清老照片 傳教士拍攝的一個特殊群體

晚清老照片 傳教士拍攝的一個特殊群體

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威廉姆·班尼斯特(William Banister),晚清時期曾在多地傳教,先在福建省,後轉至香港,1908年起成為廣西、湖南兩省的主教。這些照片就是他在廣西湖南工作期間搜集的。圖為加入教會的一位宋姓男子。

後排從左到右: 大助祭路易斯·拜登,牧師吉姆·帕克爾;前排從左到右: P.L.蘭登,克里斯汀,拜登夫人,牧師F·查爾德。這些外國人除了那個孩子,都穿著清朝的服裝,拜登和蘭登甚至剃髮蓄辮。他們這樣的裝扮能更容易接近中國人。

廣西桂林,班尼斯特發展的第一批皈依者,也就是晚清特殊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教民」。從著裝上看,這些人不是社會最底層,生活有著基本的保障。這組照片大多跟班尼斯特的傳教活動有關。

湖南永州加入教會的一家三口。在晚清的社會環境下,教民的身份顯得比較尷尬:在普通百姓眼裡,他們是沾了「洋」氣的「二毛子」;在官府眼裡,他們是疏離清朝主流價值觀的另類百姓;在洋人眼裡,他們是官府應該一體保護的大清子民。

永州教民,上圖出現的一家三口也在其中。教民信奉了「洋教」,不再祭祀祖宗和孔子,違背了固有的傳統,跟周圍的社會生活格格不入,因此被視為「背棄祖宗」、「離經叛道」,受到普通百姓的歧視甚至敵視,被認為是「失業無賴之人」、「無業莠民」。

教會學校里的老師及其妻子。教民因為與洋人牽涉上了關係,因此有了特殊身份,受到特殊對待。教民有違法現象,比如拒絕捐輸納糧、拒絕加入團練保甲,地方官不敢嚴加約束。地方官在斷案時,判決結果往往偏向教民一方。

永州教會學校里的女孩。部分教民的不法行為和享受的特殊待遇,普通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他們有很強烈的不滿。時人曰:「未入教,尚如鼠;一入教,便如虎。」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盡量避免與教民生出交涉,以免引火上身。

桂林,傳教佈道的現場。從咸豐到光緒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朝廷一再強調,教民雖習外國之教,猶是中國之民,要求地方官但論事之曲直,不分人之民教,對平民教民一視同仁。實際上,因為外國傳教士屢屢干預地方事務,這一點很難做到。

圍觀外國人拍照的村民。晚清的官紳士民對教民無可奈何,心理上和生活中都相當排斥。話說回來,這些人之所以加入教會,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追求世俗功利,可能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受教義感召而加入的。晚清就有教民「吃教」「恃教」的說法。

鄉村路上的小買賣,不能確定照片中的人物是否與教會活動有關。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傳教士和教民的行為都收斂很多,並逐漸正常起來,「教民」一詞也慢慢消失。參考資料:鄧常春《晚清教民的尷尬身份:「二毛子」、另類百姓、大清子民》,劉元《晚清教民入教動機探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有一個特殊群體 官員百姓都不敢惹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