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虎嘯龍吟》:司馬懿沒有選擇

《虎嘯龍吟》:司馬懿沒有選擇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大聯盟》在衛視上直播時,我看得斷斷續續,並沒有及時欣賞到當時廣受好評的幾個段落。第二部《虎嘯龍吟》在視頻網站上播放,我一集不拉地追到劇終。

衛視上免費放,我沒有珍惜,等到需要真金白銀充值才能看時,充了費我也沒後悔。

我是真愛這部劇,愛吳秀波的司馬懿,愛王洛勇的諸葛亮,恨劉歡的曹睿,張春華、柏靈筠、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倫、侯吉……我可以報出所有出場角色的名字,這劇已經釘到我心裡了。

以司馬懿為主要角色講述《三國演義》的故事,上下兩部《大軍師司馬懿》都難得的做到了:講一個老故事,讓觀眾看到隱藏在老故事縫隙之間的深邃洞天。

我推崇美劇《權力的遊戲》,是其忠粉。這部劇的人物極多,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故事講到後面,記性差的觀眾甚至忘了誰與誰有仇。《三國演義》的群像之磅礴,何嘗次於《權力的遊戲》。

為什麼只有老觀眾懷念經典版《三國演義》,新觀眾普遍沒有成為高希希版《三國》的擁簇呢?《大軍師司馬懿》給了答案:摘掉經典人物的臉譜,才能延續經典故事的生命力。

《虎嘯龍吟》的幾個重場戲,一定會成為新的經典。

例如別出心裁換了方式演繹的「空城計」;例如曹睿要殺郭太后卻在司馬懿面前演苦情;例如老年司馬懿裝中風三年,騙過所有敵友甚至是二夫人柏靈筠,一夜之間突然紅袍加身、利刃在手,起兵「造反」。

這些橋段,《三國演義》都有,但因為小說擁漢的立場,千百年來影響勝大。它影響了千百年來老百姓的是非觀。司馬懿就是這種是非觀的產物,在群眾眼裡,他無非是「周瑜的升級版」——另一個襯托諸葛亮天人地位的悲劇男二號。

我認知司馬懿,也只有《三國演義》這個渠道,不知道正史如何記載。

即使如此,我想《三國演義》出色的文筆,也已經將司馬懿的優缺點勾畫得當了。在小說里,他是敵對分子,然而是個勁敵,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竭盡敗北的重大因素。

所以,大白臉司馬懿,只不過是戲曲、評書、民間喜好共同創造的形象。

剛開始熟悉《大軍師司馬懿》的風格時,我看出了這部劇的用心:解構重組司馬懿,將大白臉褪成正常臉。

《虎嘯龍吟》的劇情不斷推進,司馬懿夾雜在曹丕、曹睿兩任皇帝的龍威以及曹真、曹爽父子的迫害中,一路光環加身,不斷感動天感動地感動所有觀眾,忍常人之不能忍,只是盡忠,只是委屈。

我很擔心劇情「翻案」用力過度,如此這般,司馬懿不是會變紅臉英雄么?

好在追到劇終,三集左右的劇情來了一個翻轉。杠杠一挑,千鈞之力,將兩部劇近83集的鋪成完美歸攏。

吳秀波演繹的司馬懿,其實有太重「個人痕迹」,他的嘶吼,他的裝傻充愣,我總是沒法相信他只是司馬懿。

可是最後那個紅袍加身的「老怪物」出現時,我既忘了吳秀波,也忘了司馬懿。我直覺編劇、美術是受到了兩部日本時代劇的影響,一個是日本劍戟動漫《劍豪生死斗》里的岩本虎眼,一個是《亂》中的一文字秀虎。

司馬懿在《虎嘯龍吟》中正好也是「虎」,對應諸葛亮的「龍」。日本作品中的這兩個經典形象,和「老怪物」司馬懿幾乎一樣,披頭散髮,穿著紅袍,眼中射出的儘是瘋狂的殺氣。

如果是致敬,也非常到位了。這個司馬懿出場時,瞬間就拔掉了之前的劇情在我心裡摁下的塞子。一瞬間,人性猶如墨滴如水,無形之瑰麗,有形之黑暗。

是的,在這部劇里,司馬懿最終還是那個大魏的破壞者,並沒成為忠臣。而且他確實昏聵了,接連進行了兩次大屠殺,毫無悔意。也是他,變相地害死了夏侯徽、柏靈筠、小沅、侯吉這幾個親人,葬送了真正的大魏忠臣夏侯玄。諸如此類,他也只有眼淚,沒有大慟。

這時的司馬懿,完全黑化。

然而回顧前情,以仁義、忍讓、友情、愛情、親情為行事準則的司馬懿,同樣真實。正因為心如明鏡,是非分明,所以他敬畏曹丕、諸葛亮這樣的對手、朋友,也不屑於和曹睿、曹真、曹爽在一個境界里斗。

《虎嘯龍吟》最妙的,就是讓司馬懿這個天才,時刻拿著被他取名為「心猿意馬」的烏龜不斷反省自恭。他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太聰明,太有能力,他希望自己的鋒利能夠被意志藏起來,用他的話說,做別人的刀,自己不執刀。

可是,歷史進程一步步逼他亮劍,最後他殺氣騰騰地對著柏靈筠拔劍,怒道:「我是執刀人。」

什麼震撼了我?一言蔽之:司馬懿沒有選擇。

他忍了一輩子,躲了一輩子,心心念念不忘曹操的悲劇、曹丕的悲劇、諸葛亮的悲劇,臨終之前,最終還是親手把人生寫成了悲劇。

看這樣的歷史故事,常有人會感嘆:文學真是強大,塑造了這麼宿命的人物。

如此感嘆之人,把高於生活的文學又拔高了一個層次。宿命是迷信么?是玄之又玄么?

我不這麼認為。

生存是人類共同願望,位極人臣,富可敵國,到此階段的大人物,仍然自認只是為了生存。在弱小的屬性上,普通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大多數人窮盡一生,與其說是與外界對抗,不如說是和自己的劣根性對抗。成功或失敗的具體事例不同,結局,大多數被概括為「宿命」。

宿命是蓋棺定論,是後人對前人的概括。誰有想過,當事人在生命進行時,究竟何所思?

《虎嘯龍吟》讓我看到了,司馬懿一直在和自己的「宿命」對抗的過程。

劇終之時,他多次老淚縱橫,我覺得他不是為自己對抗失敗流淚,而是看到了兒子司馬昭延續了自己DNA里的劣根性卻不自知而痛苦。

臨死前,司馬懿面對洛水,身後是兩個兒子帶領著的千軍萬馬,他沒有回頭。

這個時候,回頭不回頭,一切不會改變了。

未來已經被他司馬家打開,他沒有選擇。可是,直至最後那隻「昏聵之虎」被放出心牢之前,他一輩子都在努力做選擇。

僅此一個主題,《虎嘯龍吟》就值得盡量多的人去看。

因為某種程度上,中國人都是一樣的聰明,也有一樣的劣根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立竿鑒影 的精彩文章:

《大世界》:錢到底有什麼不好

TAG:立竿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