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如何讓你的孩子學會「分享」?

如何讓你的孩子學會「分享」?

如何讓你的孩子學會「分享」?

寶寶說:

有一天,舅舅來我家,說想吃我的餅乾。可是,我遞給他的時候,他又不要了。後來他再要,我就不給他了,他又說我是個「小氣鬼」。唉,大人們可真奇怪!

媽媽說:

我們家樂樂不知道怎麼搞的,總是特別小氣。比如他正在吃香蕉,你要讓他給你吃一口,他總是會把香蕉攥得更緊,甚至看都不看你一眼,還趕緊拿著香蕉走得遠遠的。他這個小氣的毛病我也多次糾正,可是怎麼教育都沒用。

專家說:

無論是物質匱乏的年代,還是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上述場景一直都屢見不鮮。大人們總是用這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傳承下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學會與人分享。

但是,大人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要麼在孩子與你分享的時候謝絕,要麼在孩子「小氣」的時候批評指責。

謝絕是不對的。當孩子應你的要求把好吃的東西分給你吃的時候,他是真心以為你需要或者你喜歡這個東西,並且會因為能把東西分給你而感到快樂。你的謝絕會使孩子覺得你在「耍」他,同樣會傷害他的自尊。就跟「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當下一次你或者別人再向他要東西的時候,他也許就會為了保護自己、防止被耍而拒絕與人分享。本來是一個「大方」的孩子,也由此變成了「小氣鬼」。

簡單的批評指責,則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使他產生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小氣」。所以,面對「小氣」的孩子,不能簡單地批評,而要通過各種方法,向他逐步表現和傳達分享的行為與觀念,讓他從分享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這樣,他就會慢慢「大方」起來。

因此,如果一個孩子「小氣」,那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教育出了問題。

分享行為的定義

是指寶寶將自己所擁有的、能支配的物質與別人一起使用,將自己的歡樂、幸福、好處、機會等與別人一同體驗的行為。分享是兒童社會交往中的一種能力,學會分享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父母要注意從小培養。

分享行為的意義

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贏得玩伴,使幼兒在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幫助幼兒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確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

怎樣培養寶寶的分享能力

1、滿足寶寶對愛的需求

請爸爸媽媽拿出足夠的時間、精力來和寶寶共處,不要忽視寶寶對愛的需要。否則,寶寶可能會失去已經獲得的安全感。這種對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寶寶的社會行為上體現出來,比如不願意與人分享。

2、做出分享的榜樣

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在寶寶面前與家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寶寶偶爾做出分享行為時,一定不要謝絕,要誠懇地接受寶寶的好意,而且要謝謝寶寶,讓寶寶體驗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激勵他繼續這種行為。

3、進行角色扮演

給寶寶講有關分享的故事,並和寶寶一起扮演故事裡面的角色,寶寶來扮演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別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媽媽扮演接受別人禮物的角色,然後可以交換角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角色扮演,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徵固定在寶寶的心中。這時,寶寶就真正從「小氣」的寶寶成長為願意和人分享的可愛寶寶。

4、在關鍵期加強引導

1.5~2歲是兒童分享行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比如在寶寶與家人共處時,在與小朋友共處時,要引導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這個關鍵期,促進分享行為能力的發展,更好地獲得社會交往的技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婦小助理 的精彩文章:

如此換尿布,你的寶寶自然是「紅屁股」專業戶了

TAG:孕婦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