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真正的好片,總是餘音繞梁。

所謂「餘音」Sir覺得,其實就是在每一次觀影高潮後,能不能開啟對很多美好事物的重新審視。

這些天,《無問西東》的餘音不絕。

不僅上座率高居不下,昨天開始還超越了好萊塢大片《勇敢者遊戲》拿下日票房冠軍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感動也持續多日,許多人在反覆回味幾段時空交錯的讚歌——

沈光耀(王力宏 飾)駕駛戰機向日本軍艦俯衝後,旁白重複著:「媽,對不起,對不起……」

沈母(米雪 飾)面對著兒子的遺物滿眼通紅,聽說眼前兩位同學也要去參軍,她拿來糖水,同學憋著淚一飲而盡,下跪,磕頭。

一連串畫面過去後,Sir左右兩邊的觀眾,同時抬手擦淚。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而最大的餘音,Sir覺得是那段電影無法承載的厚重歷史。

當片尾彩蛋開始,當一個個本來在歷史書中響噹噹的人物依次出現:

聞一多、鄧稼先、楊振寧、朱自清、華羅庚……

幾乎所有人停下腳步,重新回到座位或原地站立,注目看完。

這7分鐘又一次隔著時空,拉近了我們和他們的距離。

也把重新審視的目光,拉向了歷史的縱深處——

西南聯大

它的存在就像一顆流星:短暫,但牛逼哄哄。

今天Sir想用一部紀錄片,帶大家揭開這所大學的傳奇色彩——

《西南聯大啟示錄》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西南聯大全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組成。

從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一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但也正是這所「短命」的臨時大學,被譽為「亂世中的奇蹟」「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

為什麼?

在Sir看來,就憑四字——

剛毅堅卓

這四個字,也是西南聯大的校訓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剛」

剛強、勇敢是聯大的底色。

生於國難之時,立於炮火之中。

為什麼聯大是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組成?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因為它們都在盧溝橋事變後淪陷,被日本人控制。

比如當時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南開,受到轟炸,大半個校園變成廢墟。

於是教育部下令,遷校長沙

這是逃跑嗎?

不。雖說是一幫手無寸鐵的讀書人,但風骨一樣硬。

清華大學教授、文學家吳宓曾在戰爭爆發後,給自己三條路選擇:

「或自殺,或為僧,或抗節而就義。」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老師如此熱血,學生更血氣方剛。

當時許多北大學生決定投筆從戎,在學校附近組織軍訓。

最後,一千多名學生戰死沙場

如今他們已經是黑白照片上的模糊剪影。

你已經無法感受,當年他們是如何用自己年輕的血肉之軀,證明了拳拳赤子之心。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不要以為堅定的他們,就沒有拷問過自己的內心。

論救國,到底該打仗,還是該讀書?

這樣的問題在學校遷至長沙後,依然是師生最常辯論的。

不僅師生,其實,全國上下的老百姓,都對抗戰、對國家前途、對未來,充滿迷惘。

楊振寧:當時大家的心境,是不清楚前途是什麼。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這時,許多教授站了出來,力挺了一個答案:

「讀書救國」。

比如朱自清,堅持要讓戰火中的中國保持「弦誦不絕」;

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就說:「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當時的聯大學生回憶,在一次日常辯論中,歷史教授錢穆插話了。

首先,他認同學生們想上前線的激憤之情:

「沒有上前線的勇氣,就不用在這念書了。」

接著,他又提出一個問題:

抗戰是三五天能打完的嗎?

「無論是上前線,還是留下學習,都應該是滿懷激情的。」

錢穆的一番話,給迷惘的學生們撥開了一片迷霧。

原來,靜心學習才不是逃跑,而是另一種反抗。

槍杆子能救國,筆杆子能自強。

「毅」

西南聯大,可以算是史上條件最艱苦的現代大學。

師生的毅力,也是前所未有。

到長沙不久,因為戰事蔓延,再次被迫搬遷到昆明

老話說,搬遷如失火。

一所大學的搬遷,更不是來幾輛車、打幾個包帶走那麼簡單。

這次大搬遷還是戰時,更難——因為物資匱乏,也為了躲避戰亂,所有師生分成了三條線撤離:

其中兩條線,還要經過越南。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不出境的一條線,也是「步行團」,顧名思義,全程步行

途徑三個省,被稱為「教育界的長征」

Sir粗略看了一下地圖,大約行程有1500多公里,他們走了68天。

還別以為是一馬平川。

在那時可沒什麼好路,西南幾省崇山峻岭,加上土匪軍閥橫行,文弱的青年學子辛苦跋涉,艱險程度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走到了昆明呢?卻發現考驗才剛剛開始。

第一關,

有多窮?

說句難聽的,連要飯的都要敬你三分。

這可不是Sir編的段子,而是聞一多的兒子回憶的:

要飯的跑來說

先生給點吃的,給點錢吧

那個教授回答說,我是聯大教授

那個要飯的就走了,不要了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教授們曾在大學裡生活寬裕,可如今,工資發不出,飯也吃不起。

於是,為了賺錢養家,他們被逼出了各種絕活。

教化學的,去做肥皂;教語文的,去刻圖章;教生物的,去種菜……

甚至有點名氣的,會拿自己的名字去寫廣告(……原來那時的教授就有新媒體思維了):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聞一多教授當時在報刊上寫的廣告

最後實在沒辦法,只能各種賣——

賣書賣嫁妝賣傢具……

讀書人啊,被迫賣書,該有多肉痛!

有一個教授賣書,心裡實在不忍,於是掂量來掂量去,賣給了清華的圖書館,還讓工作人員保管好,說以後還要贖回來。

不止教授窮,學校也窮。

電影《無問西東》里那間漏水的教室、那個讓同學「停課聽雨」的教授,都真實存在過。

又何止一間半間。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學校沒錢蓋教室和宿舍,卻有捐的「教室和宿舍」。

當地許多政商名人,把自己的家空出來給學生住,晚上老百姓們會搭起桌子和汽燈,讓學生進屋讀書……

所以也可以說,這是一所「行走在路上的移動大學」。

學生老師,每天都要徒步,穿梭於昆明各個角落。

當時流傳著一句話——

昆明有多大,聯大就有多大。

第二關,

大家一定還記得,電影里師生躲進防空洞上課的鏡頭。

其實,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第一次對昆明的空襲,聯大師院所在的一整條街都被炸毀,街上,無一人倖存;

楊振寧回憶,有一顆炸彈正掉在自家院子里,幸好當時家人躲在防空洞,才僥倖逃生。

藉助楊振寧的回憶,你可以想像一下那樣的場景——震耳欲聾,一顆顆黑色的炸彈從天而降:

嗚……嘣一下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楊振寧教授是微笑著回憶的,彷彿千軍萬馬若等閑。

但吳宓教授的日記,真實記載了當時的慘況:「投彈百餘枚。煙霧大起,火光迸鑠,響震山谷。」

教授們怕嗎?不知道。但Sir看到的,卻是他們「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有一次,在跑警報的途中,鄧稼先和楊振寧躲進了一個山洞,他們聽著外面敵機的槍聲,坦然地在黑暗中背起了詩。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鄧稼先背的,出自詩人王維。

20年後,新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在命令書上簽字的,正是鄧稼先。

這些踉蹌於炮火中的聯大學生,在一次次轟炸中,逐漸堅定了心中的「明月」和「清泉」。

「堅」

堅定、不屈。

從校長,到老師,到學生,這樣的性格,居然一脈相承。

當抗戰進入高潮,美國空軍入駐昆明,需要大量前線翻譯與醫護人員。

聯大校長梅貽琦(原清華校長)當即以身作則,讓兒子去當翻譯,讓女兒上前線救護傷員。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電影中的梅貽琦,祖峰飾演

抗戰結束,內戰再起,留下的教授依然堅守。

當最後一批學生回京時,教授聞一多仍然堅持留在特務猖獗的昆明。

好友李公朴被暗殺後,聞一多憤筆寫下「挑戰書」——

國家糟成這樣,再不出來講話,便是無恥的自殺。

李公朴的哀悼會上,他見李公朴夫人在台上啜泣得說不出話,便一個健步上台,發表了氣壯山河的講演,揭發特務罪行,發揚民主精神。

他沒有死在之前的炮火中,卻在講完下台的回家路上,倒在了特務的亂槍下。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梅貽琦曾在聯大開學典禮上說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平日他們低調地嚴謹治學,可不管各門各科的差異,教出的居然都是「一樣性格」的學生。

許多人不知,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從小就是個調皮孩子。

別說你小時候也調皮……他的調皮,你未必敢。

中學時期在北平,在一次日本人的歡慶活動上,他當眾撕碎日本國旗,踩在腳下。

這可是闖了殺頭大禍。

父親連忙把他送走,臨行前留了一句話:「兒啊,你要學科學,學科學對國家有用。」

鄧稼先記住了,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

大家都知道原子彈之父,但很少人知道他長這麼帥。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更少人了解的,是他的逝世。

在中國45次原子彈實驗中,其實有一次失敗的經歷——

當時,炸彈在空中墜下卻沒爆炸,所有人都慌,穿著防化服到處找彈頭。

是鄧稼先找到了,他毫不猶豫地把原子彈一把抱起,仔細觀察後,跑回去跟領導說:「平安無事。」

原子彈沒爆,沒泄漏放射性物質,平安無事的是老百姓。

可他自己卻因為這一抱,丟了半條命。

事後,鄧稼先的尿液檢查全是放射性元素,他的夫人擦著淚說,這是致命的一次。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對鄧稼先,這是致命的一抱;

但對國家,這是救命的一抱。

從此鄧稼先一直住在醫院裡,直到逝去。

是啊,他用生命堅守住了那句爸爸的話:學科學,對國家有用。

「卓」

聯大是奇蹟,但也不是。

有了以上的剛、毅、堅,聯大的存在看似微弱,其實堅如磐石。

看外表,它有著全世界最簡陋的大學校門: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但看進去,它的豐功偉績在中國無可比擬: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西南聯大8位;

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西南聯大師生佔一半;

華人第一座諾貝爾獎,西南聯大的楊振寧、李政道承包;

……

……

何陋之有?

如果要對聯大做總結,一部紀錄片,幾個歷史的片段,其實遠遠不夠。

但Sir認為,聞一多先生這首詩,能道出某種聯大人的精神:

《紅燭》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這樣的比喻,很多人肯定會覺得老土,什麼燃燒自己,照亮世界……

是,因為我們太認「價格」了,無價的東西,我們看不上。

可你看西南聯大,什麼時候計較過「價格」?

要說價格,這一批全中國的頂級知識精英,值多少價?

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操著不同口音,做著不同學問,卻奇蹟般地養成了同一種珍貴的「時代性格」——

無視條件艱苦,無視財帛利誘,把能量壓縮進這短短8年的窮苦時光,而後釋放給世界,活出了各自的珍貴。

所以今天,當我們感慨著《無問西東》在片尾,把這份與西南聯大有關的記憶,「獻給每一個珍貴的你」時……

我們有沒有悄悄捫心自問:

我,真的足夠「珍貴」嗎?

片中張震飾演的高級白領,即使事業成功薪水優越,也沒體會出什麼珍貴,卻在無關功利的小事里找到了。

因為他努力活出了「價格」,卻沒活出個「價值」。

你呢?

請活出你的珍貴。

800萬學區房到處都是,他們那樣的窮書匠再沒有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騰訊視頻有高請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BBC出的貓片,簡直越看越想摸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