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入侵中原的北方蠻族中,為何只有滿清能長久地統治中國?

入侵中原的北方蠻族中,為何只有滿清能長久地統治中國?

作者:胡偉傑

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是古代世界的主旋律之一,東亞大陸更是上演了綿延三千年的游牧農耕大博弈。

在這個龐大、複雜、歷時長久的弈局中,現代中國各民族慢慢成型,各區域文明不斷整合,古代中國也在歷次血腥的戰爭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是一部激蕩人心、充滿血淚和榮光的偉大史詩。

回顧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現代中國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的歷史使命。接下來,筆者通過對若干個重要歷史節點的回顧,來重新認識我們的祖先。

犬戎入侵,大博弈開啟

中國文明發軔於黃河流域,並逐漸擴散至長江流域。

夏、商都是不完全國家形態的部落聯盟國家,對於周邊的部落方國除了文化向心力、軍事威懾力、道義感召力外並沒有實質的影響和管理。

商代疆域

西周的分封將這一制度發展到極限,但是比夏商更進一步,周朝將戰略要地,王畿周邊,資源產區都分封給較親近的子侄叔伯及功臣之家,這更進一步強化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加速了文化的整合與生長。因此西周制極大的擴展了華夏文明,並加速了農耕區之間的文化整合。

夏商兩代可能存在許多與中原文明不同質的方國部落,這些部落毗鄰游牧區,使得被農耕區包圍的華夏核心感受不到游牧的威脅和壓力。經西周整合後的華夏文明則變得更為同質,中原文明擴散後,周邊的游牧威脅傳導到了王國核心。

這點在西周定都鎬京後更加凸顯出來,這也催發了第一次大規模游牧入侵。犬戎入侵的意義在於,它正式宣告了游牧農耕兩大文化的對抗走上檯面,並成為近代中國到來之前數千年繞不開的歷史大命題。

周及其周圍部族

齊桓公「尊王攘夷」

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齊桓公在周王室衰微的背景下,作為中原最強的諸侯國,扛起「尊王攘夷」大旗,聯結諸侯兵馬共助燕國擊退山戎威脅。

「尊王攘夷」的提出,姑且拋開齊桓公發揮齊國國際影響力的目的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政治目的:面對游牧威脅時停止內部紛爭;團結策應共同向外開拓新的農耕區;明確內外兩種鬥爭的區別及其輕重程度。

這個政策成功的遏制了自犬戎入侵後游牧部族第一波入侵中原的浪潮,並通過聯盟保全了晉、燕等前線國家不被滅亡。

春秋形勢圖,緊鄰北方游牧部落的晉和燕

它更大的時代意義在於,中原農耕文明開始以共同體的面貌對抗游牧部落,這即是是西周數百年文明擴展、文化整合的成果,也是中華農耕區文化民族主義覺醒的先聲。

秦統一中國

齊桓公「尊王攘夷」數百年後,中原諸侯內戰不止,但是在鐵器牛耕等新技術的推動下,農耕社會脫胎換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組織模式在一次次大規模戰爭中漸漸成型,這給予了中原諸國抵抗游牧的硬實力。

戰國時代沒有一次「尊王攘夷」的諸侯聯合抗敵行動,但各國仍成功保障了邊疆安全,同時還大大擴展本國疆域,將中原文明及農耕區進一步擴大了。

這種擴張行動持續數百年,河北、山西、甘肅、陝西北部高原、甚至遼東半島都在這一時期被開發了,游牧部族面對實現社會經濟優化升級的中原農耕文明幾無還手之力,要麼喪失一片片傳統牧場,要麼融入當地新的農耕社會,要麼遷至更苦寒的北方。

秦國的統一行動將這一擴張推向了最高峰。以中華文明內部視角看,它是中原農耕區第一次實質上的統一。以更大的視角看,這次統一基本奠定了後世兩千年的農牧分野。

秦帝國

中原文明在新社會的強勁力量推動下,將農耕文明擴張到了自然的極限。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里,農耕文明也始終處於鬥爭的上風,雖然有漢朝和匈奴的百年拉鋸戰爭,但是游牧民族無法像西周末年那樣重演攻破中原王朝國都的情景了。

中原王朝不僅力壓游牧部族數百年,同時還成功的向南中國挺進,披荊斬棘,建立起一個個州郡。從此,農耕區將不再是中原地區的專有名詞,貫通大江南北,嶺南嶺北的中華大農耕區漸漸走上歷史舞台。

秦騎兵

四百年後,游牧民族又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大舉入侵。各個古典文明瀕臨滅絕,中華古典文明則在江南的新興州郡里,保存下了文明復興的火種。

五胡亂華,鮮卑漢化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幕,開啟了整片農耕區被游牧部族佔領的先例。將這次被稱為「神州陸沉」的歷史大變革,是整個歐亞大陸又一次游牧衝擊的一部分。

公元四世紀,隨著東亞的五胡亂華和西方世界的民族大遷徙,古典文明時代漸漸落下帷幕,歐洲文明退縮至拜占庭帝國,裹足不前,難以恢復帝國舊景。西晉淪喪一半國土,中州士人紛紛南渡,在江南僑郡里休整喘息,北方已是故土難回。

大量邊境游牧部族因為寒冷期的到來,紛紛南下乞食,繼匈奴人劉聰攻佔兩都後,在西晉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個個胡人的小國家,並且彼此之間征伐不止。

北朝重騎兵

由於游牧部族缺乏文明內核,在擁有強大核心和文明基礎的中原王朝面前,是蒼白無力的,除了殺戮和暴力,胡人酋長們想不出更好的統治方法。

時間推移至公元439年,鮮卑人拓跋燾統一北方。如何整合兩種文化,或者說如何將自己的文化進行改造,使之能穩固的統治擁有深厚文明根基的中原,依然是北魏貴族眼中的一大難題。

然而,南方咄咄逼人的劉宋和北方虎視眈眈的新興游牧部族柔然,都不容許鮮卑人有更多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他們急需穩定下來,否則會如同之前的一個個游牧帝國(前後趙、前後秦)一樣,身死族滅。

鮮卑人選擇了最激進的道路,將自己徹底漢化。後世很多人將孝文帝改革視作北魏的政策失誤,這一激進措施導致了六鎮民變。

孝文帝雕像

然而,北魏作為第一個統治農耕區的游牧帝國,在南北強敵的夾攻下,漢化已是鮮卑統治集團所能採取的最好選擇,滅亡北魏的不是漢化,而是國內政治集團和南北社會的分裂。

無論如何,孝文帝改革邁出了游牧統治農耕的第一步,為後來入主中原的游牧部族積累了寶貴的統治經驗,同時也變相開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及新中華帝國誕生的序幕。

遼國建立南北面官制度

遼國相比於其他東亞游牧帝國,並不是一個多麼耀眼的存在。它在中華農耕區的統治基本限於燕雲十六州。但這片土地對於游牧世界的發展而言,重要性無異於改革開放時的南方經濟特區。

燕雲十六州

在這片土地上,遼國率先以自己能夠消化的體量,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嘗試著不改變本族習慣文化的同時,穩定地統治農耕區。

中原宋朝由於五代軍人干政陰影的籠罩,始終無法解決好軍事指揮和政權穩定的關係。宋遼邊境自高粱河大戰後一直呈現遼攻宋守的態勢,這種局面給予了遼國不斷試錯的可能。

最終,契丹人找到了統治農耕區的不二法門,並為後世游牧帝國所屢次效仿。

契丹人實行了「以漢制漢」,這不再是鮮卑人改頭換面的激進漢化,也不是前趙後趙「一刀切」式的大屠殺。這是游牧民族第一次在農耕區,以異質文化的面貌,牢牢地站住了腳

遼代武士

蒙古征服,反哺農耕

遼國開啟新型統治模式後,周邊各族相繼興起壯大,在一波又一波的征伐中將民族間戰爭推向高潮。其中1127年的靖康之變,使北方中國再次被來自東北的游牧部族征服,若不是此時宋人高昂的民族主義,南中國也難以保全。

然而在漠北高原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勁游牧部落即將興起,並給前近代的歐亞大陸帶來深遠而血腥的變革和影響。

蒙古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游牧征服者,由成吉思汗及近親屬們所達到的軍事奇蹟至今難以超越。整個歐亞大陸第一次全體感受到了游牧部族的死亡衝擊。

東亞地圖上紛爭並立數百年的民族國家相繼敲響了喪鐘,無論是北方已被漢化的金國女真,還是僻居西北的西夏,都被蒙古如旋風般摧毀。而南宋在經歷四十餘年的長期抵抗後,最終滅亡於崖山的萬里波濤中。

蒙古騎兵

至此,蒙古統治了整個中華農耕區,從燕雲到嶺南,從河湟到蘇浙,這是劃時代的一幕。

如同鮮卑人一樣,缺少文明內核依然是困擾蒙古人的最大難題。相繼征服幾大文明區域後,蒙古自身被各地的文明所同化、分裂,昔日橫跨歐亞的超大帝國不過短短几十年就解體了,形成一個個建立在不同文明區內的大汗國。

東亞區內的汗國演化為元朝,國名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忽必烈意圖以中原農耕民族能夠接受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忽必烈

然而這是一個備受質疑的政權,它難以真正取得中原士大夫的信任,而元朝又在理財和漢法兩派間左右搖擺,難以確定統一的國策,這種爭鬥最終消解了蒙古人強大的力量,使其在不斷內耗中走向滅亡。

或許真如時人所云:「胡人無百年之運」一樣。

雖有前代游牧入侵者留下的治理經驗作為參照,但在蒙古時代,統治疆域成倍地擴展了。蒙古人作為世界範圍內的征服者,對於哪種文明的統治方式更為有效心存疑惑,又無法探索出在各個文明內部自洽的統治邏輯如何應用於其他文明,因此滅亡也是命中注定。

首先蒙古統治者從世界範圍內汲取文明養分,成功探索出了一些制度,開創了先河,如商業制度,紙幣的發行,行省制度的創建。

一般意義上游牧文化除了學習中原的經驗外,很難對農耕文化有大規模影響的。然而蒙古人卻憑藉東征西討的見識和經驗,成功的反哺了中原農耕區,這從後世明朝對於元朝一些文化、政策的繼承,以及奉元正朔上可見一斑。

滿清入關,混一四海

元朝經過九十多年混亂的統治後,終於被漢族農民起義軍所推翻,朱元璋及其後繼者雖然在形式上重建了天下帝國。

朱元璋

比起漢唐,明帝國徒有帝國之表,而無帝國之里,它打斷了自宋開啟的商業化進程,退回到中古農業社會的狀態,雖然加強了社會穩定,但是這種穩定建立在犧牲社會活力的基礎上。

而且,明帝國始終無法有效解決北方的蒙古威脅,西域也由於穆斯林化而難以統治。更重要的是漢族士大夫自蒙古入侵後日趨封閉保守,華夷大防成了頭等大事,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不再被統治者重視。

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明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導向。包括重修長城強化農牧分野,重建傳統的儒家禮儀規範,強化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文化認同等。

這在更宏觀的游牧農耕關係上表現為一種防守態勢,無論是心理、軍事、抑或文化上,這種防守在建州女真崛起後被迅速打破。

明、後金與蒙古形勢圖

17世紀的建州女真,是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農牧鬥爭史上湧現出來的最耀眼的明星,它是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游牧入侵的最高形式。女真人吸取了前代所積累的一切經驗教訓,發展出一套極為高明的統治藝術。

首先,形式上的「以夷變夏」,隨著多爾袞「剃髮令」的頒布,內地漢族在經歷了極其血腥的鬥爭後,不得不接受了這一屈辱的事實,而這一事件標誌著滿洲對於農耕民族從政治到文化的全方位征服(注意是征服不是同化)。

其次,內心深處的「以夏變夷」,這種改變在關外早已發生,從瀋陽故宮的建制到皇太極仿設六部的開始,滿清對於明朝政治、文化採取全方位的學習接受態度。

瀋陽故宮局部

滿清入關後以華夏民族一員自詡,包括征討農民軍,對南明政權趕盡殺絕,甚至做出在天壇增補第八塊石頭這種幼稚的舉動,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

這完全不同於蒙古人的征服心態以及北魏的主動漢化。事實證明這種「混一四海」的統治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為以後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打下堅實基礎,而正是由於對於農耕區的穩定統治,滿清才能以巨大國力為後盾,征服新疆、招撫西藏,籠絡蒙古。

清朝騎兵

從持續千年的宏大視角來看,清王朝的建立標誌著東亞地區游牧與農耕的最終合流,這種合流在近代海洋威脅到來之前,徹底掃除了內陸所有的傳統威脅,並為後來的現代中國得以專心致志應對來自海洋的威脅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歷史跨越了幾千年游牧農耕傳統鬥爭後,開始走向現代世界的國家鬥爭,開啟了新的紀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多次吊打阿拉伯國家,但贖罪日戰爭初期為何被打殘?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