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虎嘯龍吟》繼續誤讀,劉禪實為最不負父輩所託的三國「二代」

《虎嘯龍吟》繼續誤讀,劉禪實為最不負父輩所託的三國「二代」

後世對歷史人物多有誤讀,劉禪是被後世誤讀最深的歷史人物之一,成了不思進取、扶不起來的人的代名詞。近期的《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沿襲了這種誤讀。

一、中規中矩的帝王

公元223年,63歲的劉備病死在白帝城,17歲的兒子劉禪繼位。

劉禪並不是唯一的繼位人選。

劉備當時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劉禪年齡最長。史書記載劉備在娶甘夫人之前已幾次丟失「妻子」,在劉禪之前是否還有兒子,還是歷史疑案。

劉永、劉理的年齡沒有記載。根據劉備公元214年在益州再娶推算,二人當時都不到10歲。

劉禪的母親是甘夫人。公元196年劉備在小沛存身時,已數喪正妻,娶了甘夫人為妾。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時,甘夫人夢吞北斗生了劉禪(故此小名阿斗)。

214年劉備用詐術奪取了同宗劉璋的益州,為了得到益州士族集團的支持,又娶了劉璋弟弟劉瑁的未亡人吳氏為妻。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吳氏為皇后。劉永可能是吳皇后所生;劉理生母不詳,是劉禪、劉永的異母弟弟。

劉禪年雖長,卻不是嫡子。按正統觀念,劉永是有優先繼承權的「嫡子」。劉備在白帝城病逝時,也是劉永隨侍在他身邊,說明劉備很喜歡這個兒子。

劉備之所以選擇劉禪繼位,並不單單因為劉禪得到蜀漢政權內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的支持,更因為劉備判斷劉禪能夠承繼大業。

論雄才大略,劉備不及曹操和孫權,但在識人上,卻非常人所及。

《諸葛亮集》中收有劉備給當時留守成都的劉禪的遺詔,其中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都慨嘆劉禪有大智慧和大胸懷,甚至超過了他的期望,因此願意輔佐劉禪。知子莫若父,劉備更清楚劉禪是個扮豬吃老虎的主,所以臨終時有「吾復何憂」的話。

劉禪是好學而且善學的。劉備剛建立蜀漢政權,就任命諸葛亮為太子太傅,也就是劉禪的師傅。諸葛亮非常盡心,教授劉禪的以法家著作為主,有《管子》、《韓非子》、《申子》等,也教授了《六韜》等兵學。劉禪的另一位師傅伊藉則教授了《春秋左傳》等儒家著作。東漢末年的大名士、月旦評的創始者許靖,也受劉備請託曾教授過劉禪(月旦評是《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開場重頭戲)。

劉禪很好地掌握和運用中國傳統政治的精髓「外儒內法、兼用黃老」,形成了自己治國理政的特有格局。相比魏、吳政壇的血雨腥風,劉禪掌控下的蜀國卻是運轉平穩,風和日麗的『和諧社會』。

在中國曆朝歷代帝王中,劉禪稱不上雄才大略,又因國弱地狹沒能進取天下,但貴在有自知之明,得以守成四十二年之久。

二、最不負父輩所託的三國「二代」

在三國的繼承人中,劉禪要算是最不負父輩所託的「二代」。

曹操創立的魏國在三國中最為強大,也最有統一天下的抱負。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其孫曹叡、其曾孫曹芳分別在位七年、十四年、十六年。

因為爭儲的仇怨,曹丕繼位後就迫害親族,自毀政權基礎,又酒色過度,四十歲早卒;曹叡在位大興土木虛耗國力,又搜掠民女,後宮達數千人,還選了六名女寵為「女尚書」代他處理政務,又溺幸男寵,荒淫無度,三十六歲早卒;曹芳八歲繼位,無力掌控國政,第十一年即公元249年,輔政大臣司馬懿發動政變篡奪政權,大殺曹氏宗族。

曹操死後不到三十年,魏國江山便歸了司馬氏(正式改國號為晉在公元265年)。

吳國孫權晚年猜忌無常,長子孫登夭亡後,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又因孫和與次子孫霸爭儲內訌,孫權臨死前又廢黜孫和,賜死孫霸,讓小兒子孫亮繼位。8歲的孫亮根本掌控不了國政。

從孫權逝世吳國就陷入內亂的血雨腥風中。孫亮繼位第二年(公元253年),宗室孫峻謀殺了執政的大將軍諸葛恪,奪取了大權。

吳國內戰數年後,公元256年孫琳奪得權柄,廢黜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又殺了孫琳,在位七年,三十歲暴卒。

吳國大臣們立孫皓為帝。孫皓即位就殺了立他的大臣們。孫皓極度凶淫暴虐,眾叛親離亡國。

孫權死後三十一年,吳國被司馬氏的晉國所滅(公元280年)。

劉禪豁達恢弘,樂天知命,在位的時間,比魏國的三位短命嗣君、或吳國的一群繼位嗣君加起來還長十餘年。司馬懿命硬熬走了曹家四代,劉禪也熬走了曹家三代加司馬家二代(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

劉禪雖未能進取中原成就大業,但能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在錯綜複雜的內外險境中,駕馭蜀國與魏吳鼎立四十二年,在三國的繼承人中,要算是最不負父輩所託的「二代」。

三、劉禪的政治成就

吳、魏的大臣們殺奪篡權,蜀國的大臣們鞠躬盡瘁。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執政十二年;

諸葛亮病逝後,蔣琬執政十年;

蔣琬病逝後,費禕執政十一年;

費禕遇刺後,董厥和姜維分掌政、軍十一年。

魏、吳的權臣們篡權殺伐,蜀國卻是以諸葛亮打頭的權臣們鞠躬盡瘁地拉著蜀國的大車,累死一個換一個,前仆後繼;阿斗則悠悠然坐在車上,安享黃老之福。

蜀國的大臣與吳魏的大臣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生物,權力面前沒有忠誠和善良。就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對握有兵權的將領們所說:你們雖無異心,可一旦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是不想反也不成。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孫吳權臣宗室的相互殺伐,便有著權力殘酷爭奪中非生即死,不得不為之的一面。

諸葛亮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待人寬厚,恢弘大氣,因此較好地彌合了蜀漢政權內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間的矛盾,政權得以平和有序地運轉。

劉禪待臣下以寬,在可控範疇內使他們得遂志向去建功立業,又對大臣不存猜忌之心,蜀漢的執政大臣個個善終,還盡享哀榮(對比東吳的執政的大臣,從孫權後期起便沒有一個得以善終),由此讓臣下願意竭忠盡智,為其所用。

劉禪的寬仁恢弘,是以控御有方為基礎的,是他較好地處理了君臣關係和臣臣關係。

司馬懿在魏國的權位,從曹丕時期直到高平陵政變時,也遠不及諸葛亮在蜀國劉禪時期的權位。諸葛亮之所以沒有成為蜀國的司馬懿,固然有諸葛亮的個人因素,有劉備的因素,但劉禪能不能掌控局面,更是關鍵所在。可惜蜀國末設史官,我們也因此難以找到劉禪和諸葛亮相處的詳細記載(陳壽著《三國志》,讚揚諸葛亮政治才幹的同時,也批評他不設史官以致沒有國史)。但從一件小事,可見劉禪把握與諸葛亮關係的一斑。

劉備死後五年,諸葛亮要北伐中原。長水校尉(掌管禁軍的五校尉之一)廖立發了一通議論,盤點了劉備以及諸葛亮征戰的一系列失敗,影射諸葛亮北伐也是勞師無功,還抨擊諸葛亮用人無方。

諸葛亮大為惱火,說廖立誹謗先帝、詆毀大臣,罪該萬死,要劉禪在先帝(劉備)靈前,將廖立殺了祭靈。

如果違逆相父諸葛亮,那後果是很嚴重的;可要真按諸葛亮的意思辦,不光會把屢屢戰敗的屎盆子扣死在先主劉備頭上,而且對穩定蜀漢政局不利,廖立畢竟是與鳳雛龐統齊名的才俊。於是劉禪答說:

「三苗亂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劉禪的話,引用了舜時三苗部落作亂,派禹去征討,打敗三苗並予以寬恕,只把他們流放到南方去的典故。既非常尊敬諸葛亮,比擬為大禹,又隱含自己才是舜帝、蜀漢姓劉不姓諸葛的意思;不殺廖立,顯示了寬仁大度,爭取了人心。

阿斗兩句話,學問智慧便都在其中了,寬嚴、分寸拿捏恰到好處。

蜀國不是沒有權臣,而是劉禪把握好了君臣之分。

在掌控臣臣關係上,劉禪也遠高明於曹操和孫權的繼承人。

諸葛亮在世時,總攬軍政大權。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將民權與軍權分立,再不設丞相,只讓執政的蔣琬任大司馬,讓費禕任尚書令,分了民政權;又讓國戚吳壹(吳皇后的哥哥)任車騎將軍,率軍駐漢中,分了軍權。

蔣琬死,劉禪再未設大司馬,只升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讓董允任尚書令,分了民政權;用鄧芝、王平分別任車騎將軍、鎮北將軍,提拔姜維為衛將軍錄尚書事,三分了軍權。

費禕死,劉禪乾脆自攝國事,雖升姜維為大將軍,卻用了諸葛瞻和董厥二個人「並平尚書事」,又用張翼和廖化二個人來當左、右車騎將軍,不光行政、軍政權分立,而且行政權和軍權還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自己從中掌控。

中國秦漢以來的政府組織,是以丞相統領百官的「領袖制」(三國時如曹操、諸葛亮),特殊時期是以大將軍名義總統國事的強人政治(如西漢的霍光,魏國的司馬師、司馬昭)。

雖然三國時出現設置尚書、侍中等台閣官員以加強君主權力的做法,但魏國和吳國基本上還是因人設事,只有劉禪在位時的蜀國,在諸葛亮逝世後便進行政治分權,以實現權力的相互制衡。

這對於從秦漢的「領袖制」政府組織,演進到唐朝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權,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對皇帝負責,逐步加強皇權的「國務委員制」政府組織,是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舉措。

四、「樂不思蜀」的真相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派鄧艾和鍾會率軍大舉伐蜀,姜維率蜀軍在劍閣阻住鍾會的魏軍主力,但鄧艾率奇兵奔襲成都,劉禪出降。

劉禪被解送到魏都洛陽。這一年劉禪已是58歲的老人了。

魏國的實際統治者、晉王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及蜀漢降臣,吩咐演奏蜀中樂曲、歌舞助興。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惟獨劉禪怡然自若。

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蜀漢舊臣郤正聞言,私下對劉禪說:「如果晉王再問,您應該哭著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我心裡悲傷,沒有一天不想念!』這樣,晉王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當司馬昭再問時,劉禪便閉眼無淚地按郤正所教的學說了。司馬昭說:「這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呀!」劉禪睜開眼吃驚地說:「的確如您所說啊!」

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們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老實忠懇,對心腹說:「劉禪這樣沒心沒肺,就算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保長久,何況是姜維呢!」從此再不懷疑他。

這個故事好像是講劉禪愚昧懦弱,一晌貪歡,「樂不思蜀」的成語便由此而來。但實際上,這是劉禪騙了司馬昭!

司馬昭召劉禪宴飲,安排演奏蜀中的樂曲歌舞,就是要考察劉禪是否還有復辟蜀漢的念頭。在劉禪被解送洛陽之前,剛剛發生了姜維圖謀復辟蜀國、司馬昭派去平蜀的一位統帥鄧艾企圖挾持劉禪作亂(後來證明屬於冤案)、另一位統帥鍾會佔據蜀地反叛的三大事件。

降君降臣最被猜忌的,就是還有故國之念;有故國之念,便被猜忌有復辟之心,就對政權構成威脅。因此故國之念稍有流露,便多半難逃殺身之禍。

眾所周知的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前十年便去了尊號對宋稱臣,可以說早已無意在「宋官家的卧榻旁酣睡」。只因投降後作了那首懷念故國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思念故國之情一被宋太宗得知,便給李煜下了牽機葯,全身抽搐得像織機般一張一合痛苦而死。

歷朝歷代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假如劉禪流著淚告訴司馬昭無日不思念故國,會有一個什麼下場!

即使不是弒魏君如草芥的司馬昭(伐蜀前剛弒了魏少帝曹髦),而是寬厚仁慈的光武帝劉秀,對投降的各個地方割據勢力的君主,還不是一併圈禁在京師!從古至今哪見一個放虎歸山來?如果以為流幾滴淚就能讓凶狡的司馬昭放劉禪回蜀,就真不知是哪一個愚昧哪一個暗懦了。

經過這番考察,司馬昭認為就算有諸葛亮扶保,劉禪也不能死灰復燃構成威脅了。打消了司馬昭的猜疑,劉禪被封為安樂公,邑萬戶,裂土封疆做了魏晉藩屬,安度餘生,65歲時壽終正寢,兒子劉恂承繼了安樂公的爵位。

劉禪的子孫封侯者五十餘人,跟隨他投降的臣子們也都封侯封爵未遭厄運。在中國歷史上,就個人際遇而言,這已經是降君降臣的最好結局了。

魏蜀吳三國,蜀國最為弱小:魏有五百多萬人口,吳有三百萬人口,蜀只有一百萬人口;魏佔有中國北方,吳佔有長江以南,蜀只有益州一隅之地。

駕馭弱小的蜀國與強魏狡吳抗衡三世,一個「扶不起來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劉禪執掌蜀國四十二年,政通人和,士民歸心,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應該算是中上之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山文史 的精彩文章:

打破階層固化的科舉制度

TAG:品山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