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悅石先生談畫家的思想與修養(二)

吳悅石先生談畫家的思想與修養(二)

把書法用筆用到畫中,使畫跌宕起伏,否則畫的用筆非常單調。關於「逸筆草草」,不能夠從字面上理解,它實際上說的是文人的淡泊,心無挂念,只是形容這種狀態。沒有「逸筆草草」的狀態,也畫不出超脫的感覺。畫要有精微之處,就是要有講究,經得起細看。講究,有時候會板滯、會做作,有了逸筆草草就變得鬆動了。

吳老師在繪畫技巧與精神上達到了高度統一。歷來很多大畫家針對題材也都無所不擅。比如趙孟頫、陳老蓮、任伯年、張大千等,這從形式上也許說明了一個畫家繪畫能力與氣量的問題,但大精神的深刻表達的確需要一個很好的落腳點。所以也就必然要分人物、山水、花鳥科,畫家的風格也更趨完備鮮明。請吳老師談一談繪畫分科的問題以及繪畫精神的「要領」與「得法」的問題?

吳悅石先生:

中國畫為什麼那麼強調書法用筆,從趙孟順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開始,就明確說出中國畫要把書法的筆法融入其中,才能耐看。在書法中,筆在紙上不能夠潦草,一潦草了就不入紙。書法一要沉,二要雄。不管你是拙還是秀,從形到筆都要講究。把這個精神放在畫里就很好。「逸筆草草」說的是一個人在書畫過程中要把心放下,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能夠曲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這和草書並不草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它們都是飛動的感覺,就不耐看。飛動之中必有持重之處。如果不持、不重,一味地激就不行。這就像音樂一樣,要有變奏,在韻律過程中才能顯現出美。把書法用筆用到畫中,使畫跌宕起伏,否則畫的用筆非常單調。關於「逸筆草草」,不能夠從字面上理解,它實際上說的是文人的淡泊,心無挂念,只是形容這種狀態。沒有「逸筆草草」的狀態,也畫不出超脫的感覺。畫要有精微之處,就是要有講究,經得起細看。講究,有時候會板滯、會做作,有了逸筆草草就變得鬆動了。

每一樣東西,你都要深刻地理解,立體地理解,這就說明你是一個聰明的人,是把事情看透了。我們先把精神狀態提到「逸筆草草」,然後在做的時候再舉重著輕。讓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去逸筆草草,簡直就是千斤之重,一張白紙就把他欺住了。所以,人首先要能欺住一張白紙,然後才能有神來之筆。能夠做到「逸筆草草」的,都不是等閑之輩。對一個剛開始學畫的年輕人來說,你讓他逸筆草草,讓他變法,等於是害了他;對一個學了二三十年的人來說,他不能逸筆草草,不能變法,這也是一個問題。

吳老師非常注重書法用筆與文人精神的完美滲入,在「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理論下,很多文人、學者、作家等都投入到書畫以自娛。您是非常講究畫面的「筆筆分明」,毫不含糊。就此,您是如何看待繪畫性與激情創作的,即理性與感性的問題?在此,也請您解析一下徐渭與八大山人的藝術之功?

吳悅石先生:

筆筆分明是書法的要求,也是以書法入畫的要求。黃賓虹在少年的時候曾經向一位老先生請教筆法,老先生只說了一句:「筆筆分明爾。」黃賓虹一生就尊崇這個。畫就是塗抹,書法就是寫。畫和寫是不同的:塗抹就是拿工具刷,寫是心裡的東西順著這個就能流露出來。筆筆分明一下子就把你帶到中國書畫純正的境界中。即使不成畫,也要堅持這條路。堅持用這個方法,就會有收穫;如果用其他方法來代替,也會畫出一幅畫,但終究得不到正果。

筆筆分明只是其一,它後面還有一句:筆筆生髮。黃賓虹問的那個老人還有所保留了。筆筆分明中的一筆、兩筆,都在這裡擺著,它們沒有連接,沒有氣貫,都是死的。筆筆要生髮,落筆和落筆之間不能間隔太久,濃淡乾濕、枯潤急徐,在生髮過程中,畫面就變得豐富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畫畫,激情是很必要的。唐代杜甫的詩中寫過那麼多的畫家,每個都是大家。飲中八仙脫帽露頂,現在哪個畫家敢這樣呀?高官來了,你把鞋帽一脫,再開始作畫,這是不可能的。那個時代的人做得到。吳道子酒酣之後開始作畫,還要請裴旻舞劍,把劍拋到天上,然後用手一接,刷!這種事沒有激情做不到,這是大真、大美、大勇。換做是我,就這麼一下,扔上去了就跑到老遠的地方躲著了。否則,劍落下來扎到自己怎麼辦?那種淡定是大本事,就這麼一舉,飛劍就能入鞘。怪不得都說唐代有三絕: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舞,可惜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文字來發揮想像了。我注意到,凡是說吳道子作畫,都是每至酒酣才動筆。它給了我們一個信息:吳道子作畫必定是十分率真的,率真才能有激情。不是本真才能調動起激情;如果都是裝的,絕對沒有激情,沒有那種精神狀態。

激情是第一,然後才是理性。所謂「經意之極,若不經意」就是理性。傅抱石先生作畫也是先酒酣、先放縱,再小心收拾。收拾就是理性的——如果一味地放縱,那就成了塗鴉,不能用了。這個過程要有節,要有度,不管是潑墨的還是工細的,感性和理性都存在於其中。工細的也不能弱,也要有情,如果沒有情,畫出來的東西就是死的,說明畫家在理解的過程中存在偏差。

徐渭和八大開了近現代大寫意之門。實際上,從歷史上來講,寫意和潑墨都大有人在,只是傳世的作品特別少,無非就是梁楷、牧溪、林良、陳白陽(陳淳)這些人的作品。到了徐渭和八大,因為距離我們的時代比較近,所以從清代以來,學習他們的人也特別多,直接影響到揚州八怪風氣的形成。到了民國,更是形成了「窮山水,富花鳥」這樣一種局面——所有畫山水的,辛辛苦苦畫了幾張,不如人家畫花鳥的畫一張賣的錢多。花鳥畫在當時的流行,和當時的文化也有關係。

徐青藤的恣肆狂放,和他所處的時代以及個人的經歷是有關係的。八大則是蘊藉中正,又不失筆墨的放縱之處——他的放縱都是有法度的,拿捏得很好。這是八大山人的精妙之處。評論起來,八大要高過徐青藤。因為很多時候,徐青藤被他的很多不好的畫拖累了。有一些畫不講究,經不起看,這些東西影響了他。但是,他的才,在那一代人中應該是無人能比的。徐青藤詩文都好,也懂兵法,可惜生不逢時,受到朋友胡宗憲的牽連,都敢把釘子往腦袋裡面釘,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不過,這樣也好,他把這些精神情感沖泄到他的書畫中,也成就了他的書畫藝術。在他的影響之下,一下子就開啟了大寫意的畫法。那時候還稱作潑墨,寫意這個叫法到了民國才出現。

八大山人就不同。他出身於貴胄,學養深厚,而且明代滅亡的時候他已經滿十八歲了,是一個成年人了。由於教養良好,八大山人的學習得到了一條正途,學問也好,書法也好,各方面都很好,使得他成為在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一個人。新中國成立以後,很多人說八大山人是在反抗清政府統治,例如哭之笑之、墨點無多淚點多等等,他們用的都是階級鬥爭的說法。其實,八大的畫非常平靜、雍容、坦蕩,不像徐青藤的畫,多有不平之氣,「閑拋閑擲野藤中」,全都傾瀉出來了。八大山人畫的鳥、魚,眼睛都往上看,這是因為他有一種清高之氣,這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要把白眼看青天和階級鬥爭掛鉤,說什麼他是看不起清朝。現在,有很多東西都是別人附會上去的。附會非常多,我們要清理,很難。後人在寫一些文章的時候,反覆引證的,很多都是不實的東西。有些人要寫八大,但是資料本身就少,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一代一代的後人又誤後人。這需要一些真正的史學家出來澄清。

關於八大山人的畫風分期問題,很多人喜歡說他早年和中年還有憤懣不平之氣,只是到了晚年才逐漸平靜下來。其實,在晚明時期,各種繪畫都在變形當中,八大中期多用側鋒,肯定也受過「變形主義」的影響。他很早就開始注意到形式美的一種感覺,但他的側鋒用筆並不躁,而是很平、很靜。雖然形在變,早年畫的石頭用偏鋒,寫的字也很怪,精神卻是很靜的。不像徐青藤,寫得滿紙都是,而且行距很密,就像是要瘋狂的感覺。所以,有些時候就是修養時間不夠的問題。八大的早期和中期還是處於理解過程中,到了後來才主要使用中鋒,而且一改過去用熟紙的習慣。八大早年都是用熟紙,晚年都是用生紙。徐青藤多用熟紙,他的畫沒有滲暈效果,影響了水墨水平的發揮。石濤也多用熟紙,他說過一句話:「紙生漏墨,畫家之一厄也。」生紙並不好,用生紙是迫不得已。但後來慢慢發展為大家多用生紙。用好了生紙,很多水墨的韻味就出來了。但是,很多人沒有這個本事,不能駕馭。所以,生紙和熟紙直接影響用筆和風格。

關於畫家的稟賦,清代袁枚首提「性靈說」,講究「直指心靈,不拘格套」,簡單講來,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多閃光點,好玩。比如具有「童心」,愛好「玩石」,愛好「美色」,喜歡「美酒」等等,往往在其把歡之時,天機迥出,才技卓穎,而創傳世之作。吳老師是頗具才情的畫家,對此,您有何感受?

吳悅石先生:

其實,「性靈說」點出了一件藝術品的生命之所在——沒有性靈的東西不活潑,要把自己深層未開發的東西剝開,讓性靈出來。前人說的「蒙養生活」指的是一個很寬泛的道理,但在寬泛之中又需要自己去揣摩。包括玩奇石、玩花鳥蟲魚等,我們當然可以去指責,也可以不指責。關於過去那些舊文人的一套生活,歷代都有傳習。尤其是唐代以後,這些都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小紅低唱我吹簫」的詩句就反映出當時的這種生活;再如,蘇東坡帶一個朝雲,這在士人生活中都是很平常的。我們現在當然都要嚴格遵循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是受到抨擊的、是不正常的,但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蒙養,然後使性靈得以闡發。「靈光一現」就是說,突然間在某一件東西上、某一件作品、某首詩的一個字或者一句話上迸發出靈性,使物象活靈活現、不呆板、不刻板,不是那種平鋪直敘說出來的。這不僅把「性靈說」活化了,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在從事藝術創作的時候應該從何入手。

此外,也不要讓性靈蒙上灰塵,把性靈活脫脫地放出來,然後讓別人去認識,這樣的作品才有生機。現在,有許多作品都是一次又一次反覆地製作,這樣的作品就不見性靈。所以,提及學中國畫和學中國書法,我們應該著重學什麼呢?關鍵就是見「性靈」。見字見人,見畫見人,都是說要見到作者本人,要弄清楚一件作品究竟是怎麼回事就要見筆——假如一筆之中重複三四遍,那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就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在藝術見解和欣賞習慣上的不同。為什麼這樣的好作品少,這樣的人少?就是因為不見性靈,「作」的成分多。另外,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天分不夠,性靈也就出不來。學問不到那個層面就洒脫不起來,見人見事見物之後,都會變得拘謹。只有才分大的人才能活脫出來,這個出來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傳世的東西。

下方查看往期文章

Tips

下期精彩預告:

學術對話 吳悅石先生談畫家的思想與修養(三)

A

BOUTYIPIN

關於懿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懿品 的精彩文章:

TAG:懿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