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稱為「中國」的?

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稱為「中國」的?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知道一點,但卻很少有人了解真實的歷史進程。

大約在西周初年,第一次出現了「中國」這個詞——1963年,陝西省寶雞賈村出土了一口青銅酒尊「何尊」,上面銘刻有「中國」二字。但此時的「中國」指的不過是西周的京師。

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範圍持續擴大,所指涉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中原地區。進入大一統的秦漢之後,「中國」的範圍雖然屢有擴大,但基本仍然是指中原。三國時,東吳的孫權仍然稱中原的曹魏為「中國」。

這種狀況在晉代發生巨變。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日益強大,將中原漢族王朝趕到了長江以南,偏安南方的漢族王朝依然自稱「中國」,而佔據了傳統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 民族色彩在「中國」里就此被淡化,隨後完成統一的隋唐時代,已經把南方和北方都稱為「中國」,而且分別修了《南史》和《北史》;後來元朝修史之時,更是一視同仁,分別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

在南北關於「中國」的爭論中,歷史進入到明朝。此時,「中國」發生了另一個重大變化:它開始從一個文化、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國家概念。這個轉變,在外國人的著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從明朝後期開始,來華的外國人已開始廣泛地使用「中國」、「中華」、「中央帝國」一類的詞來稱呼這個東方的國度,而不是像稱呼「大唐帝國」一樣稱呼明朝為「大明」,稱呼清朝為「大清」。

中國人自己也逐漸習慣使用「中國」來指代自己的國家,比如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其滿文文本就自稱「中國」。但正如葛劍雄先生所指出的,外國人所使用的「中國」與清朝政府所使用的「中國」尚有區別:外國人只是在指稱一個國家,與我們今日說法國、英國、美國並無不同,但清政府卻把「中國」當做「中央帝國」的簡稱,其中依然蘊含著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

直到191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中國」才正式成為這個國家的名稱,一如美國之於美利堅合眾國、法國之於法蘭西共和國,僅僅是個簡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虎看娛樂 的精彩文章:

就武力而言,趙雲和關羽誰厲害

TAG:風虎看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