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家辟穀的前世今生

道家辟穀的前世今生

常說"不食人間煙火",神仙也。遠古時候,神話傳說里的人,不食五穀雜糧,卻能長生不老。眾多古籍中,都記載著"某位奇人風餐雨露幾十年,不僅精神抖擻,而且鶴髮童顏"的故事。

1.神龜長壽的啟示--以"氣"養生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顧名思義,就是不吃穀物來養生。據說,"辟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氣",是一個很常用的中醫術語,例如,"氣血"、"陽氣"、"痰氣"、"濕氣"等。發展到今天,還有一項中華絕學--氣功。那麼,到底什麼是"氣"?恐怕就沒多少人能說得清楚了。

中醫認為,"氣"的形成有三種途徑:一是先天精氣,它來自於父母,人自打從娘胎里出來,就自然有了"精氣",它主要存在於腎(也是中醫所說的"命門");二是後天水谷之氣,它來源於食物,水谷在人體消化吸收而形成,它存在於人的脾胃;三是清氣,它來源於空氣,是由呼吸進入人體的,存在於肺。

這三種氣,共同構成"元氣","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氣,它分布於全身各處。一旦元氣大傷,人就會生病。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氣"是運動的,它有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流走到臟腑就叫臟腑之氣,走到血脈內外就是營衛之氣,走到經絡則是經絡之氣等。倘若氣不順,人也就會生病,例如中醫中常說的"氣滯、氣結、氣悶"等。中醫還認為,精氣、清氣、水谷之氣在流動中形成臟腑經絡之氣後,可以轉化為人體活動的能量,可以更新充實人體的組織結構,並形成五臟六腑之精華在人體內儲存起來,這有點兒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新陳代謝"的意味。

正因為"氣"可以維持生命,所以《大戴禮記·易本命》中有這樣的論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吃肉可以讓人勇敢強悍,吃穀物讓人有智慧,以氣為食者長壽,不吃東西也不死,就成仙了。這是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穀食氣篇》,這是現存的最早的關於辟穀服氣術的著作。裡面就有一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第一次辟穀時,往往會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這時必須用"吹呴"(道家所謂呼吸吐納之術)食氣法加以克服。很顯然將辟穀與行氣聯繫在一起了。

而將辟穀術發揚光大,並由此流傳下來,應該歸功於道教。我們都知道,道教的創始人之一莊子在他的名篇《逍遙遊》中,描述了一種神仙般的自由生活,裡面就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語句。

據說,道教的辟穀,和觀察"烏龜長壽"有關。在動物界,烏龜的長壽那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千年王八"這一說法。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也有"神龜雖壽,猶有盡時"的詩句。道教認為,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食氣"。東晉時期著有《肘後備急方》的著名醫生兼道士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對俗篇》中有兩則辟穀的故事。其中一則是這樣的:

在某郡縣,有一個叫張廣定的人,在逃避戰亂時,將四歲的女兒藏在有豎洞的古冢中,只留下夠生存幾個月的乾糧和水。三年後回來,本以為女兒死了,去收她的屍骨時,卻驚喜地發現她還活著。一問才知道,斷糧後,她覺得餓,就學墓中的一個動物,伸伸頸、吐吐氣,就再也不覺得餓了。張廣定找到了那個吸氣的動物,原來是只大烏龜。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並不可信。而今天的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去看,會明白:我們所吃的食物,會通過消化、吸收,在人體內轉化為各種營養素,以維持生命。古人由於沒有"營養"的概念,把一切都歸結於"氣",這種看法並不準確。但古人所認為的,一旦人體中的某種根本物質(古人認為是"元氣")受損或運行不暢,人就會生病的看法,則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古人認為,最好的養生法是順應自然,讓"氣"順暢。也就是道教中所說的"無為",即減少人體的負荷,不讓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內,讓人體保持一種平衡、正常的狀態,這樣人自然就不生病了。

2.負荷太重,人就會生病

辟穀術原本是道教用以修鍊成仙的一個法術。道教的基本觀點就是"無為"。其實,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即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莊子還認為養神之道,貴在無為。《莊子·刻意》篇中有一句話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此養神之道也。"

用更通俗的話講,道教認為,人吃了五穀雜糧,尤其是亂吃多吃,會在腸中積結成糞,在體內留下太多垃圾,垃圾發酵則自然生病,輕則頭疼腦熱,重則要人小命。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對策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主食。更有人認為,居青山之側碧水之畔,朝吸晨露暮飲清風,可以保持身輕體健,長壽延年,甚至得道成仙。

關於這點,《黃庭內景經》中有這樣的話:"百穀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道教還認為,人體中有三蟲,邪欲而無法成仙,而它是靠谷氣生存的,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除掉三屍,就必須辟穀。

必須承認,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出於對"生命有限"的恐懼,而被迫做出超常甚至反常的舉動。這有迷信的意味,但也因此發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養生法。例如,順著走的人不能擺脫死亡的宿命,那就來個倒著走。而今天的科學已經證明了,"倒行"的確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儘管"三蟲"和"辟穀可以成仙"的說法並不科學,但負荷太重人會生病,已經被科學界所公認。

人是依靠糧食而生存的,糧食到底對人體是有益還是有害?是該多食還是少食?很顯然,古人的辟穀實質上就是強調"少食"。呂祖純陽有這樣一句話:"欲要長生,腹中長清;欲要不死,腸無渣滓。"在古籍中,有很多關於辟穀的奇人異事。例如:《人間》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春秋時,有個叫單豹的魯國人,他居住在深山中,喝溪水,不穿衣,不食五穀,70歲時,還像童子一般年輕,這是史籍中所記載的最早的辟穀實踐者。

《漢武帝外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看上去氣色極好,慢走時都比馬還快,力氣比好幾個人合起來還要大。

《後漢書·方術傳》中:(郝)孟節能含棗核,不吃食物,並維持了五年十年。

曹植《辯道論》中:郗儉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

名醫葛洪也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內篇·雜應》中說:我經常看見斷谷兩三年的人,都身輕體健,氣色好。他還舉了兩個例子,三國時候一個叫石春的道士,在行氣為人治病時,經常連續一個月或百日不吃糧食,只喝兩三升水,但氣色更好,氣力和以前一樣。有個姓馮的人,只吞氣,斷谷已三年,每天挑擔子上山,也不感到疲倦

《雲笈七籤》中說,孫游岳斷食,只服用仙丸,長達六十七年,看上去神清氣爽《南史·隱逸傳》中說,南嶽道士鄧郁斷谷三十多年,只喝澗水,吃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

《北史·隱逸傳》中說,陳道士絕粒養性,只吃松子,身體極好,嚴寒時都不需要穿棉衣。

《舊唐書·隱逸傳》中說,唐道士潘師正居住在嵩山二十多年,只吃松葉,飲水《宋史·隱逸傳》中說,宋初道士陳摶服氣辟穀二十多年,每天只喝幾杯酒。

《宋史·方技傳》中說,趙自然辟穀,神氣清爽,聞到熟食就想吐,只吃生果,飲清泉。

從春秋一直到宋,斷谷的道士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辟穀並不是什麼都不吃,而只是少吃,不吃主食。雖然這些故事並不完全可信,但至少說明,古人雖然不懂營養學,卻已經意識到,人體負荷過重,體內垃圾過多,就會生病。聯想一下今天的富貴病,大都是營養過剩所造成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流傳了幾千年的"辟穀"術,的確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養生法。它在近幾十年來重新風靡全球,是中國傳統養生法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

道家

傳承道家思想弘揚道教文化

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一一起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辟穀 的精彩文章:

一位隱士關於辟穀養生的真知灼見,值得你借鑒!

TAG:辟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