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最喜歡的事,居然與毛澤東的職業理想一樣,是去辦教育!

蔣介石最喜歡的事,居然與毛澤東的職業理想一樣,是去辦教育!

選自《蔣介石在台灣》第二部「島內建設和新風暴」, 陳冠任著 東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重慶談判時期的毛澤東與蔣介石

眾多周知,蔣介石老對手毛澤東是師範生畢業,曾經在湖南一師附屬學校當過教員,一生醉心教育。1921年年底,毛澤東補填「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調查表」時,在「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欄中填寫「教育事業」四個字;成為黨的領袖後,他多次談到自己當教師的志願。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對女兒李訥說起過自己的三大職業理想,一去當教員,二、「做一個肥皂製造專家」,三、「當新聞記者」。首選是教育,是當教師。

蔣介石一生征戰,86歲人生中,除童年少年和晚年外,打仗長達60年之久,那麼他職業理想是什麼?有趣的是蔣介石最喜歡的事,不是打仗,也不是搞建設,居然與毛澤東一樣,是去「辦教育」!陳冠任著的《蔣介石在台灣》第二部「島內建設和新風暴」(東方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對蔣介石這個職業願望進行了一些敘述,水煮君摘錄如下:

蔣介石放不下「反攻大陸」的心思,反反覆復地熄戰又主動挑釁,樂此不彼。這是他多年反攻的潛意識作怪,也是在丟掉大陸後不甘心的體現。於是,寓居美國的一些反蔣人士就說,蔣氏天性好戰,生平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打仗。那麼他最喜歡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打仗呢?在他身邊的人卻有不同的認識。

張其昀(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就是有著這樣不同認識的人之一。按照他的理解,蔣介石有自己想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辦教育。

一次,蔣介石從「總統府」回陽明山官邸去。張其昀與他同車陪送。在路上,蔣介石問他道:「你知道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嗎?」

張其昀如實回答說:「不知道。」

蔣介石告訴他說:「我最歡喜的事,就是辦教育。我在住的地方,總想開創一所學校。」(註:此語見張其昀著:《總統蔣公與華岡的永憶》。)

張其昀記住了他的這個心愿。因為他本人就是大學教授出身,大陸時期在多所大學裡教過書,當過教授,當過系主任,也當過院長,對於辦教育很有經驗,便暗地決心去做。

敗退到台灣後,蔣介石檢討大陸失敗,認為教育失敗是其中最大原因之一。他雖然採取了一些加強教育的措施,但這些年來,教育部門除在學校推行了軍訓制度,對高中以上學生實行軍事管理外,在其他方面並無大的進展,尤其是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台灣教育的受眾和質量上幾乎毫無進展。「黨棍」出身的教育部長程天放除推行所謂三民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外,1954年又恢復了一度撤銷的教育部訓導制度,派員「負責策劃改進各級學校之訓導工作」,做著加強師生思想禁錮的工作,台灣省教育廳設立學校訓導小組,各級學校設立訓育委員會、訓導會議和訓導處。並且,所有的訓導人員都是「對於立國基本之三民主義有堅定信仰,兼有行動表現者」,即「忠誠的」國民黨黨員充當。這些禁錮思想的做法,無疑是教育大忌,反而使得台灣的教育更無起色,死氣沉沉。

這種狀況讓大陸時期從事過教育工作的人很是擔憂。張其昀也是深有體會的有識之士之一。1954年3月份,由於國民黨系王民寧在台北市長選舉中失利,張其昀在黨內一派聲討聲中辭去中央黨部秘書長,不久蔣介石就召他到「總統」辦公室談話。其中,蔣介石詢問他:「你想擔任什麼職務?」

張其昀不是那種官癮很大的人,回答說:「『總統』想在住處辦學校,我願意從事這份工作。」

他希望去辦教育,從事自己的老本行。蔣介石表示贊同,遂決定由張接替程天放出任教育部長。俞鴻鈞組閣時,在蔣介石的親自安排下,張其昀位列教育部部長,由抓黨務轉而抓教育。程天放丟了部長官職,則跑去美國講學了。

張其昀上任後,6月份,蔣介石再次召見他,詢問教育實施方針,當面要求他講講教育部的工作計劃。張其昀就任部長之後,很快對教育工作有了一個比較全盤的考慮,當即對蔣介石報告了十項計劃,其中四點設想最為突出:

一、恢復「國立政治大學」。

二,恢復「國立中央圖書館」。

三、在大學研究所創設博士學位。

四、興辦國民學校師資訓練。

這四點設想是張其昀針對台灣教育貧乏狀況而開出的良方,當場獲得蔣介石的許可。蔣介石還指出說:「我認為第四點尤其是根本要圖。」——他更著意國民教育。

大學教授出身的張其昀著意的還是大學教育,報告說:「目前大學師資缺乏,亟需建立研究所,授予碩士與博士,此亦可自政治大學做起。」

蔣介石很高興地問道:「校長為何人?」

張其昀說:「我保舉陳大齊先生。」

蔣介石點點頭,對此表示首肯。

召見張其昀後,蔣介石特地關照新任「行政院長」俞鴻鈞對張其昀興辦教育的工作予以支持。

此時台灣名副其實的大學只有一所,即台灣大學,其他大專院校也不多,僅有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和幾所專科學校。通過張其昀的努力,在蔣介石親自關懷之下,一度消失的「國立政治大學」在台灣恢復了。事實上,張其昀出任教育部長和「國立政治大學」的復校,標誌著台灣的高等教育開始邁入一個較快的復甦階段。

在復校的同時,台灣其他高等教育改革也開始了起步。1954年以前,台灣各大專院校每年招收學生,都是各自辦理或少數幾個學校聯合招考。這種單獨進行的招生辦法使得考生重複報考,首先是浪費學生時間、金錢和精力,被家長罵為「捉弄人」;對學校來說,也因為各自出題,各自招生,導致貪腐,並且各校考題難易不一,對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也大有影響。這些問題招致學生和輿論不滿。為此,張其昀施行國立台灣大學等四所大專院校聯合招生考試,隨後,聯考又擴大到五所高校,消除了不少的弊端。自1956年開始,台灣正式實行高中畢業會考暨專科以上入學聯合考試,台灣人稱之為「大專聯考」。

台灣教育的起步,是蔣介石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後建設台灣的另一個舉措。事實上,教育工作的恢復,為以後台灣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上班族易發胖、脫髮、口臭、犯困?那是體內濕氣太重!一天兩包,一個月讓您輕鬆祛濕健脾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