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人形機器人至今仍難以實用?

為什麼人形機器人至今仍難以實用?

源SingularityHub譯熊輔良

當你想像一個機器人的時候,一般腦海里都會出現一個光滑金屬的人形機器人。然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機器人並不長這樣,而是有著為一個特定任務定製的外形。在我們的文化觀念里,機器人的外形來源於捷克的一部話劇:羅莎的全能機器人,在劇里被賦予了人造人的角色。

人類對機器人的想像一直都非常誘人,至今還在持續不斷地創造出類似科幻小說裡面的機器人。最近,這個領域的一個資深競爭者帶著一個新模型回來了:豐田 Toyota 發布了一個叫 T-HR3 的人形機器人,這個人形機器人看起來相當靈敏,抓力也很好,這個程度上的靈活度讓它的行動看起來很接近人類。這個人形機器人是通過一個由人類用戶操作的遠程控制系統來運作的,通過在框架上施加不同壓力值來控制機器人的四肢。用 VR 頭套來顯示周邊景象,使得用戶可以遠程控制機身。豐田的官方發布中沒有提到標價,但可以想像,除非是億萬富翁,一個控制系統如此複雜的機器可能不會出現在你的聖誕節禮物清單里。

豐田對機器人技術不算陌生了,他們已經發布了一系列的協作機器人,在樂器演奏方面有著奇異的吸引力,不過在其他方面沒有顯示出太多能力了。鑒於除了自動演奏達芬奇幾百年前的樂曲,並沒有太多除此之外的能力,它們很快就消失了。根據名字來看,T-HR3也屬於這樣一個系列,雖然推出時間在 ASIMO 出現的 2003 年後沒多久,但本質上,這個比之前的模型似乎都要好很多。

豐田早年推出的 HSR-2 是一個不具備人形的機器人,但是更加實用。 HSR-2 是一個用輪子移動的簡單的機械臂。它讓人聯想到夢想工廠創業者 Willow Garage 推出的早期的機器,比如PR-2。這種價格實惠、能用輪子移動,能抓取物品的機器人,不需要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發展還算比較成功。

當世界級的機器人大賽,機器人世界盃足球錦標賽,在尋找一個機器人管家競賽的平台時,他們就看中了 HSR-2 的物品操作能力。HSR-2 在老年和傷殘人士護理工作上試行了五年,但是在五年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接納度。這意味著可能世界上最成功的多功能人形機器人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滿足期待的機器人。而豐田在放棄這個項目數十年後,似乎又想回到人形機器模型上,這實在讓人覺得好奇。

而T-HR3究竟是做什麼用的,這是最讓人搞不懂的,也是作為對於人形機器人普遍的疑問。

讓一個人類遠程操作的方式,繞過了很多複雜的問題。由人類來處理所有的感應器、做出決策、計劃和操控,也解決了機器學上的最難的問題。但是裁剪掉了自主權的 T-HR3,也喪失了很多實際用處。因為不能獨立運作,精度不如人類,而成本卻可能比人類還高,在什麼場景下會需要用到這樣的機器人?也許有一天,這個機器人會進化出自主能力,人類只需要在機器出緊急故障的時候,去使用操控系統來控制這個機器。豐田的新聞發布中聲明,這個機器人可以在家庭、醫療設備、建築工地等容易受傷害甚至外太空的場景,安全地協助人類工作。但實際上,很難在家裡或者醫療場所找到一款價格經濟甚至稱得上實用的機器人。而且,這些機器人看起來也沒能達到能在災區或者外太空使用的強度。這些任務已經被討論很很長時間,然而被證明有能力接受這些挑戰的只是鳳毛麟角。

照片來自:Toyota

T-HR3 這個機器人的設計就是協助人類工作。1.5 米的身高、75 公斤重量和 32 度轉動的軀體角度,更像是為了模仿人類動作而設計的,而不像ATLAS那樣強勁到足夠應付戰區的惡劣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它更接近 Rethink Robotics 之類的協作機器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安全屬性,包括力敏反饋機制,來減少對人類的潛在危險。可以在銷售視頻中看到,這種機器人的重點放在精細的工程應用上,這個機器人在擺出一些優雅的類似瑜伽的動作前,腿部有平衡的動作。這意味著,這種機器人的一個可能應用方向,是老年護理,鑒於豐田之前就已經用 HSR-2 涉足過這個領域。

人形機器人保持如此難以捉摸卻充滿誘惑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一個簡單的認知錯誤。我們做了兩個不好的假設。一開始,我們假設已經有一個人形機器人,有著充分靈活的關節,還有一點AI學習能力和一些預置好的程序動作,轉眼間它就可以做任何人類能做的事情。當你看著這樣一個移動自如,看起來像人的機器人,似乎最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這樣的機器人已經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現實是,遠遠沒那麼簡單。

我們還做了相反的假設:當我們最終可以用機器來代替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來完成我們之前所需要完成的一切任務。也許,現實中,機器人和 AI 的未來就是現在這樣零碎的,有著專門的演算法和特定機器,逐漸學習實施人類能想到的一切任務,並不需要看起來讓人類信服。

T-HR3 完全有可能是作為機器學習的平台,朝著未來研究的方向發展,而並非嘗試作為一個開箱即用的全能機器人,它會逐漸從人類控制者身上進行學習。這樣,我們就能通過讓機器模仿人類來探索人類教會機器能力的極限,這種方式跟神經網路測試訓練演算法數據的探索過程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機器能做人類能做的所有事情,但是讓各個能力方向的機器人分工協作,幾乎能完成人類想要它們做的大部分的事情了。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類似豐田這樣的新機器人,可以盡情驚嘆於它的技術能力,並大膽思索這到底是一個噱頭還是代表著機器人進一步邁向代替人類之路的革命性的一步。只要記住,不管現在的機器人算不算得上貼近人類的機器人,我們都已經往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END-

譯者 熊輔良

語音智能行業解決方案PM,最開心的就是能推動最新的技術為更好的生活服務~

了解如何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象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人類是獨一無二的?

TAG: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