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增:胸浴雨露,筆寫春山——略談宋文治同志的藝術道路
編者語:1982年,宋文治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首次個人畫展,「小潑彩」作品正式亮相,馬鴻增寫《胸浴雨露,筆寫青山——略談宋文治同志的藝術道路》一文,評述了畫家當年的新作。在馬鴻增看來,研究新金陵畫派,必須研究宋文治,研究宋文治,必須研究新金陵畫派。他認為,宋文治「以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豐富了畫派的整體風貌,以其永不滿足的創新精神而成為80年代中期以後新金陵畫派的中流砥柱,在20世紀中國畫歷史上佔有重要席地」。
宋文治同志是人們熟悉的山水畫家。多少人被他筆下的那些意境深邃、清新淳美的作品所陶醉。最近在南京舉行的《宋文治畫展》則是集中了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宋文治的藝術成就是怎樣取得的?他自己說:「沒有黨的教育和培養,就沒有今天宋文治的山水畫。」這確實他的由衷之言。
《輕舟已過萬重山》88.5×60cm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宋文治的藝術發展經歷了一段刻苦自學、探索前進、不斷創新的道路的。一九一九年,宋文治生於清初婁東畫派的發源地太倉縣。他從小喜歡繪畫,後來靠親友的資助進了蘇州美專,僅半年,就因經濟中斷而輟學。此後十多年,他一面從事中學美術教育,一面自學山水畫。這期間,他曾問道於前輩畫家朱屺瞻、陸儼少,相互切磋;又先後從張石園、吳湖帆兩先生學畫。他由臨摹「四王」而上溯宋元各大家,逐步掌握了傳統山水畫的基本技法規律,但還談不上個人風貌。
《新安江上》1980年
直到解放以後,在黨的關懷下,宋文治的藝術才能方得真正發揮。一九五七年,他調進江蘇省國畫院,有了向現實生活學習、向大自然學習的優厚條件。特別是一九六零年,他和傅抱石、錢松喦、亞明等一道,參加了歷經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飽覽祖國壯麗山河,瞻仰革命聖地,目睹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面貌,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行萬里路」的壯舉,成為他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他滿腔激情地踏上了山水畫創新之路。一批洋溢著時代精神的佳作問世了;腰斬黃河的《山川巨變》,立意新巧的《廣州造船廠》,明麗如詩的《江南春朝》、《新安江上》……,六十年代,宋文治已經形成了清新、雋秀、空靈的個人風格。
《山川巨變》77×98.5cm 1960年
正在宋文治藝術突飛猛進之時,十年動亂襲來了。整整六年,他被剝奪了提筆作畫的權利。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他重新沐浴著陽光雨露,也重新煥發了藝術青春。這幾年,他一直以「奪回失去的時間」為銘言,多次長途跋涉,師法造化,感受四化建設的生活旋律,力求多變,畫好。在藝術風格上,又興緻勃勃地探索「變法」,秀逸中融入了渾莽生動的氣韻,意境更為濃醇,筆墨趨於雄放。氣勢磅礴的《茨坪常青》、《梅園長春》,奇峰迭出的《黃山雲起》,跌宕頓挫的《廬山飛瀑》,構圖優美的《雷鋒舊居》,幽靜怡人的《李花春雨江南》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他在藝術手法上廣收博採,或骨法用筆,或沒骨造型,或兩者摻用,各有千秋;潑墨潑彩,變化微妙,取法無常,風貌多姿。這是宋文治不斷探索前進的標誌。
《廬山飛瀑》1978年
宋文治先後去香港、日本、新加坡舉辦畫展,去年又在北京辦個人畫展,均獲盛譽。他的《輕舟已過萬重山》被選送參加了著名的法國沙龍展覽。但他並不滿足。他說:「在黨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我要進一步學習,深入生活,在我花甲之年,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為人民服務,為四化建設服務。」
該微信所有文圖版權歸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所有,
轉載與引用請標明出處,謝謝合作。


TAG: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