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跌宕起伏!揭秘美國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偵察與博弈

跌宕起伏!揭秘美國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偵察與博弈

原標題:鉤沉 | 跌宕起伏!揭秘美國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偵察與博弈

洲際彈道導彈與核武器是一個國家能夠在國際上與各個大國得以平起平坐的關鍵支撐力量。如今,洲際彈道導彈的設計細節、試驗過程和投擲能力成為了世界多個核大國所密切關注的對象。

本文將與大家一起回到冷戰時期,去回顧那段美國情報部門為了獲取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發展進度和研發細節,做出種種努力的跌宕起伏的歷史,以一段高空偵察機與地面發射場的攻防對抗和監視與反監視的博弈來展示在洲際彈道導彈分析方面,除彈道計算外的另一條戰線:情報工作。

文 | 邢強博士

蘇聯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蘇聯是在1946年開始擁有成體系的導彈與運載火箭設計生產系統的。

到了1948年,以科羅廖夫為總設計師的蘇聯導彈研發團隊研製出了R-1彈道導彈。後來又有了R-3彈道導彈。27米長,直徑2.8米,起飛重量為7.2噸的R-3導彈可以打擊到3000公里之外的目標。

當時,將人類第一顆衛星送入太空的夢想在美蘇等有能力發展遠程彈道導彈的國家中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美蘇兩國在二戰之後的對抗也愈發明顯,發展能夠從各自的本土打擊到對方領土的彈道導彈的任務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一開始,蘇聯方面有工程師提出,將3枚R-3彈道導彈並聯起來發射的話,可以實現將衛星送入太空的要求,也能打到美國本土。

但是,科羅廖夫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蘇聯需要一枚更大的導彈,這枚導彈不僅僅可以滿足打擊美國本土的需求,更能夠在將來把衛星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把探測器送上月球、金星和火星。因此,無論是導彈還是火箭,要做,就做個大的!

競賽於是,從1953年開始,整個團隊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個名為R-7的導彈上。

1957年,R-7導彈經過工程師們4年的努力,終於橫空出世。

▲圖為矗立在發射場的R-7彈道導彈。

能夠攜帶核彈頭的導彈成為了核威懾力量的中流砥柱。按照大部分工程師認同的觀點,當一枚彈道導彈的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時候,就可以被稱作洲際彈道導彈了。美蘇當時基本上都具備了發展這種武器的條件,所以,逐漸地,爭奪第一的競賽開始變得白熱化了。

1957年4月,一輛專列將R-7彈道導彈運送到拜科努爾發射中心附近。1957年5月15日,導彈發射。

但是,在飛行了88秒之後,導彈突發故障,隨後,第一枚試射的R-7導彈墜毀在400公里外的沙漠上。

而這些活動,早已被美國盯上了。

GIF

▲圖為從天上拍攝的R-7彈道導彈位於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的發射塔架。這張珍貴的照片來源於美國中央情報局。

該照片由飛臨拜科努爾上空的一架剛剛入役的U-2偵察機拍攝。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尋找蘇聯的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發中心和發射基地。

終於,在1957年,趁著蘇聯的導彈試射活動開始密集出現的時候,美國的高空偵察機發現了位於丘拉塔姆小鎮旁邊的這個發射中心。

蘇聯第一次試射的失敗讓美國人感到機會來了。1957年6月初,一枚美國宇宙神彈道導彈拔地而起。美國康維爾飛機公司與1948年和1949年之間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該公司沒能說服美國空軍進行支持。

但是,他們認為值得一拼,因此決定自籌經費繼續進行研發。可是,導彈發射後不久,就爆炸了,沒能飛出洲際彈道導彈要求的飛行彈道。

1957年6月11日,得知美國人也在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驗的蘇聯人再次進行了一枚R-7彈道導彈的試驗。不過,這一次比上次的飛行時間還要短。導彈升空後33秒,就出現了難以控制的滾轉,在空中解體爆炸。

1957年8月21日,第3枚R-7彈道導彈被運往拜科努爾的發射架。當日,導彈從拜科努爾升空,衝出稠密大氣,飛出了漂亮的亞軌道彈道,然後,導彈的彈頭再入大氣,一頭扎進了太平洋。

5天後,蘇聯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命中6000公里外的預定海域。

從此,洲際彈道導彈這類飛行器正式誕生了。R-7,這款初出茅廬的導彈使蘇聯成為了世界上最早掌握洲際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

R-7洲際彈道導彈全長34米。

芯級直徑3.02米,重280噸。

其設計最大射程為8800公里,圓概率誤差為5公里,能夠攜帶一枚TNT當量為300萬噸的核彈頭。

不甘心的美國人在1957年到1958年6月,共進行了8次試射,其中有6枚導彈在發射台上或者升空後不久爆炸,其中2枚試射部分成功,最遠射程為966公里。後來宇宙神的射程達到了14480公里。

總統

就像在賽跑過程中,運動員通常忍不住去看看對手的情況一樣,處在鐵幕兩側的美國和蘇聯,也在千方百計地想著去獲取對方洲際彈道導彈發展的情況。

畢竟,雙方都擔心對方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能夠對自己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小火箭畫了兩張圖,或許能夠表現兩大對立集團的心中所想吧:

於是,在洲際彈道導彈技術上稍微落後的美國率先動手了。

他們派出了U-2高空偵察機。

1957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親自出面,請求巴基斯坦提供白沙瓦軍事基地,以便讓從美國本土起飛的U-2高空偵察機在這裡降落,然後伺機而動,從白沙瓦起飛去偵察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基地。

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相較於美國本土來說,距離蘇聯的任何一個軍事基地都近得多。

在群山環抱的軍事基地中悄然起飛的偵察機爬升後,就能進入一個很難被當時的戰鬥機所攔截的高度,然後酣暢淋漓地進行高空拍攝了。

嘗試

通過3年的規劃和建設,白沙瓦軍事基地已經擁有了足夠讓U-2偵察機起降的基礎設施,並且有了大功率的加密信號收發設備。

1960年4月9日,一架美國中央情報局下轄的U-2C偵察機趁著夜色從白沙瓦軍事基地悄然起飛。

這架U-2偵察機在帕米爾高原上空盤旋一圈後,轉而航向西北,直插蘇聯塞米巴拉金斯克。這是蘇聯最為重要的核試驗基地。

行動悄悄進行著。不過,U-2偵察機侵入蘇聯領空247公里的時候,蘇聯國土防空軍的雷達就發現了它!

1960年4月9日凌晨4點47分52秒,蘇聯軍方的攻擊命令正式下達!多架米格-19戰鬥機和蘇-9截擊機迅速出動,升空攔截U-2高空偵察機。

但是,U-2高空偵察機採用了多項當時極其先進的技術,實用升限達到了27430 米。U-2偵察機的飛行員在座艙內需要穿上類似宇航服的專用飛行服。

而當時的米格-19戰鬥機的升限為17500米,蘇-9截擊機的升限更是只有16760米。

蘇聯派到空中試著進行攔截的戰鬥機爬到實在爬不動的高度時,與U-2偵察機還有將近10000米的高度差,實在是難以用機炮實施打擊。

於是,這架U-2大搖大擺地飛到了蘇聯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基地上空。

1949年8月29日,蘇聯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爆了它的第一枚核裝置。這顆當量為2.2萬噸TNT的原子彈標誌著蘇聯成為了擁核國家。

這架U-2偵察機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武器試驗場上空飛過後,轉而向東北方向飛去,直奔蘇聯多隆基地。

1960年4月,從白沙瓦基地起飛的U-2偵察機為什麼要去多隆基地上空呢?

因為根據美國情報部門得到的消息,蘇聯在1956年服役了一款新型的戰略轟炸機。

當然,在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那款傳說中的轟炸機的確是存在的。她就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在役的大型四發渦輪螺旋槳掠翼遠程戰略轟炸機:圖-95。

不知是出於對圖波列夫老爺子的出生地的尊敬還是出於對這款戰略轟炸機的敬畏,美國情報部門賦予該轟炸機一個響亮的名字:熊。

▲圖為美軍對蘇聯多隆基地的航拍照片。

截取放大後,我們可以看出成排的圖-95熊戰略轟炸機。

然後,這架U-2偵察機轉而向西,邊搜索邊拍照。

它來到了拜科努爾發射中心!

GIF

就這樣,U-2高空偵察機在1960年4月9日的這次行動中,先後偵察了蘇聯的核試驗基地、圖-95戰略轟炸機基地和拜科努爾發射中心(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場)。

當天11點32分,U-2高空偵察機飛出蘇聯領空後,成功著陸。

冒險

美國情報部門仔細判讀了蘇聯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的照片後,標定了發射場的初始坐標。

他們重金邀請了美國的彈道計算專家,以便取得與這些年偵測到的蘇聯彈道導彈發射活動相對應的分析。

分析結果令美軍大吃一驚:部分彈道計算結果與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的坐標非常符合,但是,另有一部分彈道的計算數據與照片給出的坐標截然不同。

彈道分析專家給出了一個猜測:蘇聯不止有一個拜科努爾發射中心,他們應該還會有其他的洲際彈道導彈和間諜衛星的發射場!

美國情報部門信任彈道計算專家,他們快速發起了新一輪的U-2高空偵察機的行動。

這次行動的規劃路線是:從巴基斯坦白沙瓦軍事基地起飛,飛掠鹹海上空,然後飛往車裡雅賓斯克州一處疑似有鈈精鍊廠的地區。

緊接著,飛機轉向西北,冒著巨大的風險,來偵察彈道計算專家認為有可能有新的導彈發射基地的普列謝茨克地區。

最後,偵察了摩爾曼斯克港後,在挪威的軍事基地著陸。

這次行動,U-2偵察機有一段航線是向普列謝茨克飛,但是容易被誤認為是向莫斯科飛的。而且途中要飛越情報部門認為已經具備作戰能力的新型地空導彈的部署陣地上空,風險非常大。

1960年4月28日,也就是上一次的U-2偵察任務圓滿完成17天後,飛行員鮑爾斯奉命乘坐C-130運輸機前往巴基斯坦白沙瓦軍事基地。

一架U-2偵察機也從土耳其因切立克空軍基地起飛,前往白沙瓦軍事基地。

1960年4月29日上午,鮑爾斯從白沙瓦軍事基地起床。當他準備登機執行任務時,突然被告知,飛行路線有可能已經泄露。當日計劃取消。

1960年4月30日,飛行員鮑爾斯再次來到任務報告室,等待命令。

命令傳來:昨日的飛行路線泄露的說法依據不足,可以按原計劃執行偵測任務。

鮑爾斯開始準備呼吸純氧,以便排出體內的氮氣,減低出現致命的減壓症的概率。

然而,基地突然颳起狂風!遮天蔽日的沙石讓整個基地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中。

為了減輕重量,U-2在製造上採用了很多滑翔機技術,機翼和垂直尾翼只以扭力螺栓安裝於機身,機翼也沒有像傳統飛機那樣穿過機身以增加強度。每邊機翼下都裝有1個鈦金屬制的滑橇,以便在著陸時保護機翼。

因此,U-2高空偵察機抗側風能力非常弱。在大風環境中,是不能完成正常起降的。

於是,行動被第二次推遲。

瘋狂

1960年5月1日,天氣轉好。鮑爾斯再次呼吸了1小時純氧後,登入U-2偵察機,從白沙瓦起飛。

1小時後,美軍高層很多軍官開始有了不詳的預感。因為一條密電碼剛剛傳來,只有一個單詞:蜜獾。

這個詞,意味著潛伏在莫斯科的情報人員已經認定此次的偵察路線泄露。

但是,覆水難收。而且當時人們堅信,U-2偵察機的飛行高度遠遠高於蘇聯任意一款在役戰鬥機的升限,根本不用有任何擔心。

基地一位上尉甚至說過:「就算我們在報紙上提前1個月刊載出飛行路線,蘇聯人也實在是沒有辦法。」

實際上,蘇聯人有辦法。

在1960年4月9日上午被一架大搖大擺地偵察了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的U-2偵察機羞辱後,蘇聯軍方給空軍下達了改進戰鬥機的死命令。

多架蘇-9截擊機被突擊改造:幾乎拆卸掉了所有非關鍵的零部件,連機炮都拆走了。

這些大幅減重後的蘇-9截擊機採用瘋狂的飛行方式:在平流層底部猛然加速到2倍聲速後,迅速拉起,以動能換高度,將原有的16760米升限大幅提升到21500米。

U-2高空偵察機的實用升限達到了27430 米。但是,在實際進行偵察拍攝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在21000米的高空努力做勻速直線飛行。

這樣看來,改進後的蘇-9截擊機還真的有可能與U-2偵察機一戰。

但是,為了達到這樣的飛行高度而拆掉機炮的蘇-9拿什麼來打擊U-2偵察機呢?

答:撞擊!

在1959年剛剛入役的蘇-9,就這樣在1960年,也就是入役不到1年的時候,完成了人操導彈式的改進。負責改進這款截擊機的工程師在起落架艙蓋內,寫下一句話:

「記住!永遠不要羞辱一位哥薩克!」

1960年5月1日清晨,就在很多人為了慶祝國際勞動節而享受假期的時候,蘇-9截擊機編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在高空呼嘯而過。

亞聲速、跨聲速、超聲速!2倍聲速!

蘇-9拉起,真的就飛上了2萬米的高空。飛行員緊張又細緻地觀察周圍的天空,但是,沒能發現U-2偵察機。

當時的雷達性能有限,只能給蘇聯飛行員們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而蘇-9是憑藉在低空迸發的高速度臨時衝上2萬米高空的。註定在這個高度呆不長久。

在20秒短暫的停留後,蘇-9截擊機機身抖動,發動機發出聲嘶力竭的吼叫後,機頭猛然朝下。飛行員眼前一片血紅,這是飛出大負G過載機動時,血液湧向大腦和眼底的一種現象。

蘇-9沒能發現U-2。

原來,鮑爾斯生性謹慎,他沒有像他的同事那樣大搖大擺地在蘇聯領空橫行,而是小心翼翼地只在任務需要的時候降低高度進行拍攝,在其他地方則把飛行高度提升到25000米以上。

鮑爾斯已經飛在向普列謝茨克地區進發的航線上了。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再過2小時,他將會在挪威博德基地平安著陸。

然而,此時U-2偵察機內的警報聲突然大響!

他被薩姆-2導彈系統的扇歌雷達鎖定了。

薩姆-2導彈,在蘇聯叫做S-75地對空導彈。該導彈是拉沃契金設計局的扛鼎之作。1954年10月啟動立項。

1957年5月1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慶祝國際五一勞動節盛大閱兵式上,該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這是薩姆-2地空導彈的一個發射陣地。每個發射營配備6枚導彈,呈六邊形布置。

在1960年5月1日這一天,某蘇聯導彈發射營的戰備紅色電話突然響起!

那該死的U-2偵察機又來了!

發射營營長果斷髮出命令:導彈齊射!

伴隨著陣地里「烏拉」聲的震天怒吼和導彈點火的烈焰,3枚薩姆-2導彈直衝雲霄!

為什麼是3枚?

答:一台扇歌雷達只能同時為3枚導彈提供製導支持。

5秒後,3枚薩姆-2導彈直徑0.65米的助推器脫落,上面級液體火箭發動機點火。發煙硝酸與煤油的燃料組合讓導彈噴出了濃郁的紅煙。

鮑爾斯知道薩姆-2導彈的厲害,他趕緊做出機動,並利用飛機上的干擾機發出干擾信號,試圖躲避薩姆-2導彈。

35秒後,蘇聯導彈發射營營長看到雷達屏幕上的亮點並沒有按最優制導指令來飛行。他果斷下達命令:

再發射3枚導彈,同時立刻通知臨近陣地!

於是,又有3枚薩姆-2導彈拔地而起,直奔U-2偵察機飛行航跡的前方。

鮑爾斯目睹細長的薩姆-2導彈像尾部噴火的電線杆一般,直直地向他飛來。

他轉向左,導彈們就轉向左,他向右急轉,而導彈好像能猜到他的想法似的,早早地轉向右方。

但是,鮑爾斯依然憑藉自己高超的駕駛技術,奇蹟般地躲過了6枚薩姆-2導彈的追擊!

此時,鮑爾斯駕駛的U-2偵察機已經飛到了葉卡捷琳堡市西邊67公里的地區上空。

鮑爾斯剛要鬆一口氣,慶幸躲開了6枚赫赫有名的薩姆-2地對空導彈,警報聲再次響起!

這一回,又有8枚薩姆-2導彈從多個方向向U-2偵察機撲來。

薩姆-2導彈的戰鬥部足足有195公斤重,裡面有135公斤的炸藥。在高空,大氣稀薄,對爆炸破片的阻尼作用有限,因此薩姆-2導彈在高空的殺傷半徑達250米!

通常來說,3發齊射的薩姆-2導彈的命中概率為95%。鮑爾斯連續躲過了2輪齊射,不可謂不幸運。

但是,這下子,8枚導彈飛過來,他也知道已經回天乏術了。

但是,鮑爾斯不放棄努力,他左突右沖,又躲過了6枚薩姆-2導彈。

但是,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一聲巨響伴著劇烈的振動告訴鮑爾斯,飛機被擊中了。

鮑爾斯知道,如果此時跳出艙外的話,外界氣壓太低,自己很快會沒命。

於是,他駕駛嚴重受損的U-2偵察機搖搖晃晃地把飛行高度降低到10000米的高度,然後準備跳傘。

然而,他發現自己根本跳不出來。

U-2偵察機的飛行員穿著像艙內宇航服一樣的衣服,依靠氧氣管來呼吸。而情急之下,鮑爾斯怎麼也拔不掉自己身上與飛機連在一起的氧氣管。

U-2偵察機的氣動外形已經被嚴重破壞,阻力係數激增,在降低到9000米的高度時,終於因失速而產生了螺旋。

鮑爾斯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了。

突然,因為飛機的劇烈旋轉,氧氣供氧的卡環在外力作用下被生生扭斷了。

鮑爾斯看準時機,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跳出了駕駛艙。

就在他的降落傘打開的一瞬間,他的上方突然傳來巨響,一團火球把他的臉映得通紅。

一枚薩姆-2導彈結結實實地命中了U-2偵察機,結束了它在空中螺旋下墜的狀態。

蘇聯軍隊,用14枚薩姆-2導彈擊落了這架U-2偵察機。

逃亡

然而,雖然鮑爾斯駕駛的U-2被擊落了,但是蘇聯軍方卻跟丟了。

什麼原因?

答:蘇聯發射的薩姆-2導彈太多了。原本有2架米格-19戰鬥機跟上了降低高度飛行的U-2偵察機的。其中一架隨時報告U-2偵察機坐標,另一架則跟得更緊,隨時準備奉命撞擊。

但是,時值1960年的五一勞動節,蘇聯空軍地勤人員休假半天。按慣例,蘇聯軍隊在每個月的第一天要更換新的敵我識別編碼。蘇聯薩姆-2導彈發射營在1960年5月1日清晨就如期更換了敵我識別編碼。但是,這兩架米格-19戰鬥機上依然使用的是當年4月份的編碼。

於是,薩姆-2導彈把這兩架米格-19戰鬥機判定為敵人,開始尾追。

其中一架米格-19戰鬥機緊急機動躲閃,返回基地。但是那架用於彙報U-2偵察機坐標的米格-19戰鬥機被薩姆-2導彈近距離爆炸的火球籠住,戰鬥機當場變得千瘡百孔,而飛行員則立即犧牲了。

鮑爾斯跳傘成功後,把降落傘藏在小樹林的樹洞里,整理衣衫,跌跌撞撞地走在田野上,開始了逃亡之旅。

半小時後,一位好心的蘇聯老農發現了他,扶著他走在路上。鮑爾斯此時手裡緊緊地捏著一塊1美元的硬幣。

這枚硬幣實際上內藏一根飽蘸劇毒的鋼針,一經刺入身體,十幾秒內就會立刻讓他斃命。

但是,好心的老農一路上攙扶著鮑爾斯,使他遲遲下不了決心對自己下手。

老農以為他是受傷的蘇聯英雄飛行員,對他關懷備至。但是,到了村子裡,人們很快意識到:

這小子一句俄語都不會說,實在奇怪!

於是,鮑爾斯被趕到村子裡的士兵逮捕了。

▲圖為蘇聯人搜集到的鮑爾斯駕駛的那架U-2偵察機的殘骸。

博弈

鮑爾斯被逮捕,U-2偵察機的殘骸被收集起來,陳列在莫斯科高爾基博物館供民眾參觀。

此事是不是就算塵埃落定了呢?

並不是!

美蘇兩方情報部門的博弈這才算是正式擺到了檯面上。

1960年5月4日,蘇聯向全世界發布消息:

蘇聯軍方擊落了一架間諜飛機,有很多跡象可以證明這是一架屬於美國的飛機。並刻意不去透露任何有關飛行員的信息。

同時,蘇聯情報部門故意把一張飛行員貼身使用的求救信號彈的帶血的照片泄露出來。

1960年5月5日,美國情報部門判斷,鮑爾斯要麼當場被擊斃了,要麼已經自殺身亡,於是建議美國方面抵賴。

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1960年5月6日,也就是鮑爾斯被擊落5天後,美國情報部門沒有任何動靜。而相反,美國宇航局NASA則非常高調地向全世界公布了一起試驗事故:

在1960年5月1日,一名NASA的飛行員在駕駛由U-2高空偵察機改裝而成的高空大氣測量科學用機在土耳其領空進行科學調查時,不幸遇到氧氣系統故障。飛行員失去知覺後,飛機在自動駕駛儀的作用下,繼續保持穩定飛行,誤入了蘇聯領空,被蘇聯軍方擊落。

▲圖為一架與被擊落的那架飛機屬於同一批次的U-2偵察機被臨時塗上NASA的塗裝來極為罕見地向公眾展示的場景。

美國公眾如此近距離地看到這樣的飛機還是頭一次。

美國向公眾大大方方地介紹了高空大氣測量飛機的性能參數和近期進行的大量科學試驗的成果。

而NASA為了配合此事也著實發布了幾場彙報高空大氣科學考察結果的新聞發布會。

▲這才是NASA真正的高空大氣測量機。

U-2高空偵察機的設計方洛克希德公司的高層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授意,也立刻承認了U-2偵察機以及其民用版本的科學觀測機的供氧系統存在設計問題。

已經決定召回所有U-2偵察機進行改進,並向美軍軍方和NASA發出了致歉函件。

在大量工程師提出不同意見的情況下,硬生生把這個鍋背了下來。

1960年5月7日,輿論開始一邊倒:

蘇聯軍方擊落了NASA的一架科學測量飛機,並誣陷美國,硬說是一架偵察機。

已經有人開始發布蘇聯有被害妄想的言論了。

然而,反轉很快出現了。

蘇聯搜集人員公布了更多證據。他們甚至把U-2偵察機的膠捲沖印了出來。裡面幾乎都是蘇聯的重要軍事設施和洲際彈道導彈相關的工業設施。

然後,美國方面不甘示弱,準備抵賴到底:

蘇聯人找到的那些,不過是這架飛機改造之前遺留的軍用物品,沒有來得及拆下罷了。那部相機說明不了問題,沖印出來的照片不過是蘇聯人為了抹黑美國而自己拍攝的。

1960年5月8日,蘇聯人拿出了殺手鐧級別的證據,這一下,美國人傻眼了。

蘇聯人從鮑爾斯身上,搜出了好幾沓盧布。顯然,這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出現而給飛行員預備的。

而在土耳其上空飛行,用來進行高空大氣測量的NASA飛行員,是不需要隨身攜帶這麼多蘇聯盧布的(共7500盧布)。

然後,不等美國人反應過來,蘇聯又公布了更加重磅的消息:

U-2偵察機的飛行員還活著,他名叫鮑爾斯,並且他已經供認了一切。

於是,輿論開始轉向。很多國家的民眾都開始譴責美國的做法,而部分美國民眾則有些羞愧地承認這些做法並不光彩。

美國軍方則有少數人開始責怪鮑爾斯沒有當場銷毀U-2偵察機的照相艙,甚至有人指責鮑爾斯沒有立即用那根鋼針結束自己的生命。

尾聲

1960年5月1日的那次偵察活動,是美國最後一次對蘇聯採取的U-2高空偵察機的拍攝任務。

從此以後,U-2被認作是不適合在蘇聯領空執行任務的飛行器。

洛克希德公司臨危受命,開始研製能夠在3萬米高空以3.3倍聲速飛行的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

U-2的總設計師、飛行器設計大師凱利·約翰遜用自己的新作品SR-71有力地回擊了那些並非飛行器設計專業出身,卻身居行業雜誌、媒體高位的所謂主編們對他的設計理念的所謂「專業的抨擊」。

鮑爾斯在蘇聯被控間諜罪成立,判入獄3年,苦役7年。

鮑爾斯在蘇聯法庭上的辯詞流傳至今:

「法官大人,請將我看做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敵人。」

1962年2月10日,鮑爾斯服刑1年零9個月時,蘇聯情報部門決定用他來交換一位在美國紐約因間諜罪被捕的克格勃上校魯道夫·阿貝爾。

美蘇雙方情報部門相約在連接西柏林和東德波茨坦的一座大橋上交換俘虜。

而此時,柏林牆已經在開始修建了。

回到美國的鮑爾斯,被美國中情局、美國空軍和洛克希德公司輪番質詢。

不堪其擾的鮑爾斯託人製作了兩個U-2偵察機的模型,用於在接收質詢的時候展示飛機墜毀時的樣子。

▲圖為其中的一個模型。

1962年3月6日,參議院聽證會裁決:鮑爾斯忠於職守,完成了一個人應當完成的一切,不應當再受到任何指控。

但是,沒有了飛行員工作的鮑爾斯仍然面臨著社會偏見和沒有收入這兩大難題。

洛克希德的首席設計師凱利·約翰遜得知情況後,開始出手相助。

他力排眾議,並以自己的前途做擔保,讓鮑爾斯到洛克希德公司工作,並且給予的崗位是令所有飛行員羨慕的特級試飛員。

▲圖為凱利·約翰遜與鮑爾斯在一架U-2偵察機前面共同討論試飛計劃的場景。

從1963年到1970年,鮑爾斯在洛克希德公司貢獻了他的寶貴年華,充分展示了他的飛行技術。

1963年,所有U-2偵察機項目的飛行員均獲得了「情報獎章」,除了曾經被俘的鮑爾斯。

但是,在1965年,美國中情局還是給鮑爾斯補上了這個獎章。

1977年8月1日,鮑爾斯駕駛貝爾206直升機協助滅火的時候,因燃油表故障,直升機耗盡燃油,而不得不迫降。

在迫降過程中,鮑爾斯發現預定迫降地點有玩耍的孩童,毅然決定放棄自旋飄降,墜毀身亡,享年47歲。

1991年,蘇聯解體。隨後,大量處於極端保密狀態的內部報告輾轉被美國情報部門獲得。

人們這才知道,當年鮑爾斯隻身一人與3個導彈發射營和2個空軍師搏鬥的經歷,知道了蘇聯地空導彈部隊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了14枚薩姆-2導彈的事情經過,得知了在1年零9個月的時間裡,鮑爾斯頑強又堅韌地挺過了一切審訊,從未透露任何與工作相關的涉密細節的壯舉。

2000年,在鮑爾斯被14枚薩姆-2導彈追擊過後整整40年,美國情報局向全世界解密了鮑爾斯的事情。這讓當年誤解過他的民眾羞愧難當。

鮑爾斯的家人代替已經去世23年的鮑爾斯領取了象徵美軍飛行員最高榮譽的飛行優異十字勳章,領取了象徵光輝軍旅生涯的國防部服役獎章,同時還領取了一塊戰俘勳章。

時任美國中情局局長特尼特追授鮑爾斯「局長獎章」,以表彰鮑爾斯的勇敢和忠誠,同時也表達了當年的美國情報部門帶著懷疑的態度質詢鮑爾斯的愧疚。

當年的拜科努爾發射中心也不再僅僅是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場了。聯盟火箭在這裡拔地而起。

這款火箭就是由當年的R-7洲際彈道導彈改進而來,將俄羅斯、歐空局乃至美國宇航局的大量宇航員送上了國際空間站。

祈求世界和平,願人類永遠遠離紛爭和謊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