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如何教育子女?這些大師的家訓讓孩子受用一生
近日,央視推出國內首檔關注中國家庭文化傳承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以邀請名人名家後代講述家風故事的形式,展示良好家風家訓對後代的深遠影響。今天,讓我們在穿越歷史中,與大師對話,通過不同的家風家訓,感受他們的教育理念精髓。
嚴格要求型
家風家訓:自強好學
代表人物:錢基博、錢鍾書
錢基博是一代國學大師,也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因是書香世家,所以錢基博在學習上對兒子錢鍾書管教極嚴,甚至在錢鍾書十六歲時,因為沒有好好讀書學習,被父親痛打一頓。當時,錢基博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寒假沒有回老家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假期里他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錢基博回來考問功課時,錢鍾書沒有過關,於是挨了打。
在父親的影響下,錢鍾書開始發奮讀書,將錢家自強好學的家風家訓發揚光大。1929年,錢鍾書以英文滿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進入大學後,身為父親的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錢鍾書,鼓勵他勤奮讀書、熱愛學習。在信中他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
由此,錢鍾書明白了父親的苦心,並遵從父親教誨,塌下心來做學問,於193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留學,著有經典小說《圍城》和多部古典文學論述作品。同時,錢鍾書也用行動將良好的家風家訓傳承給了女兒錢瑗,使之成為潛心研究學術的英文系教授。
樂觀處世型
家風家訓:真誠獨立
代表人物:豐子愷
漫畫家、散文家、教育家豐子愷對教育子女方面則持樂觀包容態度,他主張「真誠獨立」的家風家訓,並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豐子愷有七個子女,但他卻很少以大人的眼光去管教孩子,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因此,他十分喜歡和孩子們親近,時常和孩子們在一起玩鬧、唱小曲、畫畫。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父子倆「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但到家時,兒子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但豐子愷並沒有責備兒子,他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享受純真而自由的童年,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他曾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他在「約法」中這樣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循循善誘型
家風家訓:德藝俱備
代表人物:傅雷
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為人坦蕩,稟性剛毅。在家風家訓的傳承中,他通過定期給兒子寫信,循循善誘地為他們指引人生道路。
其中,最為著名的《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夫人在1954年至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傅雷時常在家信中教育兒子先做人,後成「家」,他認為,無論成為哪種領域的大「家」,學術藝術造詣是一方面,德行品質也必不可少。尤其在兒子傅聰留學波蘭時,他更是通過書信往來,教會兒子做學問、做人的道理。
傅雷曾說,他給兒子的信有多種作用,一是討論藝術,二是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是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是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他教育兒子作為藝術家,應注意培養高尚的情操,讓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對於藝術、人生,傅雷這樣說道,「先做人,其次做藝術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後做鋼琴家」。
在傅雷的家風家訓教導下,兒子傅聰成為著名鋼琴大師;傅敏則成為了英語特級教師,畢生致力於英語教學及翻譯工作。
作者:現代教育報記者 蘇珊 綜合整理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現教君


TAG:現代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