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8.4,今年第一次起立致敬給了他

豆瓣8.4,今年第一次起立致敬給了他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movie24luo)

2016年,一部《房間》令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摘得奧斯卡影后桂冠,片中飾演她兒子的雅各布?特倫布萊演技出色,同樣為大家所熟知。最近,這位小演員攜手歐文·威爾遜、朱莉婭·羅伯茨帶來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誕生源自一次真實的偶遇,作者R.J.帕拉西奧帶著兩個孩子在冰激凌店碰到一個臉部嚴重傷殘的女孩,三歲的小兒子被這張面孔嚇哭,為了避免孩子的哭聲傷害到那個女孩和她的家人,帕拉西奧帶著孩子匆忙離開。而此時,女孩的媽媽溫柔淡定地說著:「好了,我們該走了哦。」

晚上,白天的情景一直縈繞在帕拉西奧愧疚的心中,她思忖著,這個小女孩每天會遭遇多少異樣的眼光?此時,收音機里傳來娜坦莉?莫森特(Natalie Merchant)的一曲《Wonder》(《奇蹟》),歌詞里這樣唱著:「醫生從遙遠的城市來看我,他們站在我的床邊,對眼前的一切難以置信,他們說我一定是上帝親自創造的奇蹟,迄今為止他們不能提供任何解釋……」

這首歌觸動了她,寫下同名處女作《奇蹟》。而這段歌詞對應的正是電影主人公奧吉的出生,這個臉部天生畸形的小男孩,母親還未來得及看他一眼就被醫生送進了手術室。

奧吉十歲的時候,已經動過27次手術,才擁有了正常的呼吸、聽覺和視覺,但是他的外貌卻無法像其他小孩那樣正常。比起同齡人來說,奧吉瘦弱矮小,嗓子尖細,臉上布滿術後的疤痕,未發育完整的耳朵貼在腦袋上,耷拉著的眼角讓他看上去像一隻青蛙。

左邊是電影的劇照圖;右圖是現實里的活動照

這樣的奧吉一直在家裡和媽媽一起學習。而現在,他需要走出家門進入學校上學,在那裡他將遇到性格各異的同學,遭遇不解異樣的眼光,被人當做「怪物」。

原著作者帕拉西奧說,「這個故事是關於每天生活在一個不知道如何面對你的世界是什麼感覺。」

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既保留原著精髓又彰顯自我風格的改編,以及小演員雅各布極具天賦的表演,讓這個註定感人的故事得以真實、細膩的在大銀幕展現。

我們時常讚揚有的電影挖掘了人性不為人知的一面,在震驚中予以反思,我們更習以為常的是驚心動魄的故事和酷炫刺激的場面效果。而《奇蹟男孩》除了奧吉這張面孔有些特殊,整個故事卻是安靜從容的。沒有什麼大喜大悲,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對奧吉的殘缺誇大其詞,甚至故事的套路都是大家所熟悉的。

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卻讓人時而會心大笑,時而感動得熱淚盈眶,看完後內心暖意激蕩,篤定善良之寶貴

《奇蹟男孩》能有如此力量,源自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與原著作者帕拉西奧對孩子貼心般的洞察和理解,你會發現片中的台詞、細節,每個人所經歷的遭遇和心境,是如此熟悉,在我們年少成長的時候都曾遇到過。

如果你曾看過他執導的另一部電影《壁花少年》,就會明白他對青少年題材的熱衷,在他的這部處女作中,儘管手法還顯生澀,卻將青春叛逆期的挫敗、迷惘、熱愛與疼痛,表現得真誠動人。

GIF

時隔五年後,更為嫻熟的導演技法,以及廣受好評的原著小說的保障,卓博斯基的《奇蹟男孩》較之處女作有著明顯的提升,評價也趕超前作,在IMDb上評分8.1,豆瓣評分8.4。

帕拉西奧的原著提供了多維度的敘述視角,電影沿用了這樣的敘事手法,因此我們不但跟隨小主人公奧吉,體會他的恐懼、擔憂、快樂和委屈,也會站在其他人的立場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正是這個故事的高明之處,它表現了一個因殘疾而遭遇成長困境的特例,也同時展現了一幅群像,每一個人都會因為具體的境遇而陷入孤獨與挫折,沒有誰是完美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影片花了大量時間展現小學生、中學生校園裡的交往和人際關係,冷漠、抗拒、排斥、嘲弄、友愛、寬容、重歸於好,這裡其實就是成人社會的微縮版。而正是多人物多視角,讓我們看到每個人態度背後的真實原因。

緊隨奧吉一章之後的是姐姐維婭的主題,一家人第一天送奧吉上學的情景重現,而這一章里我們聽到來自維婭心靈的聲音,她習慣了全家人圍繞著「小太陽」奧吉的生活,習慣了父母花大量的時間去陪伴殘缺的弟弟,她早早的懂事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但是這一切的習以為常卻掩飾不了她的失落,尤其是這個暑假之後她曾經最要好的朋友米蘭達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與她形同陌路。

可是,當來到「米蘭達」一章,我們才明白,米蘭達對維婭的冷漠是因為經歷了父母離婚的傷痛,就算米蘭達有個殘疾弟弟,他們家的溫暖祥和也是她可望而不可及的。

奧吉不是故事唯一的「太陽」,每個人的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突破困境的人都會獲得成長。

無論他是奧吉,憑藉智慧、善良與勇氣,最終贏得了友誼和讚賞;抑或她是奧吉的媽媽,當她將奧吉成功送進了學校,終於可以重拾自己多年前未完成的碩士論文,實現自己的理想;又或他是奧吉的好朋友傑克?威爾,在與奧吉磕磕絆絆的友誼之旅中,明白了友誼的真諦,體會到了魅力絕非來自外貌。

多視角的敘事方式還讓人學會站到他人的立場去看待和思考,這也是善良的一種方式。

不得不說,這部三觀正的合家歡影片實在很適合親子觀看,它對善良的定義喚起人們對世界的希望,正如奧吉在最後所言:「善良無處不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Kindness is everywhere, all you need to do is look.」

它讓人學會換位思考,當遭遇惡意時,不至於陷入孤獨、無助和痛恨別人的愁緒之中。

奧吉的形象讓人不由聯想起另外兩個臉部畸形的電影人物,都來自80年代的電影,一個是另類導演大衛?林奇的《象人》(1980),一個則是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執導的《面具》(1985)。

這兩部風格迥異的影片,《象人》呈現了比外表更畸形的虛偽人性,《面具》則以一種樂天派的態度講述了來自洛基?丹尼斯(Rocky Dennis)的真實故事,近似於青年版《奇蹟男孩》,刻畫了家人之愛和善良的力量。

《象人》

《面具》

這些故事,無論憂傷還是樂觀,悲慘還是向上,都觸動著我們審視人性的弱點,不僅僅是以貌取人,更是將那些和大多數不一樣的「異類」排斥、孤立、羞辱,甚或消滅。

尤其是在這個顏即正義的時代,這樣的故事也算是很有警世的意義,讓我們重尋人性的良善。

最快提高個人觀影逼格的公眾號。

24樓影院movie24luo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4樓影院 的精彩文章:

沒有鬼怪,卻恐怖到讓人發抖

TAG:24樓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