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礦泉水澳網遭炮轟,這是海外體育贊助的必經之痛

中國礦泉水澳網遭炮轟,這是海外體育贊助的必經之痛

中國瓶裝水出現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  視覺中國 圖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場外新聞來得尤其早——據澳大利亞新聞網16日報道,澳網因為出售中國瓶裝水,被澳大利亞人狂批「不愛國」。

在得知自己所喝的礦泉水來自中國時,澳大利亞民眾的表情充斥著不滿,他們說「在澳大利亞的市場就應該買澳大利亞的水」,甚至還有人質疑中國水污染的問題。

雖然澳網官方已經進行了解釋,可對於投了錢的中國企業來說,當贊助充斥了刻板印象和中西文化差異時,無疑對產品在當地落地是一種極大傷害。

或許,我們的企業也該思考,在體育開啟「海外擴張」的按鈕時,怎麼找到一種更加聰明的方法,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澳媒報道澳網因為出售中國瓶裝水,被批「不愛國」。 截屏圖

澳網「愛國鬧劇」

作為本次澳網的贊助商之一,百歲山成為澳網歷史上首個合作的中國食品飲料品牌。現場看球的觀眾們,有著極大的可能和「百歲山」打上交道。

而在澳大利亞第九頻道《A Current Affair》節目的一段街采中,澳大利亞當地民眾在得知自己喝的水是中國生產的後卻反應明顯——「開玩笑的吧」、「很恥辱」、「不是很愉快」……

他們質疑的焦點是,為什麼澳大利亞最富盛名的全球級別體育賽事,卻不選擇澳大利亞國產的水。

隨著此事不斷曝光,社交網站上激進的話也開始越來越多,3AW Drive電台的主持人Tom Elliott甚至還藉此在Facebook上炒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我覺得,中國人大老遠趕到澳網來看比賽,絕對不是為了喝中國的水的。」

這一場「澳大利亞愛國劇」,最後被澳網的主辦方,澳大利亞網球協會用一份聲明帶過了。

「澳網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體育賽事,與國際品牌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為了在澳洲更好地發展網球運動,澳網將繼續拓展它的國際影響力與合作夥伴的關係。」

在聲明裡,澳網給予了「百歲山」極大的認可——「百歲山礦泉水是一個高端品牌,它和其他一些主要的網球賽事和體育活動都有合作,尤文圖斯俱樂部也是它的合作商之一。」

此外,協會還顧及到了澳大利亞民眾的「愛國心」——在給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的一份聲明中指出,澳網同時也會和本國標誌性品牌合作。

澳大利亞網球協會的聲明裡給予了中國品牌極大的認可。

「海外擴張」的體育捷徑

「我覺得在我們國家的賽事上,應該用我們國家生產的水,不是嗎?」

「在澳大利亞的市場就應該買澳大利亞的東西」……

澳大利亞民眾們對本國礦泉水群情激昂呼籲聲的背後,凸顯的是他們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以及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異,而「百歲山」只是恰好在這個時間點,成為了替罪羊而已。

成為替罪羊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百歲山的身份——澳網食品飲料贊助。

相比於之前太陽能、電器、手機等硬性大件的贊助,食品和飲料有著更大可能性與消費者發生聯繫,而消費者群體的擴大,也勢必造成更多負面情緒的表達。

從反面來說,從太陽能到礦泉水,從電視機到食品,當越來越多「Made in China」出現在國外,並開始佔領一席之地時,反映的是整個中國企業實力的增強。有網友調侃道,「澳大利亞人怕我們的產品了,這本身就說明我們變強大了。」

而對於大多中國企業來說,投資贊助體育賽事和俱樂部,事實上已經成為他們進行「海外擴張」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早在2016年3月,作為全球最大傳播集團之一的WPP,其全球首席執行官Kristick就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對體育贊助表現了極大的興趣,他們想通過體育賽事來布局企業的國際市場。」

資深體育觀察員張慶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近兩年中國企業的金主們不斷開啟「體育擴張」的按鈕,通過體育來為產品鋪路,實際上是一種效果不錯的選擇。

「體育具有偏好性,也沒有國界,不需要克服語言的障礙,甚至超越了種族和文化。」

百歲山礦泉水花費真金白銀成為澳網的贊助商,據悉現金額度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

體育贊助的「罪與罰」

「百歲山」的遭遇,或許代表的是一個龐大的中國企業團體——他們為了擴展企業的海外市場,選擇贊助當地的體育賽事作為突破口。可是當大筆贊助金投出之後,卻沒有收到他們所期待的回饋。

這最直觀的呈現方式是,產品打進了當地的市場,卻因為文化差異和認同不被當地消費者接受。

另一個例子是,OPPO於2017年斥巨資買下印度國家板球隊未來5年的冠名權,包括之前vivo與印度板球超級聯賽的簽約,效果轟動,但卻影響力一般。

中國企業們,因為在印度本地化的溝通、表達上功夫做得不夠,同樣遭受了印度民眾的「排斥」。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鄰國的日韓品牌——類似索尼、佳能、三星就已經開始了海外的體育營銷,可前期的結果也並不盡如人意。

實際上,縱使一些贊助體系已經非常成熟的美國大型企業,在近年花費重金收購歐洲豪門俱樂部時,也屢次吃到「閉門羹」。

「體育有很強的超越性,也有很強的地域性,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卻確實存在。所以就要求企業需要利用國際化的色彩多考慮本地化的問題,並要學會找准內在的聯繫。」

張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來看,中國企業想要更好的在國外「落地」,除了單一的投錢行為外,還需要找當地的營銷公司對產品進行「包裝」,學會用最合適的方式去溝通,把產品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中。

事實上,即使在國內的體育賽事營銷中,這也是容易被中國企業忽略的一點。在大把大把金錢的光芒下,產品本身的「精神內核」就顯得不再這麼重要了。

與此同時,中國媒體對企業文化、精神的宣傳力度不足,企業文化自信不足,缺少表達的外宣渠道,更加加劇了這種錢多文化少的「虎頭蛇尾」現象。

至於現階段出現的文化刻板印象,張慶表示,中國企業們需要學會用更多的包容心態,用一種耕耘的態度來慢慢得到他國的認可。這個階段的誤解,是中國企業所必須要經歷的。

「我們需要用更好的產品,更本土化的溝通和更寬容的態度來提升自己的國際軟實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從石濤《西園雅集圖》等手卷中看古代文人的雅集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