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世界遺產名錄下的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之二:四落大厝,現存最古老的原住民宅

探尋世界遺產名錄下的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之二:四落大厝,現存最古老的原住民宅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稱號,很多西洋或中西合璧的建築名聲在外,而真正純粹閩南本土風格的四落大厝,以前知曉的人反倒不多,究其原因,年久失修、老態龍鍾到幾成危房,最終堙沒在眾多更引人注目的風貌建築里使然。但是,其年代之遠,竟然是鼓浪嶼現存下來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並且沒有之一。

四落大厝,是一片日光岩東邊腳下,由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形成的民間建築。落,乃院落;厝,在閩南方言指居住的地方。四落大厝,即有四層院落的大宅第。

這一片區的建築群早在廈門開埠、西方人來到之前就逐漸形成,是廈門本土居民最早的聚居區。其建設最早始於1796年,之後大約持續了二、三十年,即清嘉慶、道光年間,由廈門同安的黃氏祖孫三代及族人陸續建設,整片建築佔地面積3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

四座院落分別編門牌號為:海壇路33、35、37、39號。

四落大厝是地道的閩南傳統紅磚建築,在布局上遵循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背靠日光岩山坡,面向當時廈門方向鷺江海岸邊的大片田地(田地早已不復存在,被陸續開發建設為房屋)。與中原、江南傳統民居色彩較為暗沉不同,閩南紅磚厝色彩明快俗艷。

以本地花崗岩青石條做牆基,用幾何圖形的釉面紅磚砌為牆身,在質感與色彩的對比中顯示出韻律變化之美:

該建築群的屋脊,採用較低矮平直的馬鞍脊和輕盈高蹺的燕尾脊兩種造型,加之此處地形呈坡狀,使得整片建築屋面呈現高低錯落有致、富有動感的節奏之美。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紅磚丹瓦和兩端高翹的燕尾脊一向只能為皇宮、廟宇、宗祠等使用,但這些卻是閩南紅磚厝的典型形象,這一有趣的現象,也許可以這麼解釋:閩南多紅黏土製磚就地取材方便廉價,且處在中華版圖的邊緣,因而主流法規意識較淡化,以及早期閩南海商南下菲律賓,受當地西班牙殖民者建築的影響(福建作家蕭春雷《閩南紅磚大厝實為明末舶來品》)

海壇路35至39號,是近代經改造的紅磚厝的珍貴實例,除第一落外,其他各部分都在近代經過洋樓化的改造,其中第二落改為兩層的疊樓,朝向背後,設置了五開間的樑柱式外廊,左側的護厝,設置了八角形平面突出的帶圓弧拱券、有陽台的兩層洋樓,拱券上方及柱身上裝飾有西式與中式兼有的花鳥浮雕,與原有的紅磚厝傳統立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19世紀中葉以來,外來文化對鼓浪嶼本土居民在傳統居住文化及建築形式上的影響:

鴉片戰爭英軍登陸鼓浪嶼後,看到此處地勢視野開闊,曾佔據為指揮營地,黃氏族人奮起抗擊,最終不敵只得轉往同安灌口,之後黃氏子孫後代有的遠涉重去了南洋或香港,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夫人,就是四落大厝黃家二房的後人。

歷經了兩百多年,曾經殘舊破損不堪的四落大厝,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近些年得到修繕和保護性開發,一部分仍為民居所用,一部分修舊如舊,開闢成為遊客購茶品茶的觀光點,是鼓浪嶼眾多洋樓或土洋結合的歷史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古色古香、充滿濃郁閩南風情的紅磚古厝景點。遊客踱步到此,在天井裡小憩,品一壺福建鐵觀音或大紅袍,感受閩南紅磚厝的古韻,該是個愜意的體驗。鼓浪嶼古名「圓沙洲」或「圓洲仔」,現存資格最老的本土古厝變身為「圓洲茶院」,也算是合情理合時宜了:

著名詩人舒婷的家,就在附近,在她的文字里,留下了童年的記憶:

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銅門環凹凸剝蝕,擊一聲綿長再擊一聲悠遠,聲聲清亮如磬。紅磚鋪設的天井裡,桂香一樹,蘭花數盆,月季兩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長年累月,幾被歲月滴穿。中堂的長軸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掃庭院的布藝老人的肩頭,似蒙著薄薄一層百年浮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鼓浪嶼的光與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