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古琴文化 樂享中式生活

傳承古琴文化 樂享中式生活

黃思藝和黃丹兩姐妹,一人從事建築行業,一人專註甜品烘焙。不同的職業,卻都對古琴情有獨鍾。撫琴歌唱、攜琴訪友是她們的業餘愛好,在琴社,她們帶動了兩百餘名成員學習古琴。

◇全媒體記者 李靜 文/圖

悠閑雅緻的琴社生活

琴社位於市中區,成立時間僅半年,教習室是一間佔地大約三四十個平方的木屋,裝扮得古樸素雅。記者沿著木梯登上樓閣,室內毯子鋪地,淡黃色的燈光下,竹簾、詩書字畫、茶具,還有那長長的古琴,古香古色。

一張屏風,將房間分為兩個部分,右邊是教室,左邊是品茶聊天室,姐姐黃思藝在右邊講課,妹妹黃丹就在左邊為落課的成員進行補習。

空靈的古琴聲傳出來,那是教室內學員們在練習古琴,「你們彈這段的時候注意,手指只需蜻蜓點水,別太用力,關鍵在於氣息的把控……」這節課,黃思藝要教習學生泛音知識,她一邊看學生彈奏古琴,一邊進行詳細解說。

實際上,這已經是琴社辦的第二期培訓班,加上第一期,一共有兩百餘名學員,年齡最小的僅7歲,最大的已經六十餘歲,以女性居多。在學員們看來,黃思藝和黃丹是兩位極好的古琴老師,她們不僅教習琴技,還幫助大家提高審美情趣。

成姣英從第一學期就開始在琴社學習,她告訴記者:「黃思藝老師特別有耐心,有一次她新教了一首曲子,我很久都學不會,她給我補課,反覆彈奏、講解給我聽,最後手都彈腫了,我真的很感動。」現在,成姣英把自己正在上小學的女兒也帶到琴社一起來學琴。

實際上,像成姣英這種母女一起學琴的學員,在琴社不算少數,她們很多都是受到黃思藝和黃丹兩姐妹學琴故事的感染。

「窮」得只剩下琴的姐姐

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黃思藝接觸到古琴,她發現,這是一項特別有文化內涵的樂器,琴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很有禪意,能讓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於是,她慕名拜師四川音樂學院的一位教授。為了學好古琴,她把每一根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右手食指的指甲甚至被磨少了不少,但苦過、痛過之後,她逐漸掌握了彈琴的技巧,並了解了古琴的歷史文化。

愛上古琴後,她開始享受偶爾的寂寞。背上布包,攜一把古琴,獨自上山,在懸崖邊,或在清泉旁,盤腿而坐,燃一束香,撫琴歌唱,唱詩詞歌賦,聆聽心中音樂。

「古琴與古箏不同,古箏悅耳,古琴悅心。如果說古箏是明亮清脆、華麗燦爛的,那麼古琴就是低沉悠遠,不食人間煙火的。」黃思藝告訴記者。

在黃丹眼中,姐姐黃思藝已經「窮」得只剩下古琴。「工作之餘,她除了撫琴,就是去鑽研古琴的歷史知識,然後將這些知識分享給學員。」

給新學員上課時,黃思藝首先講的也是古琴來源。第二次上課,才正式教大家識譜、指法等彈奏技巧。

黃思藝說:「古琴有一百多套琴譜,三千多首曲子。如果學員能夠將《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彈奏好,差不多就可以出師了。」

愛甜品更愛古琴的妹妹

相比姐姐黃思藝的「痴」琴,黃丹也毫不遜色。

黃丹曾在成都經營一家甜品店,有一次,姐姐將心愛的古琴臨時放在黃丹的甜品店,出於好奇,她隨意撥動了幾根弦,琴音深沉蘊藉,吸引了她。於是,她開始跟著姐姐學習識譜,偶爾看書上網了解古琴知識,做甜品之餘,她擠出所有時間來練琴。

「晚上工作後回到家,我也要撫一曲古琴,用音樂舒緩自己焦躁的情緒。」

甜品店生意忙碌,為了安心撫琴,享受慢生活,她關閉了甜品店,只保留了工作室,在線上銷售甜品。「開甜品店太費精力了。現在,我有更多的時間撫琴了,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練習琴技。」

攜琴訪友,成了黃丹和姐姐尤其喜愛的事。黃丹記得,去年夏天,二人攜琴到洛帶訪友,正當大家在涼亭閑談撫琴之際,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降下暴雨,大家來不及收琴,就往屋內跑去。在距離亭子不到一百米的屋檐下,她們看到,風吹動琴弦,發出深沉的聲音,雷雨交加,自成一首音樂。後來,大家便為這架古琴取名「風雷吟」。

如今,兩姐妹雖然住在成都,每周五卻要驅車趕來內江,在琴社授課。「每一架古琴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們教習古琴,希望能讓更多人聽到古琴的訴說。」黃思藝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江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以赤子之心 寫藝術人生

TAG:內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