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二生肖動物 虎年話虎

十二生肖動物 虎年話虎

手機看文章請搜索公眾號「生物學通報」,或者加微信號:shengwuxuetongbao

編 者 按

本刊在每一年的第1期都會刊發一篇與本年度屬相動物有關的文章,作為新年開篇,也期望以此推進傳統文化與科學教育的完美結合。所有文章均是特邀著名專家學者撰稿並配圖,文與圖的水平與質量頗高。本刊公眾號將陸續推出依據原文整理的十二生肖動物文章,以饗讀者。

中國虎的概況

羅述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第一部分 虎虎生威篇

虎,也稱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雌性體長2.15~2.75 米,體重75~176公斤;雄性個體體長2.20~3.30米,體重達100~306 公斤。在亞洲13個國家有分布。野外種群估計3402~5140隻。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是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同時也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的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虎之進化與分類

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虎化石可追溯到200萬年前,發現於中國北部和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現存的老虎被分為6個亞種:阿穆爾虎(又稱東北虎或西伯利亞虎)、印支虎、馬來虎、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及中國的華南虎。另有3個亞種已經滅絕,分別是:巴里虎、爪哇虎和裏海虎。中國境內分布著現存6個老虎亞種中的4個野生亞種,中國的老虎保護對於世界範圍的老虎保護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虎之生態習性

茂密的植被、豐富的大型有蹄類獵物及水源是老虎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野生虎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能生活於多種生境中。野生虎通常會選擇避開開闊地貌,並且幾乎從未在農耕地中出現過。

老虎的家域大小與其捕食獵物的密度有關,印度次大陸的棲息地有蹄類種群密度比較高,因此一隻雌虎的家域也比較小,可低至20 平方公里,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雌虎的家域則高達450平方公里。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為了維持一個有效種群,大約需要20隻可繁殖雌虎,亦即大約需要8000平方公里基本連續的棲息地,然而在當前的東北沒有任何一個保護區能達到此面積。

雄虎成年後將會離開源種群,進行長途遷移並建立自己的領地。曾有記錄記載最長的遷移距離可達1000公里。雄虎通過長途遷移來尋找配偶,如果尋找不到雌虎,它們很少在一個地方定居。成年的雌虎則很少遷移到超過其家域30~40公里以外的地方,並且常常繼承其母親的一部分家域。

雌虎通常在3~4歲時性成熟並開始繁殖,而雄虎通常要到5歲左右建立自己的領域之後才開始繁殖。老虎全年可進行交配。但研究數據表明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比較集中。雌虎通常每2~2.5年繁殖一次,孕期為100~104天。產仔2~4頭。雌虎獨自撫養幼仔,幼仔在18~28個月後能夠獨立生活。雖然生活在動物園內的雌虎壽命較長(有記錄為26歲),但野外記錄壽命最長的雌虎來自於尼泊爾,壽命為17歲。

虎之獵物

虎是機會主義的捕食者,其獵物種類繁雜,從青蛙到大象的幼仔都曾有記錄,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獵物種類為大型有蹄類動物,例如馬鹿、野豬、野牛、狍子和梅花鹿等。每隻老虎每年需要捕殺50頭大型有蹄類獵物才能維持基本生存,一隻哺乳期的雌虎需要的食物量則要更高。如果缺乏大型獵物,老虎則需要捕獲更多的小型獵物以達到總的能量需求。由於它們捕食的效率通常比較低,在缺乏大型有蹄類獵物的條件下,消耗同樣的能量所捕獲的小型獵物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維持雌虎及其幼仔的生存。因此,儘管野生虎能夠在僅有小型獵物的情況下生存一段時間,長遠來看這些小型獵物並不能維持成年虎繁殖哺育的需求,而豐富的大型有蹄類獵物才是野生虎生存的關鍵。

第二部分 與虎謀皮篇

虎在中國的分布現狀:原有的9個老虎亞種中已有3種滅絕,其中包括曾分布於中國新疆的裏海虎。而現有的野生虎種群數量仍然在不斷下降,各個分散種群的總數加起來不超過50隻,並且都處於高度瀕危狀況。據估計,我國境內分布的老虎數量僅存34~48隻,按亞種具體分為:阿穆爾虎(中國東北部)12~16隻、孟加拉虎(西藏墨脫縣)8~12隻、印支虎(雲南省南部)14~20隻、華南虎已沒有野生種群明確存在的證據。

華南虎

華南虎在我國曾經分布廣泛,從福建到浙江再到四川西部,從華南地區的西江流域到山西、甘肅和陝西省。根據記錄,1949年國內華南虎數量仍有超過4000隻,然而在20世紀50~60年代期間,由於老虎被宣布為害獸並且官方批准獵殺,超過3000隻華南虎在此期間被獵殺,一直到1977年才正式立法得到保護。近來10年間,關於華南虎的廣泛調查都未能得到其在野外依然存在的直接證據。各個分散的殘存種群被認為已經下降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2007年4月,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召開的國際老虎會議上,中國政府宣布沒有華南虎在野外存在的確切證據。

東北虎

分布在中國東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老虎稱為東北虎,也稱為阿穆爾虎或西伯利亞虎。歷史上,東北虎曾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林區,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老爺嶺、張廣才嶺、完達山和長白山等地。

自從1870年清朝政府對東北地區解禁之後及1931~1945年日本入侵和對東北地區的開發開始一個多世紀以來,東北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東北虎的棲息地也隨之不斷減少。20世紀60年代東北虎從大興安嶺滅絕,70年代從小興安嶺滅絕,80年代末在長白山山系滅絕。

東北虎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捕殺和原始森林的喪失。1979年,中國專家估計約有150隻野生東北虎,但到了1988年該數目就下降為大約只有35隻。現在大約有12~16隻東北虎生活於中國東北地區,其中吉林7~9隻,黑龍江5~7隻。

在老爺嶺、張廣才嶺和完達山地區,關於老虎的報道並不少,但是這些地區卻沒有老虎繁殖的直接證據。這表明在中國境內可能沒有定居的東北虎,而大部分記錄到的虎痕迹很可能是從俄羅斯遷移而來短暫停留的老虎。

印支虎

現代虎在更新世的擴散中心可能是在印度支那或者華南地區,現在這裡是印支虎的分布區。目前在我國雲南南部與寮國、越南和緬甸接壤地區僅存的若干老虎即屬於印支虎亞種。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裡老虎頻繁出沒。但根據中國政府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報道,估計雲南省的老虎數目僅為30~40隻,到了2009年,只有14 ~20隻。這些老虎可能生存於西雙版納(11~16隻)和思茅(3~4隻)地區,這兩個地區都鄰近國界。由此顯示在中國的印支虎很可能為跨邊境的個體而非留居虎。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的學者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臨近寮國邊境的尚勇保護區通過紅外感應相機拍攝了一張野生印支虎的照片,證實了該地區印支虎的存在。

然而,不同於中國東北的東北虎,寮國、越南及緬甸與雲南接壤的邊境地區並沒有任何已知的老虎源種群。為了維持雲南野生老虎的生存並且促進在所有地區內野生老虎及其棲息地的恢復,中國與所有周邊國家間的跨境合作將至關重要。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的分布曾東至西藏南部和東南部及雲南西部的闊葉林區,通常在海拔低於2500米的地方。這些老虎的數量正在顯著地減少,並且可能只在西藏的墨脫縣存在一個殘存種群,嚴重的盜獵導致了老虎的獵物——野豬、羚牛、赤斑羚和毛冠鹿等數量急劇減少。該地區老虎傷害家畜的事故頻有報道。1996年,一隻頻繁捕食家畜的老虎被政府批准射殺。1999年,在墨脫的格當鄉7.8%的牛及1.9%的馬的損失是由於老虎捕食造成的。

在接壤的印度阿魯納恰爾北部山區,老虎的數量已經極其稀少。目前在墨脫的老虎數量估計為8~12隻。其中格當鄉有5~7隻,它們很可能代表了中國最後一個留居的孟加拉虎種群。

圈養老虎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圈養虎的數量已經超過15000隻,是野生虎種群的3~4倍。其中只有大約1000隻屬於動物園協調繁育計劃中具有系統譜系管理的個體。其他絕大多數的圈養虎都不屬於系統繁育計劃,而隸屬私人動物園、養殖場、繁殖基地、馬戲團,以及作為寵物等。到2007年,中國的動物園中共有譜系記錄的華南虎64隻,但所有個體都來源於6隻20世紀60~70年代從野外捕獲的個體,其遺傳起源尚有疑問,而且目前已經達到高度近親繁殖的水平。中國動物園協會目前並沒有針對其他虎亞種的相應繁育項目,我國目前共有圈養虎超過4000隻。

主要威脅

在中國,老虎的數目驟減,種群分散,生存前景堪憂。棲息地的喪失及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偷獵是導致老虎在其分布區內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在適合老虎生存的棲息地,獵物的缺失也是老虎面臨的主要威脅。

2世紀中葉,中國政府宣布老虎為害獸,鼓勵獵殺老虎,因而導致了老虎數量的急劇減少。之後,來自黑市的需求及其在中國日漸珍稀的狀況不斷驅動著對老虎的非法捕殺。傳統上人們捕殺老虎以獲得其毛皮,作為戰利品、裝飾,虎骨及其他虎產品也被用作傳統中藥。

非法捕獵導致了老虎主要獵物數量的劇烈下降。當地居民捕殺有蹄類動物作為生活資料也是致使老虎在其大部分分布區內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野生虎的長期生存需要大面積且連續的棲息地,而現今野生虎的分布區與10年前相比已經下降了40%,而且只佔其歷史分布區的7%。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隨著人口數量、居民區和人類活動的增加,老虎的棲息地嚴重喪失。不僅有大片的老虎棲息地被人類佔用,而且現存棲息地也呈片斷化,形成了很多孤立存在的老虎種群,面臨著遺傳衰退、疾病、種群崩潰和自然災害的威脅。

第三部分 放虎歸山篇

虎不僅僅是生態上的重要物種,而且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遠的意義。野外保護老虎的措施包括確認潛在棲息地及建設生態走廊:建立和實施常規的監測系統,在優先領域進行生存狀況調查以監測老虎種群動態,恢復獵物種群尤其是大型有蹄類物種,維持甚至擴大現有保護區的面積等。

政策支持

20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廢除了關於老虎為害獸的條例,開始全面禁止獵殺野生老虎。《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而於1988年通過,並於1989年起開始實施,將所有老虎亞種列為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從1981年起,我國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並於1987年開始禁止國際老虎貿易。1993年國務院發布了《禁止虎骨和犀牛角貿易的通知》,虎骨自此從中藥藥典中刪除,這是我國對全世界野生虎的保護所做出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我國於2006年頒布了《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

保護措施

在縮小而且孤立的保護區內,老虎這樣的大型食肉動物極易面臨滅絕的危險,擁有足夠獵物資源的大面積連續棲息地對於維持一個可持續的野生虎種群至關重要。目前中國殘餘的老虎都分布於東北和西南邊境地區。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跨國境的努力,增大老虎保護的力度和尺度,對棲息地進行景觀水平上的保護,同時致力恢復大型有蹄類物種種群數量。中國同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之間的密切合作對於確保各國之間天然生態廊道十分重要。這些生態廊道將使得老虎及其他當地野生動物之間能夠進行交流。另外,國際保護地的建立也將有效地保護老虎的重要棲息地並連接跨國界的老虎種群。

文章來源:羅述金.中國虎的概況.生物學通報,2010,45(1):1-5.

圖片來源:本文附圖

拍攝者:陳建偉、武明錄、奚志農、張立

本期編輯:包麗芹

猜你還喜歡下列文章

喜歡

點 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學通報 的精彩文章:

TAG:生物學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