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斯奎特與「真正的轟動」:他並不僅僅是街頭塗鴉藝術家

巴斯奎特與「真正的轟動」:他並不僅僅是街頭塗鴉藝術家

【編者按】17歲在紐約街頭藝術界轟動一時;23歲和麥當娜在紐約的地下文藝場打拚;25歲和安迪·沃霍爾一起辦展覽。美國藝術家巴斯奎特的傳奇不僅因為他少年得志,也因為他的英年早逝。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正在展出的展覽「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分14個章節介紹了藝術家短暫而多產的藝術生涯。

「出名要趁早呀! 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張愛玲在《傳奇》里寫過。

美國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就是這樣一個傳奇:17歲在紐約街頭藝術界轟動一時;23歲和初出茅廬的麥當娜(Madonna)等人在紐約的地下文藝場打拚;25歲和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Andy Wahol)一起辦展覽。他接受過無數雜誌的採訪,他在剛盛行的電視直播節目上現場作畫;他辦樂隊、出唱片、演電影。

25歲的他和後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出現在同一張照片里,而他是照片中唯一的黑人藝術家。那種感覺,就像你看香港無線電視演員培訓班的幾十年前的畢業照一樣那麼星光閃爍。

而你可能不曾聽說過巴斯奎特。巴斯奎特的傳奇不僅因為他少年得志,也因為他的英年早逝。1988年,未滿28歲的巴斯奎特因吸毒過量而去世。30年之後,和他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的藝術家經歷了藝術創作上的起落沉浮,只有巴斯奎特還停留在他藝術成就的最高處——如果他和照片上經功成名就的同輩們一起活到今天,他的藝術貢獻又會是怎樣的?答案也只限於猜想。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展覽分14章節介紹了巴斯奎特短暫而多產的藝術生涯,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品並展映了罕見的採訪片段和他主演的電影《市中心,81年》(Downtown 81)。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Edo Bertoglio, courtesy of Maripol

初出茅廬

巴斯奎特的初期作品不過是個紐約或倫敦或東京或柏林這樣的文藝大都市每個街頭少年都能露一手的水平,他轟動紐約市的「SAMO」系列塗鴉無不和紐約市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氣候息息相關。

巴斯奎特的母親是波多黎各人,父親是海地人,通曉多國語言的他自幼喜歡專研:無論是藝術名家的作品還是科學歷史,他都自小通讀,家人也給予鼓勵。巴斯奎特也深深認識到紐約的種族歧視問題,但這並沒有阻止他離家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

1978年,17歲的巴斯奎特離家的時候,紐約市處在破產邊緣,而當時的總統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拒絕出手挽救。當時的紐約,特別是布朗克斯(Bronx)這樣美國低收入人群聚居的街區,幾乎每夜都有縱火等暴力事件發生。

在這樣的氛圍下,巴斯奎特與朋友埃爾·迪亞茲(Al Diaz)組隊發起了「SAMO」(作者註:「SAMO」來自英文「Same old shit」,意為「老一套」)系列塗鴉,在紐約的牆面、大門、柱子上留下了妙語連珠。

藝術家亨利·弗林特為神秘的「SAMO」組合的作品拍下了57張照片,《蘇活新聞周刊》(SoHo Weekly News)追問誰是幕後藝術家。隨後,格林威治村的藝術家報紙《村聲》(Village Voice)終於起底巴斯奎特與迪亞茲,也給「SAMO」的創作畫上句號。

1981年2月,名為《紐約新浪潮》(New York/New Wave)的大型展覽在長島的畫廊展出,巴斯奎特的作品入選與「SAMO」的名聲不無關係。著名評論家彼得·施傑爾達(Peter Schjeldahl)當時對巴斯奎特的繪畫天賦進行了肯定,但他的早期作品更像是塗鴉本上潦潦對周身環境的速寫,也只些微透露出他鼎盛時期的代表風格。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成名之路

雖然巴斯奎特的創作包含了黑人文化的元素,但他的作品所顯現出來的不拘於藝術傳統的原創性讓他不僅僅是一個「黑人藝術家」。或許,他憑藉自己身份借著藝術種族政治獲得了一席之地,但他的極高的藝術天賦和極度高產才是他邁向成功最大原因。

1983年到1984年間,巴斯奎特創造了一系列自畫像、雕塑作品和行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奠定了他成名基礎,也初透露出他對自己「黑人藝術家」身份的不滿足。

美國藝術評論家雷內·里卡德(Rene Ricard)在《藝術論壇》(Artforum)雜誌上撰文,稱為巴斯奎特為「光之子」,而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成為那個最初的自我、那個「光之子」。他稱人們在看到藝術家的膚色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去想像作品背後藏著怎樣的政治寓意:「對白人來說,每個黑人都可能在背後藏著把刀;對黑人來說,每個白人都可能掖著皮鞭……」他接著寫道:「我想過,如果一個人想要超越世界上那些模糊又有限制性的冷漠,那個人必須要用何種方式成為自己的標誌性代表。」這寫都說明了巴斯奎特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濃縮成一紙自傳,也反映了他希望打破黑人藝術家的刻板印象。

巴斯奎特藝術創作的多元化也證明了他不僅僅是街頭塗鴉藝術家。當時,他活躍於紐約市著名的地下文藝場「混亂俱樂部」(The Mudd Club)以及後來的「區域」(Area),或是作為灰色樂隊(Gary)的成員表演,或是作為排隊的唱片騎師。紐約的著名說唱歌手棒五哥弗雷迪(Fab 5 Freddy)在不同場合播放巴斯奎特的演出錄音,並將他介紹給知名的唱片製作人。1983年,巴斯奎特在紐約和說唱屆傳奇式音樂人拉米爾滋(Rammellzee)錄製了他的首張單曲《打擊波》(Beat Bop)。

在巴斯奎特只有19歲的時候,他在「混亂俱樂部」遇到安迪·沃霍爾的《訪談》(Interview)雜誌的音樂評論人格倫·奧布賴恩(Glenn O"Brien)。當時,奧布賴恩正在寫一部關於紐約市中心文藝圈的電影,在見到巴斯奎特的時候,他立刻確定電影的中心角色就是為巴斯奎特量身定做的。雖然電影《市中心,81年》在2000年——也就是巴斯奎特逝世22年後才得以公映——但對他的追隨者來說是罕見的視覺文獻。

巴斯奎特在媒體上的一舉成名可能還是要歸功於他和沃霍爾的友誼。早在1979年,巴斯奎特和藝術家詹妮弗·斯坦(Jennifer Stein)運用當時剛起步的複印技術製作明信片。他們用街上撿來的、報紙上剪下的各種材料拼貼成圖樣,然後用複印機在卡片上印下圖像並剪成明信片大小。同年,巴斯奎特在餐館裡偶遇正在用餐的沃霍爾,並上前自我介紹並展示作品。當時,沃霍爾用一美元買了一張巴斯奎特自製的明信片。

他們的友誼就此開始。1985年,沃霍爾與巴斯奎特聯合展覽,並在高調地發布他們的宣傳照片。當時,巴斯奎特的作品受到若干媒體的批評,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他的沃霍爾的「吉祥物」。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代表風格

在敘述巴斯奎特的成名過程之後,展覽的後幾個章節《藝術史》(Art History)、《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和《記事本》(Notebooks)展示了巴斯奎特的初露鋒芒個人風格。巴斯奎特的代表風格大致包括:

一,巴斯奎特善於用畫卷式圖文並茂的形式闡述一種現象或一個想法。這種畫卷往往包含了許多符號,這是由於他受到解剖學、經典畫作、音樂以及對周身事物的影響。沒有受過傳統藝術教育的巴斯奎特解釋:「我從書本、噴霧器上的圖形文字、布魯斯音樂、乙醇、埃及象形文字里的鵝群等獲得真相。」(4)

二,巴斯奎特可以在多個藝術表現形式中間不斷轉換並遊刃有餘。比如,巴斯奎特能用色彩和布局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他的文字充滿詩歌和說唱音樂的韻律。在認識沃霍爾之後,他不但說服沃霍爾用畫筆創作,自己也開始用沃霍爾出名的絲網印刷來創作。

三,巴斯奎特詩般的筆記文字本身即是藝術。他的《筆記本》記錄了最平實的對生活的觀察,而巴斯奎特詩一般的文筆和布局讓筆記本本身即成為藝術品。這讓人不僅感嘆,如果他生活在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他能如何利用推特上140字的寥寥數語,他將會是有多少「粉絲」的網路紅人啊?

遺憾的是,展覽缺少的是巴斯奎特對自己創作過程的深入探討:或許,這些探討在細細研究藝術品本身之後就能發現。或許,因為沒有人意識到他會不久於人世而世界對他有更多的期待,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遺憾。

「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將在巴比肯中心展覽到2018年1月28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礦泉水澳網遭炮轟,這是海外體育贊助的必經之痛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