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火氣旺盛津液不足?巧借棗核生津液,再用吞津法養五臟

身體火氣旺盛津液不足?巧借棗核生津液,再用吞津法養五臟

現代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逐漸由體力勞動轉變為腦力勞動。由此導致各種疾病種類也在不斷變化。上班族經常有精神不集中,思慮過重的情況出現。因此我們講了要用叩齒的方式集中精神,用吞津的方法來平體內的思慮之火。然而大部分人體內火氣很旺盛,叩齒後並沒有津液產生,這時就需要藉助一個東西——棗核。

李時珍認為津液「灌溉臟腑,潤澤肢體」的作用,若「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方》「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古人說的津液就是人口中的唾液。津液為自身之水。而人的慾念、思慮便稱作自身之火(病態性),是不是很有趣,人體有形之水和無形之火。其實在道家修鍊中,有形之水和無形之火有更高層次,都是生機的體現。

如果身體火氣旺盛津液不足的話怎麼辦呢?就需要藉助外物,當然不是吃藥啦,要用最常見的一個東西—棗核。在口中含棗核來「製造」津液。早在400多年前,李時珍就倡導「常含棗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的方法。原因是,吃完棗後將棗核含在嘴裡,有促進唾液分泌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唾液中含有多種酶類,具有幫助消化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中醫認為,津液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補益性,經咽下進入人體後,內能滋養臟腑組織,外能潤養肌膚。

所以,吃完棗肉後,不用急著吐核,將棗核含在嘴裡幾分鐘,並用舌尖不斷地翻動,待口中的津液較多時,徐徐吞咽津液,然後再重複上述動作。其實,除了棗核,其他一些食物的果核也能起到「製造」津液的功效,比如杏、話梅、橄欖等。

有了津液就好說啦,用人體自身之水去平衡過重的思慮之火,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口中有唾液含住,像漱口一樣在口中鼓漱幾下,然後將唾液咽下。在道家具體功法中,需要鼓漱三十六次,然後分三口咽下,用意念將唾液送入丹田(肚臍下十公分,具體位置不用太在意)。這樣稱作引火歸元,火在身體中大多上浮於頭面,用意念引導將其歸於丹田,加上津液陰陽調和,水火相濟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津 的精彩文章:

秋梨膏,潤肺止咳、生津利咽,對孩子很適用,源自中醫

TAG:生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