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都是錢的事兒 聊聊手機支付的發展歷程

都是錢的事兒 聊聊手機支付的發展歷程

當今移動互聯網世界,手機成為一個樞紐般的存在,出現的短短十年里,智能手機徹徹底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其中就包括購物。前幾天看新聞,一位外國記者在北京出門一天吃飯、購物、逛街根本無需現金,一部手機全部搞定。還有一位法國小哥直播希望趕緊將微信引入法國,這樣購物就可以用微信支付,無需攜帶現金。

如今,我們已經徹底進入了一個進入了無現金社會,出門基本上不用攜帶現金,你還記得上一次使用現金購物是什麼時候嗎?雖然手機移動支付不可能讓現金消失,但是確確實實比現金支付方便很多。

手機支付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線上支付,如平時的用手機淘寶、京東等在線購物;另一種線下通過智能手機終端支付,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平時我們去超市買東西然後掃二維碼付款。這兩種方式也被稱為近場支付和遠場支付。

其實,移動支付從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便已經出現,國內最早的移動支付出現在1999年。當年,中國移動與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部門合作,在廣東等一些省市開始進行移動支付業務試點。2002年,銀聯推出第一代手機支付模式,通過簡訊互動完成交易,可實現手機話費查詢和繳納等多種服務。

其實早期的移動支付主要通過NFC(近距離通訊技術)實現,2004年,飛利浦、索尼、諾基亞共同發起了NFC論壇,開始推廣NFC技術的商業應用。2005年,成立剛滿3年的中中國銀聯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項目組,負責跟蹤、研究NFC的發展。很快在2006年,中國銀聯便推出一項基於金融IC卡晶元的移動支付方案。2009年4月,中國聯通推出內置NFC晶元定製刷卡手機。但是隨著3G網路的興起和當時POS終端並未普及以及NFC技術標準分歧等原因,NFC技術支付便逐漸沉寂。

時間來到2011年,這一年在中國移動支付史上註定被銘記的一年,不僅僅是截止這一年10月底,我國3G用戶總數已達1.1億戶,比去年同期增長7136萬戶,3G用戶滲透率達11.3%,我國行動電話用戶達9.64億戶,龐大的潛在客戶群謂手機支付帶來了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且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這一年6月份,央行下發第一批27張第三方支付牌照,銀聯、支付寶、銀聯商務、財付通、快錢等獲得許可證。

這一階段,三大運營商也紛紛成立了移動支付公司。中國移動於2011年7月成立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中國聯通於2011年4月組建了聯通沃易付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電信2012年3月成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三大運營商移動支付子公司同時獲得央行頒布的支付業務許可證。

也是在這一時間段,另一項改變移動支付的東西出現:二維碼。其實,二維碼支付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早在上世界90年代,二維碼支付便已經形成,其中日本、韓國是較早使用二維碼支付的國家。但是,這個時候的二維碼支付沒有惡意網址識別與攔截的能力,這給了手機病毒極大的傳播空間。

而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開啟。隨後的2013年8月9日,同樣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這一天,微信5.0版本發布,新增了微信支付功能,正式向支付寶發起挑戰。隨後便是大家記憶深刻的2014年的春節紅包大戰,憑藉這一戰,微信支付份額迅速逼近支付寶。

而在這個時間點中還有一件事情對手機移動支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打車。2012年,打車軟體出現,但是初期並未形成大規模影響也並未改變人們的出行的方式。直到2014年阿里和騰訊入局後,打車大戰正式打響。當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補貼10多億元給自己支持的打車軟體對消費者進行打車補貼。而打車所採用的便是通過手機軟體進行的支付,這意味著兩家不僅僅是為了爭奪出行打車市場的份額,背後更是為了搶佔移動端的支付入口和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

這一年的雙12同樣是個值得記錄的時間點,這一年的雙12是支付寶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線下推廣,當天支付寶聯合約2萬家線下門店推出支付寶錢包付款打5折的活動。支付寶在「雙12」下午3點半的交易數據顯示,支付寶錢包全國總支付筆數超過400萬筆。這正印證了那句話,什麼宣傳都不如打折優惠來的直接有效。

而2014年,除了上述事件外,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那年9月,蘋果召開了其秋季新品發布會,會上除了發布最新款iPhone外,還發布了蘋果移動支付解決方案Apple Pay,並於12月20日在美國正式上線,2016年2月18日凌晨5:00在中國上線,與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不同,Apple Pay採用的NFC支付,沒錯,NFC又回來了。憑藉強大的號召力,Apple Pay上線12小時內的綁定銀行卡數量超過3800萬,極大的推動了NFC支付的發展。

之後,三星在3月推出Samsung Pay,8月,小米推出Mi Pay,華為推出Huawei Pay。但是,令蘋果無奈的是,在其中國上線的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早已被支付寶和微信瓜分完畢,用戶消費習慣也已經養成,因此Apple Pay在中國之路走的還是很艱辛的。

由於早期的二維碼付款很多方面還不完善,因此安全方面相對來說比較低,因此同樣是2014年,這年的3月份,央行發布《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要求全面評估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的合規性和安全性。但是,同年7月,支付寶就低調重啟二維碼支付,並在上海進行補貼推廣。對此,監管保持了默許的態度。8月,微信支付也推出「面對面收錢」的功能,重啟二維碼支付。但是支付方式從原來的客戶掃描商戶的二維碼,變為由客戶生成二維碼,再由商家手持POS終端掃描讀取,安全性方面相對更高。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明確指出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業務需要遵循的安全標準,這是官方首次承認二維碼的支付地位。

隨後的2016年10月13日,支付寶推出收款二維碼。

這一年,對掃碼支付起到推動作用的還有一個事件:共享單車的出現,通過手機掃描自行車上的二維碼,騎行結束後通過手機支付,進一步增大了掃碼支付的優勢。

2017年,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這一年5月,中國銀聯聯合40餘家商業銀行正式推出銀聯雲閃付二維碼產品,京東金融、美團點評等非銀機構也宣布加入其中,持卡人通過銀行APP可實現銀聯雲閃付掃碼支付。而此前,中國銀聯可是NFC支付的絕對支持者,2015年12月,中國銀聯正式與20餘家商業銀行聯手推出「雲閃付」產品,開始了對二維碼支付的反擊。一周之後,銀聯宣布與蘋果和三星達成合作。中國銀聯對手機支付方式態度的轉變也顯示了掃碼支付在手機支付中的優勢地位。

但是,中國銀聯的二維碼支付和支付寶、微信的二維碼支付的理念不同,中國銀聯的二維碼支付是基於卡組織、發卡機構、商戶和收單機構的「四方模式」,這是一個開放的標準,銀聯希望越來越多的機構介入進來,銀聯作為其中的基礎設施提供方,接入這一體系,就等同於接入了銀聯已有的受理環境,因此有越多的機構接受其標準,對其越有利。

而微信、支付寶支付則是直連銀行的「三方模式」,與銀聯開放截然相反的是,支付寶和微信兩者試圖竭力在築起一堵牆,力求其他對手無法進入這一領域,以此來儘可能的減少競爭。

講到這裡,基本上也該結束了。而對於移動支付的發展前景和未來則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尤其是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的出現,令購物支付方式發生著新的變化,未來支付將不僅僅涉及到支付安全的問題,更加涉及到人的信用問題,或許信用支付時代也離我們不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之家 的精彩文章:

三星Exynos 7872規格公布 中端利器

TAG:手機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