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加拿大有一個省拒絕說英語?

為什麼加拿大有一個省拒絕說英語?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298-加拿大魁北克

作者:小米桶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大綠

加拿大東部,有一個神奇的地區,名為魁北克。雖然名字和魁地奇有點像,但是這個地區和出產魁地奇的英國要多不對付有多不對付。這裡的人對自己的法國後裔身份的認同之高,恐怕已經超過了法國本土的民眾。

為什麼這個小小的魁北克會敢於和整個北美幾億英語人口抗衡?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看看魁北克究竟發生了什麼。

銘記在心

新法蘭西(New France)是一個在北美存在了兩百多年的一個殖民地。她成立的時間要從1534年開始算起。

這一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率領探險船隊,駛入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灣(Gulf of Saint Lawrence),並且以法國國王的名義,宣布佔領這裡。

探險家的側顏

雅克·卡蒂埃的探險路線

以及聖勞倫斯灣周邊狀況

推薦橫屏觀看

最初來到新法蘭西的法國移民們,日子過得並不好。這裡的冬天太寒冷,常常有人凍死。他們和當地一個叫易洛魁(Iroquois)的印第安部落衝突將近一百年,更加劇了情況的惡化。

易洛魁領袖第一次上線

很長一段時間內,新法蘭西都只有一些皮毛商人按季節短暫的往來,並沒有什麼常駐的居民。

冰天雪地加拿大

魁北克也是整個兒凍上的

直到1603年,新法蘭西的救星才出現。他的名字叫薩繆爾·德·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尚普蘭是魁北克城的奠基者,耕耘新法蘭西殖民地超過三十年,經過他的探索和管理,新法蘭西的疆土持續擴大。

薩繆爾·德·尚普蘭

可日益強盛的新法蘭西,還是無法和人口眾多的富庶英國殖民地相比。這一劣勢持續了三十年,新法蘭西的發展毫無起色,法國國王也對這塊土地不聞不問。

作為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

魁北克乃是法國北美殖民地的重中之重

其實歐洲列強在北美的殖民地競爭,法國已處於劣勢,再不好好利用新法蘭西,可能一切都晚了。

1612年的新法蘭西

在今人的認知中,法國確實是佔領了一塊資源豐富的寶地,可惜他們自己花了一百多年才看清這個事實。

直到1663年,路易十四才終於宣布將新法蘭西地區設立為直屬國王管轄的省份,而後發兵去平息了敵對的印第安人勢力,將聖勞倫斯河流域的產糧區控制權掌握在手中。

由於加拿大的緯度較高

聖勞倫斯河產糧區便更顯珍貴

在百合花中出生

取得和平之後,法國人開始按照計劃,好好開發新法蘭西的資源,讓同時開發北美的英國、西班牙看看法國的能力。

可新上任的行政首腦卻突然發現一個嚴重問題:這裡,是一個幾乎沒有女人的世界。

女人們在法國本土開趴,沒來加拿大

建設殖民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勞動力。可是,新法蘭西地區的人口,從頭數到尾也只有不到3000人。

這其中有719位未婚男子和45名未婚女子,人口比例嚴重不對稱。可以說新法蘭西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光棍危機」,沒有人口的增長,無論什麼宏大的發展規劃都是紙上談兵。

如果實行計劃生育

不知魁北克的男女比例要如何計劃

於是,1663年,當地長官向路易十四進言,在法國本土招募想要去新大陸生活的女性。

法王接納了這個意見,在民間召集了一批年輕的女孩子。她們均在12-25歲之間,處於適於婚育的年齡。國王負責她們前往新大陸的旅費,最後還附上一筆錢和新衣裙做嫁妝。唯一的條件是抵達新大陸後要立即結婚生子。

這些女孩子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國王的女兒(Filles du Roi)」。

國王的女兒們

流浪女的顏值都這麼高的么?

這些女性到達新法蘭西後,有權挑選男人(絕不是男人挑選她們!),並且可以悔婚。有很多女性實際上籤署過兩、三次婚約,只因為她們先與一個男子訂婚後又看中了別人。

而殖民地的光棍們,則必須要善待娶來的妻子。在婚前每對夫婦都要簽署一份有利於女方的合約,保障女方有對婚後財產的所有權,以及單方面離婚的權力。

最後,兩情相悅的男女在教堂結婚,領取政府頒發的「結婚獎金」,生育子女後每個月還會給育兒津貼。

來來來,各位戲精

挑老公了

至於那些適齡而未婚的男人,則必須繳納「單身稅」。若是遲遲不想結婚,則會被吊銷狩獵、捕魚,或者販賣毛皮的執照,斷了財路。

即便這樣還不要結婚的,就要被押去原始森林裡「放生」一年,如果一年後還能活著回來的話,才能有不結婚的自由。

日本政府也在考慮學習

法國人民的先進經驗

從1663年到1672年,「國王的女兒」前後來了八百位。直到有一年路易十四聯合英國攻打荷蘭,資助女性移民的行動才因經費緊張而中斷。

事實證明這套看上去有點奇特的政策行之有效。新法蘭西的人口數量在三年後就多了一倍。

等到了1700年左右,僅魁北克城和蒙特利爾兩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已經增加到一萬五千多人了。新法蘭西從一個貧窮的「光棍村」一躍成為人稱「小巴黎」的富庶大省。

1700年的魁北克,小巴黎?...

可惜好景不長,1754年,英國和法國在北美爆發了「七年戰爭」。這場戰爭是法國在北美勢力的轉折。到1763年戰爭結束時,北美東北部已經全部落入英國之手,包括在那裡的八萬名法裔天主教徒。

英國將這一塊新到手的土地,更名為「魁北克」。自此,新法蘭西殖民地徹底結束,法國勢力從此撤出了北美東北部。

法國勢力退出北美東北部

在玫瑰花下長大

雖然一夕之間改朝換代,「國王女兒」們的後裔卻沒有因效忠英女王后就放棄自己的血統。相反,他們還是盡一切可能,來保留自己的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

1774年,英國確立了《魁北克法案》(Quebec Act),確保魁北克人的法語母語、法國文化、羅馬天主教信仰、以及既有的法國法律不受威脅。

當然這也不是因為英國好心,只是七年戰爭導致軍費吃緊,只能用綏靖政策來安撫他們。

於是,法語族裔在美洲得以存續和壯大。但是終究還是沒有周圍英語族裔的人數多。雖有法律保護,還是無法避免歧視的狀況發生。

比如,由於法裔天主教徒重農輕商,大多都是做體力活,英語族裔曾蔑稱北美的法語族裔為「White Nigger-白皮膚的黑鬼」。

寫於1966年的法語回憶錄

名為《美洲的白色黑奴》

在歧視之下,魁北克人經常跟聯邦政府的政策對抗,因為他們認為國家政策幾乎是由英語族裔制定的。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聯邦政府需要在各地徵兵,魁北克的法裔就開始抵制兵役,因為他們不想為英國賣命。

可畢竟三百多年過去了,「國王女兒」的後代們,早已失去了法國皇室的領導,天主教會的統御也逐漸弱化。

語言已經成了他們唯一和祖先的血脈聯繫。魁北克人逐漸地把「獨尊法語」固化成一種政治正確,不斷試探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底線。

英語加拿大與法語魁北克

得到聯邦政府讓步的「國王女兒」的後代們,倔強而突兀地在魁北克堅守著祖先留下的土地和文化,至今人數已經超過七百萬人。

1977年,魁北克省通過了《法語憲章》(也叫做101法案),鞏固了法語成為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

這個獨尊法語的政策,導致60萬英語族裔出走,將魁北克從被英裔同化的道路上拉了回去。

至少獲得了局部優勢

法語憲章對魁北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僅公立學校只能用法語授課、政府只能用法語辦公、公司要用法語做生意、連街道上的招牌,都必須用法語,例如肯德基從KFC(Kentucky Fried Chicken)改為PFK (Poulet Frit Kentucky)。對於一定要用雙語的招牌,法語字體必須是英語的三倍以上。

彷彿在說:呸,F**K!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小姐姐的笑聲)

政府還特別設立了「語言警察」(Language police),專職在公共場所巡邏,監督法語的使用情況。

作為第一線的「戰士」,語言警察鬧出不少笑話。傳言他們神出鬼沒,身著便裝潛伏在人群中,給說英語的人開罰單;會翻小學生的書包,看看有沒有帶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會研究餐廳的菜單,看看哪一個斗膽敢不用法文:「什麼,Pasta不是英語?是義大利語也不行!」

表面的語言彈壓之下,是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魁北克主權運動(Mouvement souverainiste du Québec)逐漸興起,在1980年和1999年曾經組織過兩次獨立公投,但是都沒有成功。

頓時感覺自己是太陽王的後代?

雖然沒有能夠成為獨立的一國,但是兩次的公投都給魁北克爭取到更多的自治權。加拿大的法裔居民們也似乎並沒有真的想要與加拿大完全切割開來。

2006年,時任總理的史蒂芬.哈珀提出:「The Québécois form a nation within a united Canada」,也就是說「魁北克可以在統一的加拿大中成為一個國家」。

就這樣,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權利下放,換得了國家的統一,也讓魁北克省取得了實質上的權力。

被三億英裔(別忘了老美們)包圍的魁北克人,至今依然還在用法國皇室的黃金百合來裝點自己。

他們吟誦著法語的詩歌,快樂地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

Je me souviens,

Que né sous le lys,

Je cro?s sous la rose.

我銘記在心,

我生於百合,

而長於玫瑰。

*百合是法國的象徵,

而玫瑰是英國的象徵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安徽經濟第一大市,在衰敗以後要怎麼完成自救?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