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膀胱癌早期的治療方法是什麼?能夠治癒嗎?

膀胱癌早期的治療方法是什麼?能夠治癒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先為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吧!3年前我們診治了1位40歲男性患者,因為肉眼血尿就診,行膀胱鏡、CT、超聲等檢查,考慮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也就是早期膀胱癌,膀胱鏡提示膀胱右後壁大小約為2.0cm乳頭狀腫瘤,有蒂,余未見異常。術後病理提示:低級別尿路上皮癌,侵及粘膜固有層。於是根據治療原則我們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後給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療1年,並定期複查,目前還沒有發現複發現象。

看完案例,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什麼是膀胱癌?早期膀胱癌真的可以被治癒嗎?下面我就正式來說一說。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於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人體內空腔臟器的表面通常由上皮細胞構成,例如你的臉頰內側、胃、腸子、膽囊,包括膀胱均是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的。每個臟器都有它自己的一類上皮細胞。膀胱的粘膜上皮細胞稱作尿路上皮細胞,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佔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不太常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還有小細胞癌、類癌、惡性黑色素瘤等。

膀胱癌分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我們通常說的早期膀胱癌指的就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

區別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包括Ta、T1和Tis期的膀胱癌,又稱為表淺性膀胱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指T2期以上的膀胱癌。局限於粘膜(Ta-Tis)和粘膜下(T1)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佔75%~85%,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佔15%~25%,前者中大約70%為Ta期病變,20%為T1期病變,10%為Tis。原位癌(Tis)雖然也屬於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差,屬於高度惡性腫瘤,向肌層浸潤的幾率較高。因此,應將Tis與Ta、T1期膀胱癌加以區別。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治療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主要指Ta和T1期,這類腫瘤的分化分級絕大多數較好。這類腫瘤僅限於粘膜和粘膜下層,並未侵犯肌層,因此淋巴和血行轉移的概率極低,5年的生存率大於80%。對於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可以採用電切或電灼的方法達到切除腫瘤並保留膀胱的目的,早期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通過上述治療,分化程度越高,治癒的可能性越大。多發的腫瘤也可以使用膀胱電切術治療,術後進行膀胱灌注或服中藥均可降低複發率。

T1G3膀胱腫瘤治療

T1G3膀胱腫瘤惡性程度高,與一般的淺表腫瘤不同,治療後易複發並發展成為浸潤性癌,統計表明T1G3腫瘤在2年內30%~50%會發生肌層浸潤或遠處轉移,臨床上需要特殊對待。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這類腫瘤如果診斷時無肌層浸潤可以按照淺表癌處理,但應該加強輔助治療並嚴密觀察,可在術後短期內重複做電切術和膀胱灌注。如發現腫瘤發生浸潤時應按浸潤性膀胱癌治療。

原位癌治療

原位癌(Tis)雖然是淺表腫瘤,但其惡性程度高,經常迅速發展發生肌層浸潤和遠處轉移,並常常表現為多發甚至波及整個尿路。原位癌在20世紀中期多主張對膀胱進行全切手術,至20世紀80年代發現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有良好療效以後,治療原則發生改變。對原發的Tis由於腫瘤負荷小,可以直接進行卡介苗(BCG)灌注。如為癌旁Tis,可以進行膀胱電切術後再進行卡介苗(BCG)灌注。卡介苗(BCG)灌注對原位癌的有效率高達80%以上。

所以對於早期膀胱癌的治療效果還是很好的,大部分都能夠被治癒。希望廣大的患者朋友們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浮生若夢 前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