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患者已死亡半天,家屬要求我們搶救了 4 個小時

患者已死亡半天,家屬要求我們搶救了 4 個小時

這是一個十分悲慟的故事。

那天我的急診晚班,晚上 11 點。因為搶救室三個床位都有病人,監護室的門被直接一陣焦急的敲門聲「轟」開。

「你怎麼不早點叫救護車?爸爸不是中午吃飯還好好的!」一位40來歲的中年女性,大聲質問旁邊的老奶奶。

「我叫了120的,我叫了120的。」老奶奶委屈地反駁著。

「醫生趕緊搶救,快救救我爸!」中年女性噙著淚水哀求著我們。

平車推進來後,患者是一位 70 來歲的老爺子:四肢僵硬,皮膚冰冷。我翻開眼睛查看瞳孔,角膜都幹了。這起碼走了好幾個小時了。

「您好,您是患者女兒吧?您爸爸基本沒有希望了,他走了好幾個小時了。」我出門向患者女兒告知病情。

「不,不,不可能。他只是休克,趕緊給我插管,趕緊給我按壓。」患者女兒激動地反駁到。她左肩膀全是患者胃內容物,她應該是一路用肩膀,將爸爸硬扛到醫院的。

我悻悻地只能折回監護室,「還是搶救吧,家屬不放棄。」護士跟我抱怨,連針都扎不進去,血液基本是凝固的。對著一具冰冷的軀體,我們忙著插管並連呼吸機,還要忙著胸外按壓。

過了十來分鐘,我再次走出監護室。

「您好,您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可是您爸爸真的走了……」

「不!不!我相信奇蹟!我要等爸爸回來!」女兒情緒激動地抹著眼淚,哀求我們繼續搶救。我拿著一卷乾淨的衛生紙,示意她擦一下眼淚,還有肩膀上的嘔吐物。

「繼續搶救吧!哎!」我返回監護室,護士都望著我,期待我的「說辭」成功。接著我們不得不為患者用上心肺復甦機,雖然這一切都是徒勞,然而家屬說不放棄,我們沒有權利停止。

又過了三四十分鐘,我再次和患者女兒交流。

「把爸爸帶回去吧,留在這兒徒勞的搶救,他也很痛苦。」

「他中午還好好的,還和我一起吃飯,不可能死了!」

「您老公呢?您的兄弟姐妹呢?打個電話給他們」我想她已經毫無主見了,應該聯繫一位更理智的人過來,把患者接回去。老奶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拿東西去了,留下女兒一個人。

「他們電話我現在都記不住了……」

「手機呢?」

「沒帶。」

一個多小時後醫護各種勸說無果,我們只好聯繫保衛科和警察局。他們趕到後看到情緒激動的女兒,也是一番苦勸。

「如果你不聽勸,我們會直接會把屍體拖到殯儀館火葬,你已經嚴重影響醫療秩序了。」一位保安勸說無果後,性子急了。

「他不是屍體,他是我爸,他一定會醒來!」女兒歇斯底里地吼道!

……

就這樣僵持了將近三四個小時,我們各種苦口婆心地勸說,女兒最終才放棄搶救。我們將她帶進監護室,讓她看最後一眼爸爸。

「爸爸!爸爸!您看看我啊!您睜開眼睛看看我啊!」她撲在爸爸的身體上,撫摸著爸爸失去光澤的臉龐。我們一群醫護站在一旁,又心疼又無奈,不知所措。

凌晨三點,我們才將整個事情處理完。後來保衛科跟我說,他們和警察局打算是直接把遺體拖到殯儀館的,但是患者女兒強烈要求將爸爸抱回家了。我們都在想,難道她還想把爸爸冰凍起來不成?

後來令我十分吃驚的事情是:其實我們 120 在當天下午 4 點就接到呼叫,趕到地方正是這個老爺子家裡,那個時候起碼死亡一兩個小時了, 120 直接將患者拒絕送往我們醫院。沒想到晚上八點 120 再次接到電話,趕去的時候還是那個老爺子家裡。 120 的醫生都納悶了,反覆向家屬說到:「已經沒希望了,真沒必要去醫院了!」再次拒絕家屬的要求。

令大家震驚的是,沒想到晚上 11 點,女兒竟然徒手將患者硬抗到了醫院。整個事情串起來,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思考兩個問題:在死亡搶救面前,醫生到底有多少主動權?在生死別離面前,人們到底是有多麼脆弱?

問題一:在中國目前的醫療環境,其實挺悲哀的話題。我們醫生站在生理角度可以宣布患者死亡,然而無權停止搶救。我在急診科工作近三個月,就參加很多次搶救。明知道很多搶救是徒勞,是醫療資源浪費,然而沒有家屬那句「可以了,我們放棄搶救」我們是不能停止搶救的。很多時候我們十分被動,也十分辛苦。

大家應該看了前陣子收視率很高的《急診科醫生》,裡面就有很多搶救的鏡頭。患者如果呼吸心跳驟停,搶救達 30 分鐘以上,參與搶救的醫生可以直接宣布患者進入臨床死亡,並停止徒勞無效的搶救。

問題二:死亡教育應該是每一個人需要面對的話題。蔡康永曾在一檔節目中說到:告別變得很難,是因為中國人不太習慣練習這件事。他的好友一位很漂亮的舞蹈家,她得了腦癌,生前把人生當成一場party。親人和朋友應該在party裡面繼續玩耍。可是她要先走了,她不希望全場人因為他的離開放下酒杯,關掉音樂,她希望是一個開心的告別儀式。我們都該學會練習告別,面對死亡。而不是強留對方,因為生命留不住的。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如果親人得了絕症,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裡面就說到「死亡教育和死亡體驗。」我們醫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有義務讓家屬和患者正確面對死亡。有新聞報道:國內外就有很多市民躺進棺材來體驗死亡,用「假死」來零距離接觸死亡。

談及死亡,我更願意用唯心主義解釋:這一生我們註定是是親人,這就是緣分。如果緣分未盡,願我們來世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聯APP 的精彩文章:

TAG:醫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