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人是漢末名將,劉備是他手下,因政治情商太低,最終憂憤而死

此人是漢末名將,劉備是他手下,因政治情商太低,最終憂憤而死

提起劉備,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在正史上,他是一代梟雄,憑藉自己的能力,從一個貧寒子弟,成長為了一方諸侯;在演義中,他是仁義的代名詞,無論走到何處,都會成為眾望所歸。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除了仁義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處事圓滑,不願得罪任何朝廷命官。例如面對被張飛鞭笞的督郵,他選擇了饒恕其性命;面對毫無作為且傲慢無禮的董卓,他不許張飛殺害,等等。然而在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他卻大膽反駁過一位當朝名將,這個被劉備反駁的人,到底是誰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朝廷派來平定黃巾叛亂的中郎將朱儁。當初劉備與關、張二人結義之後,招募兵馬,興起了義兵,他們先投劉焉,再投盧植,後來兜兜轉轉來到了朱儁帳下,並助朱儁大破張寶。朝廷接到大捷的消息之後,令朱儁率兵乘勝討伐,佔據宛城的黃巾餘黨。朱儁擊敗敵軍之後,包圍了城池,等到城中糧斷之時,守將韓忠無奈向他請降,他卻沒有接納。這個時候,劉備就跳出來反駁了。

《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寫道:「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意思是說,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是因為他能夠接納投降之人,你為什麼不接受韓忠呢?面對劉備的提問,朱儁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朱儁的回答,看似非常有道理,然而如果細讀,我們就會發現,不納降,只強攻,是行不通的,畢竟他們完全斷絕了黃巾軍的生路之後,這些人只能選擇死戰,攻城的難度會提高不少。那麼名將朱儁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非黑即白,眼裡揉不得沙子

朱儁是朝廷命官,他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愛國的信念,早已深入骨髓。在他看來,黃巾軍是禍亂天下的罪人,必須趕盡殺絕,才能徹底肅清禍亂,所以他不接納這些人的投降,並打算用這些人的死亡,來震懾其他已經造反,或準備造反的人。雖然朱儁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得不說,這種想法很天真。

二、格局不夠,只知平叛卻不知百姓為何而反

朱儁是一個忠義之士,他不但忠於國家,還想著平定禍亂,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然而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反叛的人中,大部分都是他想保護的百姓,這些人之所以反,不是因為喪心病狂,也不僅是因為受到了張角的蠱惑,而是因為朝堂一片混亂,奸佞當道,百姓已經生活不下去了。朱儁根本沒有看清這一點,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天真的以為,只要平定了黃巾,就能阻止天下大亂。

三、缺乏基層經驗,太過飄飄然

朱儁領軍平定黃巾的時候,已經官至中郎將,再加上前面的戰事,一直比較順利,所以在他心目中,朝廷大軍一到,必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剿滅區區黃巾軍,易如反掌。可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不接納這些人的投降,他們就只能背水一戰,加大他攻城的難度。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朱儁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得到了朝廷的封賞,但是他的個人能力實在有限,是一個沒有走出象牙塔的天真將領,是一個政治低能兒。那麼正史上的他,又是怎麼樣的呢?據史料記載,朱儁字公偉,年少喪父,靠母親販繒維持家業。後來任交州刺史,大破叛軍,得以入朝為官。

到了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他的確參與了平叛,也曾與韓忠等人對峙,並進行了強攻,但是撤除包圍,放敵軍出城的方法,並非劉備的建議,而是他自己想到的。《後漢書》中記載道:「因急攻,連戰不克。儁登土山望之,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不如徹圍,並兵入城。忠見圍解,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在平定黃巾之後,他還曾試圖討伐董卓,只不過以失敗告終。後來因為李傕、郭汜控制朝廷,他又被郭汜留為人質,憂憤而死。真實歷史上的朱儁雖然也曾血腥的鎮壓過黃巾軍,也不擅長政治,但是他對國家的忠義之心,和軍事才能還是不容忽略的。否則的話,他也無法與名將皇甫嵩,在《後漢書》中並列一傳,並有幸被載入《十七史百將傳》。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後漢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長坂坡一戰,趙雲到底有沒有斬殺50位曹將?真相其實很簡單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