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義大利經典在蓋蒂中心

義大利經典在蓋蒂中心

義大利經典在蓋蒂中心 2018年01月12日 14:58 來源於財新網 可以聽文章啦! 我們正處在一個文藝越來越商業的時代。而與此同時,商業活動也正變得越來越文藝

【財新網】(特約文化記者 李大衛)南加州持續多天的山火,一路燒到405號高速公路東側,坡地上留下一座座住宅的廢墟,還有大片焦黑的死樹。此時公路對面,聖莫妮卡山頂的蓋蒂中心展廳,名為《喬瓦尼?貝利尼:文藝復興時代威尼斯的信仰風景》的新展,也一再呈現類似的景觀。

展覽的規模不大,總共12幅作品,大部分借自巴黎、佛羅倫薩、倫敦及美國其它機構。由於其中大部分為木板油畫,五百多年前的材質早已老朽,通常很難拆解。其中也有兩件素描,全部是宗教題材,但主題強調的卻是畫面背景中的自然,還有城市。這是貝利尼在美國的首次個展。考慮到他的歷史性貢獻,這樣的待遇有點偏低。

喬瓦尼?貝利尼生於畫師世家,但一般說起貝利尼,指的就是他。小說《故地重遊》里,男主角查爾斯?賴德隨牛津同窗到威尼斯探望老爸,老主人聽說他在學畫,問他打算去看誰的遺作。年輕人說想看貝利尼大師。老人家又問,哪個貝利尼。小夥子不解——難道還有兩個?老人說有三個。

貝利尼一族高手輩出,其父雅各伯,其兄詹蒂萊都是名家,還有喬瓦尼的姐夫曼泰尼亞。其中詹蒂萊曾受總督派遣,去新近落入突厥人之手的伊斯坦布爾,為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蘇丹畫像。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便以此為本事。他們兄弟剛好處於威尼斯文藝復興初期到盛期的過渡。

這種過渡涉及到材料、題材以及風格——從蛋彩到油彩,從木板基底到港城盛產的帆布,從「木納近仁」的靜態人物,到更富動感的造型,還有作為新現象的光影效果。展廳里有一件作品,畫面上布滿細碎的閃斑。這種效果來自顏料中摻入的玻璃粉末——威尼斯的慕拉諾島以吹制玻璃聞名,多的是 可供細研的下腳料——到了曾受教於他門下的提香那裡,這種光效強化顏料更多用於點染人物的瞳孔。

終其一生,貝利尼都在新、舊兩種傳統之間搖擺,直到他的弟子們把歷史翻到新的一頁。他的影響也曾波及到阿爾匹斯山以北。早年曾在義大利求學的紐倫堡大師丟勒,就認為他是當時最好的畫家,技術上也深受其影響。

展覽的主題作品《基督賜福》有一個細節——畫中的耶穌基督抬起右手,做出祝福手勢,人物胸前則留下了手的暗影。這是使用定點光源的早期實踐之一。該畫作於1500年前後,與最近那聲稱出自達芬奇之手的《世界救主》完成於同一時代,屬於同一題材,也是用的相同的傳統構圖。不同的是背景。

喬瓦尼?貝利尼的《基督賜福》

這幅畫中,基督身後的荒蕪山景中,枯樹枝頂落著烏鴉,一片死亡的氛圍,恰好預示著拯救與重生。這樣的荒山野景也被他用於其它作品。不止一幅作品中,他筆下的耶利米棲身曠野,將希伯來、雅蘭以及希臘語《聖經》,首次翻譯成羅馬帝國治下廣泛使用的拉丁文。荒瘠的近景背後是天際上的城堡,代表這位聖人棄絕身後的塵俗歡愉。

貝利尼所處的時代,威尼斯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多少類似今天的紐約。這樣的一座港城,經濟活動主要來自海上貿易。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突厥圍困,拜占庭帝國徹底覆亡,威尼斯人的交易對象開始轉向內陸。這或許也是貝氏筆下基本沒有海景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貝利尼的作品極難借到,卡拉瓦喬更是難上加難。這位羅馬巴洛克的黑暗系天才,由於身負命案,短短一生中還有幾年時間用來逃亡,所以傳世作品不過三十餘幅。其中羅馬的博爾蓋塞別墅美術館藏有六件,為數量之最。蓋蒂中心的另一個展廳,同時就在展示三幅來自博爾蓋塞的卡拉瓦喬。

這裡也有一張伏案工作的耶利米像,是卡拉瓦喬作品中,最缺少戲劇性動作場面的例外。《手持哥利亞首級的大衛》是名作,取材於《舊約?聖經》。巨人哥利亞被大衛斬下的頭顱正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似乎作者自忖將不久於世,且不得善終。《懷抱果籃的少年》的模特不止一次出現在他筆下,從中不難察覺一些自傳性成分,草籃中堆積的水果採用類似荷蘭人的技法,處理表面的細節。義大利式的人物和北方式的靜物,在此悄然匯合。

卡拉瓦喬的耶利米像

《手持哥利亞首級的大衛》

《懷抱果籃的少年》

此次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卡拉瓦喬作品得以巡展海外,主要來自義大利時尚品牌芬迪的贊助。這家奢飾品公司本身設有一所卡拉瓦喬研究中心。我們正處在一個文藝越來越商業的時代。而與此同時,商業活動也正變得越來越文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網 的精彩文章:

多國監管態度縮緊 虛擬貨幣全線大跌

TAG: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