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benren 問:請問白砥老師怎麼才能寫好顏氏三帖?

白: 注重顏字大氣穩重的一面,以顏體楷書為基礎,強調使轉的柔性用筆.

楊紅業 問:1、我喜歡一半時間臨帖,一半時間自運,不知這樣好還是專門臨帖好?我喜懷素和山谷書法,他們是否都屬於魯公一派?我沒有花時間學隸和篆,這樣行草是否就寫不好?請白老師指點,謝謝!

2、但不知基礎是否有一個標準,我只是在自運(可能還談不上創作,抄寫一點古詩詞)時盡量將所臨融入其中,以免離開帖就不會寫了,其實是為了加強臨帖的效果。據說王鐸就是這麼學的,不知這是否對每個人都適應?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臨黃庭堅書

白:1、應該在臨帖有一定基礎之後再進入創作.懷素和山谷都學過顏字,但不能說他們都完全屬於魯公一派,因為他們各有各的個性.也學過其他的書家.不一定,很多行草書家以楷書為基礎.

2、基礎應該有標準但很模糊,在沒有臨到位之前最好不要自我意識的介入.王鐸是大家,基礎好天分高,他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任何人.

泉唐居士 問:白老師我冒味想問的是:小字講韻,大字講氣這句話對不對?是不是說寫小字要筆筆見而大字就可以只講勢而忽略技呢?

白:就一般而言,小字講韻大字講氣有一定道理,但小字能講韻而又能大氣,大字能縱橫又能精密,或許更為上乘.蘇東坡曾經講過:"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可作參考.

隱於朝 問:現代書風是否是要完全顛覆傳統?其對於傳統有借鑒意義否?有何借鑒意義?

白:沒必要,現代應築基於傳統之上。沒有傳統也談不上現代,兩者是不對立的。

zshxlx 問:1、白老師,你對書法空間非常有見地,想你談談書法空間=經營位置嗎??有什麼不同?

2、以前讀不懂白老師的作品,但看了白老師的文章後才恍然大悟,對於白老師的碑帖相融的作品好象理性要多於感性?這樣是不是不是白老師的自然流露?能不能談談理性與感性在書法作品中的價值關係??

3、想請問白老師:你在指導有一定書法基礎和傳統功底的同學練習書法時,你在潛意識裡向他們傳遞什麼呢?

4、你在臨帖時是如何做到「形神兼似」的?能不能簡單介紹幾種有效的臨會和掌握碑帖的模式?

白:1、謝赫六法有經營位置一條,是就中國畫章法而言,書法技法中沒有經營位置一說,但我們通常所說的章法就是指經營位置.書法空間必須講究章法,但並非只等於經營位置,因為空間包含的內容還很多,有些空間美感不是經營能夠得到的.比如說蕭散,它是一種感覺,而不是技法,所以書法空間包括空間美的境界,而非只有技法.

2、如果你見過我寫字可能會有另外的一種感覺了.我認為每件作品都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所謂理性指作品的構想,所謂感性指作品的個性色彩,至於方法如何各有不同表現.

3、對有一定書法基礎和傳統功底的同學來說,培養他們的審美觀至關重要.

4、關注基本結構和基本點畫用筆的同時,強調線條的質量以及結構之間的關係.

八陵藝人問:1、依您看,時代發展促使書法藝術也進入了網路空間,這一現狀對書壇的衝擊有多大,書法 的網路前景樂觀嗎?

2、請問您對當代書法理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持什麼觀點?

3、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專業院校多年來培養了無數的從事書法教學與研究的隊伍,而且當代社會對書法的普及與重視又是空前的,可是書論方面精深的觀點少泛論多的現狀與此好象是矛盾的?

4、形式構成對當代書法創作的積極影響表現在那些方面?

白:1、書法的網路前景應該很樂觀,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必然有它的正反兩面的作用,好的方面在於打破了地域局限性,網路拉近了大家之間的距離,也能更方便的收集資料......網路的交流比傳統的媒介更能直抒心臆,互動性更強.但還應加強網路規範,增強學術性.

2、當代書法理論研究中精深的觀點太少,泛論太多,很多甚至是重複的。

3、這也是正常現象.當代社會對書法的普及是事實,但是缺少深入.大獎賽和展覽此起彼伏,但大多都流於形式.專業院校確實培養了一些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員,但有些也身不由己,忙於社會應酬.雖有一些好的想法,但缺少坐冷板凳的決心.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4、實際上,古代作品並不是不講究形式。好的作品甚至很有形式感,比如說王書手札,顏真卿裴將軍詩帖(傳)等,中國藝術審美極注重形式美感,比如剛與柔,聚與散,開與合等等皆屬形式因素範疇,當代書法如能在古人形式的基礎上強調現代構成,必能使書法產生新的美感,這是書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xiaoren 問:我學書數年,臨帖40餘本。每本帖臨3遍便能做到形似,但臨3個月也做不到神似,創作更是變了形,這些年使我非常傷心,請白老師支招?

白:我很驚訝你臨三遍就能像,說明你學書很有天賦,但臨摹和創作是兩個概念,他們之間有聯繫更有區別,有的人就能臨的很好但不能創作,主要問題在於臨摹怎麼樣過度到創作,我覺得背臨很重要,要靠記憶將古人學到手再轉化成自己,這一關過不了就很難談創作.

80後 問:你的作品有時侯讓我讀不懂,不知道好在那裡。我懷疑是我自己沒到先生的高度吧!這樣認識正常嗎?

白:很多人都讀不懂我的作品,我想這是正常的.就像當年梵谷的作品幾人能懂,你現在懂畢加索的作品嗎?我這樣回答是不是很狂妄:)

大道無門 問:請白老師談下線形態與空間的關係好嗎?

白:線形與空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如何使有形式的空間通過線條的自然的表現表現出來,這裡涉及到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就是點畫轉接的用筆問題.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行書斗方柳宗元漁翁詩

魚非子 問:1、如何學習隸書?

2、如何使隸書具有秦漢廟堂之氣?

3、如何有效的豐富隸書的線條?

4、隸書如何用筆?如何將字由熟轉拙??????

5、談談古漢語、古文字等對書法的影響?

6、您平生讀什麼書?

7、談談您的審美?

8、您最欣賞的古現代書家?為什麼?

9、您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10、簡單介紹一下學院書法專業的學習方法好嗎??

11、學印須從漢印入手嗎?為什麼??

12、我喜歡蒼茫大氣,質樸的書風,應取法那些碑帖?

13、隸書對行草的影響?

14、您認為學書最起碼要具備那些素質?

15、您怎麼看待書法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16、您認為學書從什麼書體入手較好?

17、您有臨的《隸書系列作品集》或光碟嗎?

18、隸書如何寫的質樸、拙、厚?

19、如何有效的訓練提按,有何好的方法,您是如何教學生的?

20、您如何看待流行書風?

白:1、如何學習隸書?

答:從漢碑入手,初學可以由禮器碑,張景碑等入手。

2、如何使隸書具有秦漢廟堂之氣?

答:要寫的沉厚穩健正氣。

3、如何有效的豐富隸書的線條?

答:注重用筆提按得微妙轉換。

4、隸書如何用筆?如何將字由熟轉拙??????

答:這個問題一兩句講不清楚。

5、談談古漢語、古文字等對書法的影響?

答:我更注重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對書法的影響。

6、您平生讀什麼書?

答:基本上讀跟書法相關的書。

7、談談您的審美?

答:注重高古、雅緻、樸素之美。

8、您最欣賞的古現代書家?為什麼?

答:王羲之,顏真卿。為什麼?答案在他們的作品裡面找。

9、您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答:其實不同源,字畫同源倒是有道理。

10、簡單介紹一下學院書法專業的學習方法好嗎??

答:就是認真的臨寫歷史上的名碑名帖。

11、學印須從漢印入手嗎?為什麼??

答:當然。這根楷書隸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一樣。

12、我喜歡蒼茫大氣,質樸的書風,應取法那些碑帖?

答:漢碑,魏碑,顏真卿等書家。

13、隸書對行草的影響?

答:可以增加行草的古意。

14、您認為學書最起碼要具備那些素質?

答:基本的文化修養,當然最重要的是手上功夫了。

15、您怎麼看待書法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答:所謂的內容並非文字內容,而是指作品的精神。精神是由形式表現的,所以形式至關重要。

16、您認為學書從什麼書體入手較好?

答:楷書,也可以是隸書、篆書。

17、您有臨的《隸書系列作品集》或光碟嗎?

答:尚未有。

18、隸書如何寫的質樸、拙、厚?

答:多體味張遷碑。

19、如何有效的訓練提按,有何好的方法,您是如何教學生的?

答:我教學生的方法主要是示範。

20、您如何看待流行書風?

答:有整體審美傾向,有時代性,但應拉開個人風格。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

一、白先生, 您是如何理解線條的高與古?

白:15年前,我在碩士論文《金石氣論》中曾經對線質美的層次作過一個概括,即以傳統中和美為線索與標準,其遞進次序為:(附圖)

其中秀媚、剛健、清逸、雄厚為偏勝。但清逸高於秀媚,雄厚勝過剛健。遒麗為秀媚與剛健的中和,清雄、蒼潤為清逸與雄厚的中和,而蒼潤為剛之極與柔之極完美地融合,故格調最高。

線條的高與古,自與中和美的層次有關。竊以為,遒麗已見線質之高,但似還不古,線質越沉,越凝,即動作變化越內在,越微妙,則越見高古。

故顏書線條高古、《張遷》、《石門》高古、泰山《金剛經》高古。皆因變化無跡,內存豐富。

二、請問白先生,臨貼時需不需要臨的與原貼(碑)一模一樣?作為一位青年人,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臨貼?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進步?

白: 臨帖分為三個過程:對臨、背臨、意臨。許多人能對臨的很好,很準確、但一離開字帖,什麼都不會。所以背臨很重要,只有通過背臨,才能將古帖消化吸收。所謂意臨,所為意臨,即帶有已意的臨寫,但前提必須取其長,舍其短,為我所用。故水平高的意臨甚至可能超過原帖。

學書貴學理,得理則能得精神。有些人一提一按把握得很牢,但轉承變化難以表達,自然難得其神。所以,臨帖又不能死臨,要學會分析,即通過一點一畫,一招一式,將道理摸透。有時我在課堂是會對學生這樣要求:

用你自己理解的方法去寫字帖中相同的字,做到上下協調統一,而不能寫得與原帖一模一樣,或做填空式訓練,,即將原帖中某字貼上,由學生對上下字的用筆、結字方法進行分析,然後再將該字補上。這才叫活學。

三 有人認為繼承之後的創新,除了在形式和表現手段上有所變化外,從書法實質上分析還是一種對古人的迂迴重複---- 我認為不盡然,但又為"新"字苦惱.書道師友談談高見!

白:形式是創新的表現點,任何觀念、思想都將落實到具體形式之中,但形式又非常空中樓閣,它需要有個基礎,這個基礎便是繼承古人。 沒有繼承談不上創新,所以新思想實際也不是空穴來風,它同樣有淵源,藝術沒有絕對的新,思想也是。

四、我很欽佩白先生的書法,我想請教,您是怎樣鑄造個人書法風格的?

白: 一個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類如潘天壽,早早地將個性表露出來,慢慢地將它豐厚;另一類是大器晚成,先積累基礎,再發揮個性,當然,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難以形成個人風格。我的風格過程似前一類,但我自以為至今我的風格尚不算完美,我仍在不斷在學古,只有在不斷的學古之中才能不斷產生創作的靈感,個人風格才會更臻完美。

五、有人說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誤讀的歷史,唐誤讀了魏晉風骨,宋又誤讀了唐的雄渾,大氣,明清誤讀了宋的個性獨立,我們每個個體行為都是在歷史的經驗教訓中行走,你覺得對王羲之我們因該學習他的什麼?我們是要創造一個新的"王羲之",還是發揚魏晉風骨是它發揚光大?

另外,怎樣把好臨與創的關係?臨的過程中因該注意些什麼?

白: 王羲之是被神化的一位書家,他的偉大並不在於他寫了一篇《蘭亭序》,而是他的創造意識,即他的破古開新(改變舊體用筆結字,將筆法精緻度及結構形式發揮到了隨意瀟洒的境界)的成功探索。如果我們只知道怎樣去拷貝一個「王羲之」,則是與王羲之的創造精神背道而馳了。但王羲之書風確有許多值得永遠學習的地方,我認為王書最難學之處在於其用筆與形式空間的有效協調,後世學王者多關注其用筆,,但其實,當你一旦將用筆靜止地去理解時,你已遠離了王羲之。所以,我欣賞顏真卿、張旭他們對王書的繼承,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繼承。

第二個問題至於臨與創的關係,已在問題二中闡述了,即你如果能做到對臨、背臨

意臨三步法,創作意識是不愁產生與發展的。

六、請教白砥先生:

白先生的書法風格是多樣的,關於化碑入帖的問題白先生也是有所創新的,能否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還有,在江南的眾多書家中,多一味關著二王一路的帖,很少學習碑的東西,先生怎麼看?

白: 碑帖融合一直是我探索的一個課題。碑書厚重、肅穆、奇崛、樸實,帖書清逸、靈動、圓融。碑帖融合,即將碑之美與帖之美中和。要做到融合,關鍵有幾點:

一、要懂得碑書法。學碑不只在於吸收一些方筆(只是外在的),而在於吸收碑刻線質的金石氣。現在寫碑的人很多,但用筆多粗燥,不入古味。還有碑書的結構,要寫出拙味,而不是怪味。拙與怪兩者截然不同,許多沒有眼力的人常常將其混同。兩者雖然不同,但又有關聯。拙有兩類:稚拙與大拙。趙之謙〈辛安雜說〉中談到「始境」與「盡境」,前者即原貌的質樸,後者即為大巧若拙。有不少人說徐生翁的字是「孩兒體」,這是將大拙等同於稚拙了,(當然徐字並非皆大拙)。而稚拙與大拙之間,則有刻板、規正、怪、險絕等之分。孫過庭說的:「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第一個平正,是要打破稚拙,而復歸平正卻是要歸於拙(大拙)。

二、要懂得帖書法。這裡所謂的帖並非一定指刻帖,而多指墨跡文字,由於墨跡文字筆路清晰,流轉自然,所以能補碑之生硬,破了寫碑亦出現的火氣(斧痕)。

三、要懂得怎樣融合。近現代以來有不少書家作過碑帖融合的探索,有的碑體帖性,有的帖底碑面,皆有一定的收穫。我認為化碑入帖主要在吸收碑之線質即(金石氣),歷史上的大家,如顏真卿、線質很厚古,用筆又靈活多變,可資參照(顏學北碑,又學二王)。近人如林散之,線條流轉自如,而線質蒼潤(並非全部作品),也是一個典型。當然也有化帖入碑的,如趙之謙、沈曾植等,他們前期帖學功底很深,後期皆重碑,而能將帖意入碑,破了碑體的生硬。(也非十全十美)。

江南書家,其實從清代中後期始,從碑者眾。除上面提到的趙之謙、沈曾植、徐生翁以外,還有吳昌碩、魯迅、弘一法師、馬一浮、陸維釗、胡小石、潘天壽、沙孟海等(僅限於浙江出生)。而當代浙江書壇學碑者較少,這是事實。其實,學碑學帖,各有所長,關鍵是不要走偏,更不要走極端。倘能如近現代浙江大家那樣重視碑帖融合,則浙江書法將更有希望。

六.wuwei先生的提問:

1,古人的書寫是實用為主通常速度都是較快,但從白兄的用筆上看來似乎寫的很慢(因為快了,不可能寫出那麼多信息來)快還是慢?

2,太慢了是否會影響行氣,而書寫時的過度的思考可以出很多的情趣,但容易傷自然,傷流露,傷氣韻,傷神,不知白兄有無感覺到?(自然表達才是書法的精神所在!)

3,白兄出道以來大,小字 形體的主體依託已經轉換了很多種,至今未定型(王澄的源,康南海的架子一變成自己時就象被抽去了衣架的衣服堆在那裡不成個樣了)由此引深來探討當今書法轉型由實用的文人藝術轉成純藝術以後,其個性形成,胸襟支撐是否也會大打折扣,歷代名宿哪個可靠單純書法汲取即可成功的呢?

白砥先生答網友問彙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詩

白:

1、書法通常根據的書體不同,書寫就有快慢的變化,篆、隸、楷書較慢,行草書相對較快,也就是說,寫快寫慢都是允許。重要的是,慢要有節奏感,不能滯,滯則死;快則要留得住,一味的快,易生輕滑。唐人狂草,風馳電掣,但線質凝澀,是快中有變有留的原因所致。王蘧常寫章草,用筆緩和,但寫出來的線條不死,兩者都很美。

2、太慢是否會影響行氣?不一定!行氣一由筆勢連貫,一由字勢相接。行草書多以筆勢連,篆隸楷則要體勢接。我倒認為,二者結合表現行氣更佳,王書手札可資參考照。

所謂自然表達,不是說你連帶多了就自然了。試以遊絲草為例,上下幾乎沒有斷開的,但那也不自然。就學而言,樸素即為自然。《韭花帖》字字獨立,但通篇卻很自然。藝術是人為的,有時不能沒有安排,但整齊劃一是安排,曲徑通幽也是安排,格調的高下在於安排是否自然。竊以為,安排到閑適,即為自然。

3、古代大家作品皆實用與審美合一的,但其實,當我們將之作為藝術品欣賞時,完全沒有必要將之視為一件實用物品,(其實用的價值已不復存在),我們關注的是它的審美特徵、價值與意義。當今書法已經脫離了實用功能,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文化的支撐。但有學問並不等於有文化,文化是思想的,學問是記憶的。歷史上的書家大都學問很深,其審美觀卻大不相同,有的很高,有的卻很俗。所以書法要表現出文化,學學問深是不夠的。要體悟到中國文化的精神,也不是有廣泛的知識就夠的,這是兩個問題。近現代浙江書家沈曾植、沈尹默,二人皆學富五車,但寫出來的字截然相反,便在於一個悟通的道理,一個還停留在基本筆法上(其實沈尹默是現代新詩的代表人物,但為什麼沒有將這種意識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呢?)。

學書先得法,得法須入理,入理則得道。故書法的法是見理之法,而不是單純的技法,但有許多人將單純的技法當作書法之本了,這就是書法缺少文化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從書法市場規範到書法產業化構建兼談樹立「大書法」觀念的意義

TAG:聞是書畫 |